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學篆書的第一個關鍵點,也是首要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中鋒問題。我們也提供了八個方向運筆寫藏鋒、回鋒線直線的練習方法。但問題馬上就來了。如果遇到曲線呢?

  一、曲線導致的調鋒問題

  如果漢字都只是由橫豎線組成的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但問題是,漢字還有豐富的筆畫類型,不管是篆書、隸書、行書、草書還是楷書,幾乎都有曲線筆畫。

  毛筆有它的不同於其他硬筆的特性,它的筆頭是軟的(不管是狼毫、羊毫還是兼毫),如果在書寫曲線時,不對筆鋒加以調整的話,就很難保證筆鋒在線條的中間,也就是沒有辦法保證中鋒。中鋒說過了,極端重要(特別是篆書),既然寫好篆書需要保持中鋒,而保持中鋒又需要調鋒,緊接着問題就來了,如何調鋒?

  二、兩種調鋒方法

  在寫曲線的時候,有兩種調鋒方法

  (1)捻管。所謂的捻管,就是用手指輕輕轉動筆桿,以達到轉換筆鋒方向的目的。如圖:

  捻管調鋒

  這裏所謂的捻管,一定要與古代的執筆概念中的捻管區別開來,捻管執筆法現代已基本不爲人們使用,現代通行的執筆法是右邊的五字執筆法,原因在於它有利於調動指力腕力,並保持靈活。如圖:

  (執筆方法圖)

  (2)運腕調鋒。即靠手腕的轉動,帶動筆桿,以達到筆鋒在線條中心線上。描述不易說清,上一線網上找的動圖,據說是王乃棟老師的示範,如圖:

  (運腕調鋒)

  兩種方法都能達到調整筆鋒的目的,學習起來,難度不同,捻管的方法,容易懂,也易學;運腕的方法,相對較複雜,學起來也較困難。

  三、兩種調鋒方式的爭論

  關於捻管和運腕兩種方法調鋒,書法界一直爭論很大。中書協副主席孫曉雲女士出版過一本書叫《書法有法》,全書從古論今,得出一個結論,即:書法有法的法指的是筆法,即“捻管”之法。她總結說:用筆寫字時,筆桿在拇指與食指之間轉動,所以才能形成那麼神奇的書法作品,而書法的關鍵就在怎麼捻管。

  (孫曉雲女士和他的《書法有法》)

  如果注意觀察孫女士在網上的寫字圖片,她的執筆方法也與常規的五字執筆法不同,因爲這樣執筆更有利於捻管。

  (孫曉雲書法展上的人羣)

  但沈尹默先生不贊同捻管的說法,他直接就說:“我對轉指是不贊成的”。他認爲:指和腕不能都動,也不能都靜,“必須指靜而腕動的配合着,纔好隨着隨處將筆運用到每一點一畫的中間去。”

  (沈尹默先生塑像)

  沈尹默是歷史書法大家,孫曉雲是書協領導,他們各執一詞,後面又各有站隊的,大家爭得十分熱鬧。

  名家在爭,他們都是取得顯著成就或獲得社會公認的,我們站沈尹默先生的隊,額外再略作一點分析判斷:

  1、相對來說,捻管適合寫小字。因爲寫小字動作幅度小,輕微的捻管就可以調整筆鋒的方向,以避免絞鋒和散鋒。

  2、相對來說,捻管適合寫篆、隸。因爲這兩種字體相對安靜,其字體線條的力度不過分依賴線條的流暢,而需要快速書寫的行、草,更適合運腕來保證精神氣息。

  (懸腕寫字)

  3、捻管和運腕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筆毫的彈性、書寫的材料等因素的影響,孰對孰錯,是捻管轉鋒,還是立鋒轉向,初學者可暫時放一放,但可以記這樣一個概念:運腕的書法實際應用,要比捻管豐富得多。

  既然如此,那麼捻管當然可以在書法實踐中使用,甚至可以與運腕同時用於書法實踐,但完成線條最好的方法依然是運腕書寫,畢竟,運腕同樣可以書寫任何彎曲程度的曲線,可以用捻管方法做運腕書寫的補充,偶然在實際中應用。如圖:

  (運腕方式完成的曲線)

  四、對初學者的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判斷,我們認爲,應當從基礎練習就從加強運腕着手,在腕熟之後,再偶爾結合捻管的訓練,雖然捻管在篆書練習中能較快出效果,但仍然建議從運腕開始練習。

  還是開頭的話:捻管易學易練,但不利於深入學習和後期發展;運腕難學難練,但利於深遠發展。剛開始接觸書法練習,我們曾經嚴格要求大家懸腕懸肘站着書寫,其原因主要在於讓大家在學習之初即向熟練運腕的方向努力,因爲手臂放在桌上,運腕練習即受不同程度限制。

  (站着寫)

  如果實在因條件限制,不能站立着進行書法練習,也要嚴格懸腕練習,堅持形成書寫習慣,以便形成好的肌肉記憶,不要因爲運腕難度大,轉而依靠輔助手枕腕、墊物等方法圖省事,看似效果不錯,實則繞了遠道。

  處理好調鋒問題,也就是處理好運腕“腕活”的問題,是書法學習(也是篆書書法學習)的第二個關鍵點。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