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北京天氣晴朗,天空一藍如洗,我來到天壇公園,進入北門滿樹的紅燈籠顯示着紅紅火火的春節的喜興。

我快步來到祈年殿,興奮的想看這裏祭天的盛大廟會,結果祈年殿只是人來人往沒有廟會的一點信息,我來的挺早點肯定不會演完的,我找到工作人員問明情況,原來今年沒有廟會,雖然很失望,但看在好天氣的份上我開心的逛了起來。祈年殿前遊人實在太多,想拍張沒有人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也只好拍了幾張。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於正陽門外東側。祈年殿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硃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樑枋施龍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徵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爲金柱,象徵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徵24節氣。

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裏,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是專爲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象屋宇的神龕裏,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擡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

天壇壇域北呈圓形,南爲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樑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蹟。

丹陛橋是連接祈谷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壇和圜丘壇的軸線,長360米,寬30米。雖然沒有廟會,但丹陛橋兩側掛滿了龍旗,這些旗幟在寒風中烈烈飄揚也透着濃濃的年味。我漫步走在三條石道的中道上,中道爲神道,東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丹陛橋相連。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 迴音壁 ”。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爲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爲了保護迴音壁,現今,迴音壁已被鐵欄杆隔離開來,遊人只能觀看,不能貼在迴音壁的牆上傾聽迴音。不過我以前是聽過的,真的很神奇。

節日裏保安人員們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在寒風中不停的巡視保護遊人的安全。

“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築有圜丘 、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臺、望燈等。遊人爲了祈福都相繼站立在中間的那塊圓石上,想拍下圓石的真容是不行得了,等了好久人一直不斷,只好在露出一個邊角時拍了一張。

眼前那根高大的旗杆,聽一位導遊說是當年掛大紅燈籠的,這隻大紅燈籠可不是普通的燈籠,由於燈杆很高,點燃後可以照亮整個北京城,當然是當年的北京城大約只有二環吧,在沒有電的年代那也是很壯觀了。

站在圜丘壇可看到祭祀爐和燔柴爐,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這棵樹叫做九龍樹,因樹身上有九條猶如龍的豎紋故被稱作此名,仔細觀看還真是像。

長廊的欄杆上依舊坐滿了周邊京城的百姓,這裏冬日陽光充足,他們每天在這裏打牌、聊天打發時間,好羨慕住在天壇附近的百姓,天天可以在這裏享受皇家陽光的沐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