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照例先說觀點,燒錢?要看誰在燒為什麼事燒。孫承宗的關錦防線只是拖延了明朝的滅亡的腳步,並未起到決定作用。有人說如果沒有他的話,明朝很可能提前20年就滅亡了,這倒是真的 。

談到明末這段歷史個人覺得很無語。統治者各種神操作,各種自毀根基,各種輕者痛仇者快的事都能發生。大明這腐朽的破艘能被崇禎拖著走了17年簡直就是奇蹟。崇禎皇帝煤山自殺時估計想明白了一件事;軍隊打沒了可以重建,政府爛了可以換,百姓爛透了就無解了。當時的大明是從上到下都爛透了,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讓崇禎放棄出逃和鬥爭的信心。

孫承宗的關錦防線花銷巨大,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只是一招指標不治本的應急之策,有一定程度的飲鴆止渴。防遼抗金不是一條「馬奇諾落防線」能辦到的事。

因為關錦防線花銷巨大,產生臭名昭著的三餉之一的"遼餉",與 "剿餉"(用於鎮壓農民起義)和"練餉"(用於操練地方武裝),合稱三餉。三餉加派的總額超過明朝正賦的一倍以上。農民常常是傾家蕩產,也交不完這些"皇糧國稅"。大明朝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本事還真是高明。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孫承宗督師遼東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裏,選拔培養瞭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冑、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年收入十五萬。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後雖有起伏但是又遭遇東林黨人的排擠,不得施展才能。

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進攻進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更多好玩有意思的東西就在裡面,歡迎查閱。


從明朝與後金的國力隊比看,關寧防線是一個不錯的戰略部署。客觀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明朝亡於內亂和文官政治,後金對明朝來說算不上致命威脅,他們幾次打到北京城下也沒把明朝怎麼樣。明朝是不作不會死的典型案例!


恰恰是關錦防線拖累了明朝,明末財政危機邊緣,每年還耗費百分之七十的響銀撥給遼東,養了一羣白眼狼,養寇自重的辣雞軍將官員,導致遼東局勢越來越不受控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