皇帝在禪房聞到脂粉香出上聯,和尚隨口對出下聯,皇帝說同道中人

在古代,一個封建王朝的興衰與皇帝個人的修為密切相關。一個勤於政務、善於用人的皇帝,會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一個荒淫無道、任用奸臣的皇帝,會把國家治理得一塌糊塗。元朝曾經是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王朝,然而到了元朝末年,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雖然前期勵精圖治幾十年,卻終因荒淫無度、濫用奸臣,被人稱作「最沒溜」的皇帝,成為元朝的亡國之君。

元順帝葬送元朝的第一個原因是荒淫無度。在郭德綱《夜雨秋燈話鬼狐》的評書裏,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元順帝的故事。說的是元順帝在經過一個寺廟的時候,進廟燒香拜佛。在走進禪堂的時候,聞到有一股女人的胭脂粉氣,禪堂內似乎有一種不可描述的味道。元順帝是接受過漢化教育的,精通漢學,因此隨口出了一副上聯:一進禪堂脂粉香,莫非此處有嬌娘?元順帝的意思很明顯了,這裡是禪堂,本是清凈修為的地方,但是這裡卻聞到女人塗抹的脂粉香氣。一個女人能塗抹這麼多的胭脂,一定也是個嬌媚的美人,你和尚是不是金屋藏嬌,與女人在行苟且之事呢?

和尚的回答非常機智,他的下聯也是脫口而出:三宮六院君王佔,小僧一個又何妨?皇帝上聯問句,和尚下聯也是問句,而且對的也都是女人的話題。和尚的下聯意思也很明顯,皇上你有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天下最漂亮的女子都在你身邊,我一個普通的和尚,撿個漏網之魚,及時行樂,也不是很麼大錯吧?

如果換做一般的皇帝,可能不會提問這樣的上聯,或者提出了這樣的上聯,和尚答出這樣的下聯,也會龍顏大怒,定將這和尚活剮,比如遇上了朱元璋,這座廟可能都會拆了。然而元順帝聽後,卻大喜道:同道中人,隨朕回宮研究。

當然,這是相聲中的一則故事,也許只是個民間傳說,一段野史而已。然而,即便是野史,也真實地反映了元順帝的荒淫無度。史書記載:「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政務。」元順帝在位期間,關心的不是國家大事,而是男女雙修,還請了妖僧在宮內教自己所謂的雙修之術。其中有一個叫哈麻的臣子,給元順帝獻上很多美女,甚至還讓皇上與男男女女多人同修,其荒淫程度可見一斑!這也是和尚為什麼敢這麼大膽回答皇帝上聯的原因。

元順帝葬送元朝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寵信佞臣。元朝末年,黃河一帶洪水泛濫。雖然在忽必烈時期任用過郭守敬等名相治理過黃河,然而黃河本就容易泛濫,加之降雨頻繁,黃河便決口改道,沖毀民房,淹死百姓,人民不堪其苦。而元順帝派去治理黃河的官員,更是不顧百姓死活,貪污賑災款項。因此,修理黃河堤壩的民工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飯都喫不上,還要做著沉重的苦力活,累死餓死的事情時有發生。也就是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被壓迫的百姓,在劉福通和韓山童兩位將領的帶動下,發動起義,並迅速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

其實在一開始,元順帝也是個「心中有正義」的有為青年,他在繼位之後,也曾經勵精圖治幾十載,後來又啟用元朝名相脫脫。農民起義軍當時已經形成摧枯拉朽之勢,元朝統治岌岌可危。脫脫上任之後,在軍務權力中心清除所有漢人的力量,並且利用地方上的武裝力量來對付紅巾軍等義軍,並親臨戰場指揮,打得張士誠只剩下了一座孤城。一時間,整個起義大軍竟被脫脫打得抬不起頭,起義活動也暫時落入低潮。

元順帝對脫脫的驕人戰績十分高興,大肆封賞。然而亂世之中,正直之臣總是遭受奸臣所害。我們前文提到的元順帝寵臣哈麻,因為嫉妒脫脫的軍功,進獻讒言,挑撥離間。元順帝聽信讒言,將元朝最後一根頂樑柱脫脫流放,脫脫也病死於流放途中。從此,再也無人能夠敵得過元末農民起義大軍,元軍一潰千里。元順帝也被迫逃亡漠北草原,並在草原上鬱鬱而終。

如果元順帝能夠一直堅持勵精圖治,不寵信佞臣,那元朝還可能繼續維持。然而元順帝沒有,他在任的時候,元朝前期靠鐵騎征服的天下已經矛盾重重,而自己沉溺於男女雙修之道再加上用人不當,終究導致了元朝的徹底滅亡。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首先感謝邀請!

現在說說元朝的歷史,元朝的滅亡不完全是元順帝的原因,他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這其中也有元順帝自身的原因,其實元順帝沒有勵精圖治幾十年,而是十七年多一點兒,從至正十一年(1351)開始元順帝重用奸臣哈麻,至正十五年(1355)哈麻矯旨殺害脫脫以後,元順帝就在哈麻的蠱惑下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鍊所謂「男女雙修之術」,元朝的朝政開始混亂,宮廷內鬥也相繼開始最終導致元朝結束對中原的統治退回蒙古草原形成「北元」政權。由於本題主要說元順帝,下面就說說元順帝時期的亡國曆程。元順帝時期共有以下兩個階段:

一、登基和銳意圖治時期

元順帝登基後,是一個傀儡皇帝,當時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撒敦為左丞相、唐其勢為御史大夫,隨著撒敦和唐其勢的垮臺,最終只剩下了伯顏,於是順帝初期便形成了伯顏專權的局面,到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元順帝與脫脫利用伯顏出獵的機會,發動政變,罷黜了伯顏,改次年為至正元年,也就是1341年。這一時期元順帝任用脫脫為宰相,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脫脫更化」,恢復了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實行儒治,包括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活動。所以至正初年的元朝政局穩定,國家開始良性發展。到至正四年(1344),脫脫隱退,順帝又任用阿魯圖、別兒怯不花、朵兒只、賀惟一等人,繼續推行了以廉政建設為中心的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元朝的腐敗已經無法挽救,此時又爆發了天災(黃河決口和饑荒)元順帝無奈之下重新起用了脫脫。

二、天災與內亂

至正八年(1348年)以後,由於天災(主要是旱災和黃河決口),導致了元朝財政收入和稅收下降,各地爆發農民起義,這對元順帝打擊很大,脫脫為了力挽狂瀾,採取變鈔和賈魯治河兩大政策,使矛盾更加激化,在這一時期爆發了劉福通的紅巾軍起義,這時元順帝已經沒有了那種勤政時期的幹勁了,開始重用哈麻,哈麻假傳聖旨害死了脫脫,從至正十五年(1355)開始,元順帝就徹底墮落了,在哈麻的蠱惑下,元順帝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鍊所謂「男女雙修之術」,這一時期元順帝不理朝政,太子企圖篡位,元朝廷爆發了由太子發起的內亂,雖然後期被平定,但元朝隨即結束了對中原的統治。

結束語:元朝的滅亡實際上也不完全是順帝的原因,順帝初期也想振興元朝,但是困難太大無法挽回,導致元順帝喪失信心逐漸墮落了。元朝的國力實際上很弱,第一是元朝皇帝基本上都不會治國也不懂政治,由於篇幅原因這裡不一一列舉。第二是宮廷鬥爭,皇權更迭速度快,七十餘年間換了十個皇帝,而且皇帝和宰相大部分不是正常死亡,大都是在宮廷鬥爭中死亡的,也有被毒死和刺殺的。皇位更迭中都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造成羣雄爭奪汗位的局面。第三是重武輕文和民族歧視,元朝重視武力擴張,有用武力征服世界的傾向,元朝統治時期大部分時間在發動戰爭,沒有戰爭的時間只有二十餘年還不是連續的,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元朝的經濟基礎很弱,百姓生活很艱苦,國家生產的錢糧都用在了戰爭上,而戰爭打下的城市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統治,而是進行經濟掠奪和野蠻殘酷的屠殺,拿現在的話說是「不服就殺」,靠殺人維持統治的江山就不會太久。另外由於徵兵,導致從事生產的人力大大減少。再加上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四是官員隊伍腐敗和貴族特權政治的影響,導致了元朝政治、經濟、執法待遇的不公正性,貴族犯法甚至不用負刑事責任,所以元朝草菅人命的案件很多。第五是由於長年的戰爭,民間有很高的賦稅和徭役、還有官員的剝削,民間百姓負擔極重。第六是由於長期的戰爭,引起的災荒,包括旱災和黃河決口等,元朝的經濟本來很弱,因為其長年發動戰爭而沒有使百姓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國家的錢糧全都用在了戰爭投入上,一但發生災荒,政府財政拿不出錢糧來賑災,百姓沒喫的就出現了人喫人的慘景,激起民變最後演變成了農民大起義。綜合以上的這些問題並不是在元順帝時期才形成的,而是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累積起來的,當一個王朝腐朽腐敗透頂的時候,不光是元順帝,任何一個皇帝都挽救不了,所以說元朝的滅亡是「元朝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混亂」導致的。


有句話叫「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元朝的滅亡也可作為印證。

當然,作為一個政權,北元直到皇太極時代才徹底滅亡。這裡直說中原王朝的元朝。一個朝代的滅亡也不是一兩個人造成的,先放大環境。

內部動蕩——權力鬥爭十分頻繁。

元朝從忽必烈算起,到元順帝去世,一共九十七年,傳五世十二帝。忽必烈在位二十三年(1271——1294年),元順帝在位三十五年(1333——1368),中間39年,換了10個皇帝,平均四年一個。

其二,行省制度不夠完善,有點類似於封藩的感覺。各種王爺亂作一鍋粥。

其三,科舉制度時興時廢,讀書人的地位比較低,沒有上升通道,自然就得不到知識分子的擁護。所以起義之後,鎮壓困難。

其四,宗教甚至邪教的管控鬆弛。白蓮教、摩尼教都是在此時發展起來。

五,沒有融入或同化中華。不同化就只能融合,中華文明如同一個巨大的轉輪,離著近就被轉進來 離著遠,只能被吹出去 。可以參照滿清

六、天災。黃河決堤,小冰期。在人口增長期缺乏應對手段面臨糧食危機。導致大量流民聚在一起容易嘩變

各種原因加在一起,元順帝最終敗亡也就有解了。


因為積重難返,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問題再加上元朝制度的不合理,這個不可能一下子解決的,不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能做到的。

內部爭鬥不休,為了皇位內耗厲害。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在民族政策上他們不僅沒有做到多民族文化的統一和融合,反倒歧視漢族人,使得廣大的老百姓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

對於一個腐朽透頂的王朝,窮兵黷武靠武力統治了一時,早晚會走向滅亡。事實證明也是這樣元朝只存在了七八十年。


最大的原因是因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土地利用理念的不同,遊牧民族逐草而居,牛羊走過的就是領土。農耕民族只要一畝三分地就是生存的希望,取的政權後,第一封爵(有功軍士)肯定是佔領地(冷兵器時代土地是第一資源),當然政策是退耕還牧(這是兩民族對土地利用理念不同)這就一法,不是趕,就是殺,結果肯定產生反抗。

結果是隻要你元順帝還是以遊牧思維統治農耕民族,大部分民眾不反纔怪,(農耕民族最大缺點是腿短,目光淺,整天只知道盯著自已的一畝三分地)只要有人揭桿,沒土地的一定呼應。

這也造就了歷史上唯一的草根"皇帝。

因是農耕民族繼承了遊牧民族的政權,因為腳短,所以有人還嘆息橫挎三洲的大元帝國怎麼只剩這一點(指明太祖),一點淺見,勿噴!


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是亡在弊端最多的時候,而是亡在有所改變的時候。元亡於治河,明亡於平遼,清亡於新政。


崇禎比他努力呢,怎奈南轅北轍,無力迴天。


在治……但不會守。豈不聞民間俗話:創業不易,守業難嗎?


一個國家的滅亡要麼外敵入侵,要麼大政方針錯誤。元朝入主中原近百年對內仍然施行民族歧視政策,不積極進行融合,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雖然也實施了一些漢化政策,任用漢人,但改變不了民族壓迫導致矛盾日益尖銳的局面,積重難返。不向先進文明學習,就會被其消滅。


虎頭蛇尾,像梁武帝一樣,開始牛叉,後來得意洋洋,養尊處優,脫離實際,自取滅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