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政經系的學生在對未來的問題上最感困惑的是"我們未來能做什麼?"

我在這裡發表一下修了兩年政經系課程之後的淺見

也給未來修課的同學及學弟妹們有一點方向及規劃(不要再選涼課啦~~~)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政經系的課程大綱吧!

政經系課綱

從課綱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致分為三大路線

分別為經濟、政治、數理,本篇文章就以這張圖為起點

以本人的角度大略說明一下各路線的實際修課情況與對未來的用處

 

1.經濟類

(1)實際修課情形:

包括有關"經濟"方面的課程,大一時的經原會先打一些高中就讀過的經濟學基礎(稍微更深化一點)

只有簡單的直線毛毛蟲(線性函數)要面對

這也是政經系比較涼的時候~~(比起理工科每天都大考小考來看的話)

但大二開始會遇到許多會彎曲的毛毛蟲(非線性函數),這時候會出現兩極化的現象

當初第三條路線(數理)沒走的好的同學可能會出現人生的轉捩點(痛定思痛認真or再修一遍)

而很多的同學會進入"學這個要幹嘛"的迷思

大一還不會這樣,因為科目都很簡單,自然沒什麼問題要克服,所以就不會抱怨啦~

因此若對成績沒有一定的執著的同學,會抱持的排斥心態去面對個、總經 (他們好無辜QQ)

 

(2)對未來的用處:

第一段屁話了這麼多,該回到正題了!

首先看了很多畢業的學長姐心得分享"政經系培養了我政經局勢的Common Sense"

沒錯!!這大二這一年的練功其實沒有白費,這所謂的Common Sense的基礎就是在這一年打下的

只是我們被毛毛蟲嚇到而已(嘆

 

舉例來講好了

曾幾何時在看東森財經談"美國QE政策"所邀請的三位經濟背景來賓發表言論時

我居然能分辨他們是哪個學派的(天啊,我太厲害了)

也懂為什麼"五個經濟學家有六種意見"這句話的由來了

看了他們推論了老半天,每個人意見都不一樣

但總歸還不是凱因斯跟古典這兩派說法在Run~~

他們到底在討論什麼呢?也不過是想試圖預測美國QE未來的走勢

但三人講的預測完全不一樣,我看主持人也很難當,只能不停的換問法 = =

身為有Common Sense的我們,就很清楚哪一學派的優劣勢與考量點

不會落入隨便聽隨便信的窘境

到時候哪天某個名嘴又說QE怎樣怎樣,外資將會大量進場

你當下一時腦充血買個10張股票大盤隔天馬上虧(吐血)

事後才知道,喔~原來FED釋放出的訊息背後還藏有操作Misperception這招啊 = =

所以你說我們的總經重不重要!  (嗚嗚嗚  我覺得我學的還不夠透徹)

 

個經就更不用說了,在對市場的靈敏度的培養有非常大的進步

以前走進便利商店只看品牌或是比價,認真一點再看一下製造日期、內容物

現在個經分析工具變多了,反而會觀察同一品種的商品如何保有獨佔地位獲取超額利潤

可口可樂的定價策略與目標客層和百事可樂有什麼不同,他們之間打的牌是什麼?

是從產品口味著手嗎?還是發Coupon?抑或是差別取價...

自己整個思維就完全不一樣,變成商人頭腦(整天想怎麼剝取消費者剩餘)

 

所以當我們再修經濟類的課時,應該要抱持著現學現用的心態

馬上積極的找地方用!管他考試考得好不好,派得上用場學習纔有意義

但這些都是要自己去做功課的!

 

2.政治類

(1)實際修課情形

政治類課程常常變成政經系學生在面對經濟數理壓力下的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

(奸商當不成就只好從政了{嘆})

從大一的政治學、社會學到大二的公管、國關

最常面對的就是期中期末申論題連環轟

申論題的好處是即使沒讀也掰的出一些分數

但壞處也是即使很認真分數也不太高

加上又有一定有分拿的小組報告加持

可以說是被當風險小、拿高分機會不大的避險用學分(喂

但也不乏有同學發自內心對政治理論有興趣的

相對的經濟類對他們來講會非常痛苦(完全用不同腦袋啊~~)

所以政經繫到大二政治類比起經濟類在修課地位與比重上相對的較弱勢

(大家都把時間拿來應付個總統了...)

因此大家想必很想知道定位如此尷尬的政治類對我們的未來能有什麼用處呢?

 

(2)對未來的用處

有人說過,政經系學的其實跟企管系差不多,這點我就非常認同

但真正跟企管系差不多的不是在經濟類

重點反而是在政治類,為什麼呢?

現在出社會工作最常面對的是團隊合作(teamwork)

劉孟奇教授的意識型態咖啡館裡也有討論過在大學時期要培養的重點不是在於專業能力

而是在於通用型核心就業能力(人際互動、團隊合作、溝通協調、面對事情的態度...)

為什麼會這樣講呢?首先如果你是僱主的話

你會聘用一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後就期望他馬上到工作崗位創造出大於他薪資的產值嗎?

當然不會!一定會有個培訓期,這培訓期間僱主甚至是虧本的!

而大學所提供的專業知識會因為不同產業的特性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大學所培養的"專業知識",未來在職場還是非常不夠用的!

那如何說服僱主自己聘用自己就是個好的投資呢?

這就是要看自己的"通用型就業能力"了!

在辦公室與同事、上司的互動狀況、團隊合作的定位、會不會領導、肯不肯學

這些都是在大學當務之急要培養的核心職能

核心職能就像生產函數F(L.K)的F(),專業知識技能則是L.K的投入量

當如果F()本身太多減號或根號的話,L.K投入再多Output也是有限

 

所以在政治類的課程所提供的團隊合作機會

是我們在大學時期一定要好好把握的

痛定思痛把自己生產函數改一下

藉由設定報告目標可以知道自己的斤兩

大家不妨以"從頭到尾使大家都不睡覺,而內容又深受老師讚賞"

的報告做為目標,來培養自己的核心職能

想像一下未來在公開募集資金大會上,你與你的團隊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及簡報技巧

成功替公司募集到足夠資金,不變成搶手人才纔怪!

 

3.數理類

(1)實際修課情形

數理類從大一開始就是政經系同學們修課的主要"負擔"

怎麼說呢?當大一經原、政治類還在慢慢打基礎時

數理類科目直接就把我們推往科學研究的殘酷現實"微積分"

絲毫變動都要斤斤計較,一次微分不夠還要二次

更可怕的是還要我們積回去(歐不,又讓我想起積分了)

 

而到了大一下更是不知道經數在幹嘛

只知道題目的答案常常是XX變數下降、上升、不變

內心不僅會吶喊"上升、下降幹我屁事啊啊啊!"

直到大二個總修下去後效果才會出來

但總覺得還是有點顛倒的感覺(個經先修比較適合,也沒經數這麼恐怖)

 

而數理路線到大二又遇見大魔王統計

大魔王這次是連想懂都不給懂,顯不顯著這套說真的背後的推導早就忘了

更悲慘的是大部分的同學根本不清楚"我幹嘛懂它顯不顯著啊?"

只知道以後可能很重要但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用

甚至變成未來大家再做專題避之唯恐不及的研究法之一

(聽到要跑迴歸嚇都嚇死了,根本不知道其實按個鍵迴歸表就出來了 = =)

在這麼艱深又悲慘的路線中,對未來有什麼幫助呢?

 

(2)對未來的用處

大家普遍都會認為數理這條路線其實是經濟路線的輔助

拿來幫助經濟分析用的,其實大家都錯了!!

數理路線其實是政經系課程安排裡最適合成為專長,在短期更容易拿來"甲頭路"的路線

怎麼說呢?先看看這條路的延伸吧

 

到大三、四比較對應的選修是"社科研"、"計量經濟學"、"畢業專題"

社科研就是要讓大二理論統計學變成實際可以運用的一門課

發問卷、寫論文、跑統計軟體這些一次學會

而計量經濟學更不用說

教我們如何估計出經濟函數的常數項(如A*F(L.K)的A)

這套學會後經濟學不再是理論,而是可以拿來說服人的"工具"

以後如果你在評估一個方案的可行性(如某個投資企畫案)

可以藉由問卷的設計或總體資料的蒐集,估計出各變數間的關聯程度

進而建構模型,再放入各個變數加以模擬

就能夠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方案的決策失敗率!!

這也為什麼說這條路是我們政經系最有優勢的路線

 

一般統計系他們修的太過數理,所以他們像是專業學科知識(如經濟學)是附加的

但我們是相反,我們有深厚的Common Sense

統計是一個"工具",自學的速度其實比培養Common Sense的速度快許多

因此我們可以先由政治或經濟學知識做初步評估後,再決定是否用統計去量化我們的推論

這點我們比起純統計出身的同學來的有優勢

 

那最後會發問卷、會跑統計、會寫專題又能如何呢?

你這塊很強的話其實你選擇的機會就多了很多

進可攻退可守,大膽一點市調公司、商管顧問公司、科技公司都能待,

行銷、財務等相關專業都能走

保守一點經濟類的研究所絕對沒問題

以後走學術路線包準一路暢通(寫論文就是要這些能力啊!!)

所以統計能力其時是我們社科院學生目前最擁有的優勢

也是發揮政經Common Sense的利器!

 

結語

聽完了這麼多屁話(喂),回歸之前教授講過的,政經系出路很廣

但很廣有兩種,一種是很多種選擇,另一種是完全沒東西可以選擇

如果是抱持著不努力就有好工作的態度的話,那你聽到教授說這句話的感覺會偏向後者

但如果對未來有積極的想法及規劃

那政經系能提供給你的資源其實是超乎預期的多(我們可是擁有雙倍視野的跨領域科系耶!)

 

最後再回歸到一點,我們所學的東西就像教你如何轉動削鉛筆機

但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轉動的機器是拿來做什麼用的,連它是削鉛筆機都不太清楚的話

那學習轉動削鉛筆機這個動作對自己意義一點也沒有

所以選定好你要削的筆,放入削鉛筆機,一起磨出璀璨的未來吧!

 

在此共勉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