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正定古城是全國解放最早的縣城之一。當時解放戰爭硝煙未燼,百廢待興,農村的文化普及工作尚未起步,兒童教育工作也是剛剛復甦。正定古城外的一間明朝破廟裏有一所完小,其中有個孩子天賦異稟、勤奮好學,入學不久便把字體寫的橫平豎直、款款有型,深得老師偏愛:以後放學不要回家了,就和我住在廟裏的土炕上吧,這一睡就到了完小畢業。60多年過去後,已經成爲書法大家的孟慶瑞老師每逢說起書法,總是不忘這位啓蒙老師和那座明朝老廟的土炕。

出了校門後他從軍15年,而後從政至退休。40多年的工作中不論是當兵扛杆作業(通訊兵)於崇山峻嶺之中,還是從政於機關大院之內,在專注於本職工作的同時,不忘苦習書法,幾十年下來不僅精通於楷書、小篆,隸書更是練的出神入化,出手不凡。由於他工作敬業,所以在書法界似乎知道孟慶瑞的人並不太多。

劍鋒磨礪出,梅香苦寒來。蒼天不負苦心人——退休後的孟慶瑞先生脫囊而出、一戰成名,成爲了一位書法界年過花甲的新軍。如今雖然年近七旬,依然寶刀不老、歷久銘新。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聲名斐然,而且已經成爲我國外交部、文化部贈送外國元首的國禮。

2013年他到美國訪問,與美國中書協主席李兆銀等進行書畫交流,並受聘爲美國中書協會員。

2014年在中法建交50週年之際,兩幅作品(鶴贊、長江)被選送到法國盧浮宮展出;5月書法作品被中國八達嶺新長城組委會選中並做石雕模板;9月書法作品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正部級)組織的全國性書法大賽中獲一等獎,榮膺全國知名書法家,併入中華大智庫;同年被任命爲全國中華大智庫副主席(全國特聘兩名);同年12月書法作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並在中國商務部組織的商務參贊與中國企業家對接會上參展、解說、演示。有許多作品被美國組約、波士頓及波蘭、加拿大、韓國麗水市政府;日本等地的華人華僑及國際友人收藏,廣受好評。 2016年特邀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2016年應國家有關部門邀請書寫的作品《絲路》,由國家外交部正式贈送于吉爾吉斯國家總統。這幅作品被評委會點評爲:藝術水平過硬;政治素養過硬;文化價值過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勝利70週年時,軍事博物館向孟慶瑞先生特邀一幅書法作品,並要求十天交作品。軍人出身的他認真翻閱了毛選四卷,認爲那個時期最重要的文章是《論持久戰》,於是從中精選了十一段3600多字。他的老伴兒是數學老師,爲他精心設計、鋪紙打格,兩人苦戰十天完成了這幅長達八米的書法精品。據說這幅作品送到北京後就被專家評估爲價值人民幣50萬。

如今功成名就的孟慶瑞先生終日沉浸在筆林墨海中精益求進、潛心鑽研,發明瞭獨創的藍宣金筆的書法形式,使他的作品明顯的區別與其他作品之不同。藍色的宣紙和金色的墨汁使之有了皇家的富貴之氣,憑空提高了作品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除此之外,他還嘗試了其他形式的搭配,年近七旬老人的這種創新求索精神讓人讚歎不已。

在他的工作室裏你可以看到隨意散放的各種獲獎證書,甚至都掉到了沙發下面。但是他的書法精品卻都井井有條的卷藏於書櫃之中。老人還有一件珍藏的禮品:那是某軍校聘請他當校外教授的紀念品,——一枚碩大的軍徽,彰顯了老人的軍人情節。由此可見他淡泊於功名而側重於情懷。

孟慶瑞先生雖然名揚中外,爲人依然樸實低調。目前他的作品被評爲潤格費每平尺上了5位數。但是他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笑稱是“見面有禮”。只要您光臨他的墨香軒,他一定會手書一幅贈送與您,每每讓親朋故交感動不已。

或許是他自己的經歷使然,經常書贈的作品是“天道酬勤”,尤其那一個勤字寫的藏頭露尾、工整紮實,彷彿讓人一眼就看到了老書法家一個花甲的功力和心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