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筆者心裡史鐵生已「不再是一個人」,他是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說起這三個字就有鼓舞人的功效!

不平凡的生命文學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史鐵生便是一例。他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中1969年去陝西延安插隊。

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進了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因失去了行走能力而獲得了超凡的思想的能力,因失去了現實空間而獲得了永恆的時間。

史鐵生的生活範圍已十分狹小,但他的時間卻被拉長。他在街道工廠做了7年臨時工之後轉向寫作,加入中國作協。

開始寫作

1983年他發表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便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

他與俗世相隔太久,卻並沒有脫離紅塵,那段歲月最終引領他進入了另一種時空,使他可以拋開一己之痛,專註於形而上的思考。

或許史鐵生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太好的生命個案,靈與肉的痛苦將普度他參出人生的真諦。作為一位對生命充滿了眷戀與癡情,對死亡從容、曠達與豁然的文學巨匠,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代表作:《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理想的當代文學批評》、《寫作四談》、《病隙碎筆》,以及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命若琴絃、《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長篇小說《務虛筆記》,還有電影文學劇本《死神與少女》、《邊走邊唱》、《命若琴絃》。

史鐵生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但他很難擺脫疾病帶來的深創刷痛。他的寫作,與其說是出於興趣,不如說是苦悶的象徵,是百般無奈的選擇。

不一樣的筆

一且拿起了筆,他就不能不抱怨命運的不公正,他的筆下,出現最多的是「殘疾主題」,瀰漫著一種憂傷的情調。他的眼淚使一切矯情的歡歌顯得淺薄。

2000年,上海權威機構評選「20世紀90年代十大作家」,史鐵生榜上有名。史鐵生由於下肢,每週需透析兩次,因而作品數量非常有限,但每部作品都是精品。

史鐵生是一位淡泊名利、人文合一的嚴肅作家,多次拒絕中央電視臺的專訪意請。

他用雙手與思想,書寫了世紀末的溫暖,又以無與倫比的人格力量、震了國人。

從他經常的留影中我們也能看到,史鐵生雖然命運坎坷,但卻始終微笑視人,這一笑便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力量。

——END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江佐一梅郎可欣賞更多內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