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誕生給世界軍事科學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德國的古德里安、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英國的富勒等都利用坦克集羣的巨大突擊力和戰場震懾力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對於西方的先進事物,日本人歷來樂於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坦克就被出現在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一戰的洗禮,日本對坦克的理解遠遜於歐洲,同時長期與弱敵交戰,在“刺刀前進決定戰爭勝負”的呼喊聲中,日軍坦克取得過輝煌,但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隨着機槍、衝鋒槍等自動武器的出現,歐洲各國對騎兵的存廢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因爲坦克的出現,大家都傾向於讓騎兵部隊機械化,從而繼續發揮作用。日本引進坦克也是爲了打造機械化騎兵部隊,後來才轉到步兵的。

  日軍進口的是英國微克斯A式中型坦克和奧斯丁裝甲車,但騎兵經過多方試驗,給出的結論卻是兩款戰車均太笨重,根本不適合亞洲戰場,要求爲騎兵研製國產履帶式戰車。

  當時日本步兵的坦克部隊也纔剛剛建立,只進口了英法的坦克用於訓練,沒有輔助車輛。日本陸軍技術本部決定中和雙方的意見,設計兼顧裝步兵和騎兵需要的輕型裝甲車。

  英國維克斯公司在1926年推出了一款叫卡登·洛伊德的輕型裝甲車,兩年後又爲其裝上了機槍。日軍認爲該型裝甲車既有防護能力,又有攻擊力,實際上就是一款超小型坦克,於是委託東京瓦斯電氣進行仿製。

  由於結構簡單,樣車很快被製造出來,並通過了東北的耐寒測試。日本陸軍對其各項性能指標都非常滿意。裝甲車定型在1934年,即天皇2594年,按照日軍傳統命名爲“94式裝甲車”。

  94式裝甲車長僅3.1米,高1.5米,最高時速45公里,可爬45度的坡。最初配發部隊主要承擔指揮聯絡和偵查任務,但經過實戰後發現它們很多時候不需要牽引即可投入作戰,有時甚至可以支援步兵作戰,所以日軍僅在1935年就生產了300輛,1937年又組建了13個獨立的裝甲車中隊。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投入了100輛左右的94式裝甲車。最初它們僅被用於配合89式坦克,執行輔助任務,然而除了東北軍,中國大部分軍人都沒見過,也不知道坦克爲何物,看到裝甲車衝上來紛紛望風而逃。

  看到94式裝甲車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又加之日軍坦克匱乏,乾脆就把94式裝甲車當坦克使用,從盧溝橋開始,上海、南京、臺兒莊都有它的身影,因此人們纔將其稱爲“94式坦克”。

  中國軍人也不傻,幾次交鋒下來就發現了94式坦克只是看起來兇猛,其實就是個紙老虎。它所裝備的91式輕機槍就是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的改裝版,完美地繼承了十一年式的所有缺點。機槍手在車上不能連射,只能點射,故障率極高。

  除了火力不足外,94式裝甲車鋼板薄處只有6mm,不光中國軍隊的任何一門火炮都能將其擊穿,而且抗戰前,南京金陵兵工廠就能生產出洞穿100mm鋼板的7.92mm鋼芯子彈,產量每月還高達7萬發。

  克服了對坦克的恐懼之後,中國軍隊對付94式坦克的手段也多了起來,除了用火炮和穿甲彈,兩三顆集束手榴彈或是土製炸藥包也能將其摧毀。臺兒莊戰役時,甚至出現了地方民團俘虜94式坦克的戰績。裝甲車畢竟不是坦克,日軍後來陸續用95式坦克將其代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