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邀請。我是文子心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了半天題目,依然認為故宮和天壇是互不相連的兩個建築。既然接受了邀請,還是重點說天壇吧。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位於北京崇文區正陽門外,永定門內大街路東。有壇牆雙重,分為外壇和內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都在壇內。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寬28米,長360米的丹陛橋連成一組體型優美、布局完整、獨具藝術風格的建築群。

在天壇南部的圜丘壇,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此壇建於明嘉慶九年(公元1530年),為一露天三層圓形石壇,每層圍有漢白玉石欄杆和欄板。由於古人相信9是所謂的「陽數之極」,以示天體的至高至大,所以各層欄板、望柱、檯面、台階數目,均為9或9的倍數。談外有短圍牆兩重,四面各有漢白玉四柱三門欞星門一座。圜丘壇附近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和樂器庫等。

皇穹宇亦建於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在圜丘壇北面,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處所。親,乾隆17年,公元1752年重修,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金碧重彩。遠遠望去,猶如一把高撐雲空的金頂籃傘,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殿內有8根金根和8根檐柱承托屋頂,中部用七彩斗拱支成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外有直徑為65.1米的正圓形圍牆。由於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聲音可沿內弧傳遞,石壇中心有一石板,站立其上高喊,迴音很大,這就是著名的迴音壁。在皇穹宇台階前,還有三塊奇妙的迴音石。

在天壇北部的祈年殿,原名天地壇。前身是明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建的大享殿,屋頂原用上藍中黃下綠三色琉璃瓦,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修繕時,一律改為藍色琉璃瓦。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毀於雷火,現存建築是照原樣重建的。

祈年殿聳立在面積為5900平方米、高6米的五層漢白玉圓形台基上。殿為3層,高38米,直徑32.72米,三層藍色琉璃瓦檐,逐層收縮向上,象徵與天相接。殿頂冠有鎦金寶頂,光彩奪目。大殿結構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檐頂重量全部由28根大木柱和36根枋桷支承。中部4根龍井柱,高19.2米,代表著一年四季,中層12根金柱代表著一年12個月。外層檐柱12根代表12個時辰,內外柱24根又象徵二十四節氣。殿內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天然龍鳳花紋,與殿頂中央的蟠龍藻井遙遙相對,四周天花圖案亦成圓型,金描彩繪,富麗堂皇。

天壇是我國縣城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其建築藝術可用八個字體現:天圓地方,天人合一。


天壇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處壇廟建築。高超的建築藝術、精美的布中是出類拔的。從明永樂四年(106年)設計施工,歷時十四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建成。天壇是封建皇帝祭天的地方,規模很大,佔地約四千畝。比故宮面積還要大兩倍。天壇有兩重壇牆,分為內壇和外壇。內外兩重壇牆的上面是圓形的,下面是方形的,圓形象徵天,方形象徵地,即所謂「天圓地方」。在永樂年間修築天壇的時候還天地合祀,後來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祭地,天壇才成為專門祭天、祈谷的地方。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三重檐都鋪有深藍色琉璃瓦,層層縮小,呈放射形,頂上冠以巨大的餾金寶頂。這座高達三十八米、直徑三十米的大殿,既沒有鋼筋也沒有水泥,連大梁長擦也沒有,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棉完全靠二十八根巨大的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枋、稅、桷、檬支持著,是我國獨特的木結構體系抬梁式構架的典型作品。當中的四根柱子叫「龍井柱」,高達十九米二,要兩個半人才能合抱過來。它們代表一年四季。中層十二根柱子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十二個時辰。內外檐柱共二十四根,象徵二十四節氣。殿里石板地面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龍鳳形花紋。殿的四周沒有牆壁,全部是格扇門,殿頂有精美的彩畫。這座大殿在建築和造型上都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殿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

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寓意天圓;瓦為藍色,寓意藍天。

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壇內還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建造的迴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充分顯示出古代中國建築工藝的發達水平。

天壇還融入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的建築思想,是天人感應學說的具體化。西漢的董仲舒對天人感應學說做過系統的闡釋,他提出:「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芡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懼,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這是說,天意是仁慈的,當上天發現人世間的管理出現失誤時,就會施放出一些自然災害、異常天象等來提醒君主改正錯誤。因此,當這些現象出現時,君主必須反躬自省,認真檢討自己施政措施的不足,改弦更張。作為一種無聲的建築形體語言,將星宿和一年四季的節令,關於「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觀念巧妙地體現在建築中。


天壇群體建築設計特色:

1 中軸線布局

2 主體建築與附屬建築相得益彰

① 體量對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 地位對比:附屬建築遠離主體

③ 主建築與環境

④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於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與天接近之感,

⑤ 除建築外,遍植柏林,使建築落於綠色之中,

⑥ 景觀構圖完美,建築單體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⑦ 建築尺度:天壇雖為祭天之所,卻未象西方建築那樣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築尺度,而是按照「百尺為形」的原則進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絕對高度也不過38米。然而,由於祈年門的欲揚先抑手法、三層台基的烘托積極層層漸收的三重檐攢尖頂的視錯覺,使祈年殿獲得了氣勢恢弘的尺度感和視覺效果。

四、天壇體現的"尚無思想"和"以少總多"的方法.

綠化的大量運用和建築的數量和體量上的少來充分體現「天」.通過主軸線來控

制建築.同時用擴大台基來表現建築.不以形象取勝,而以境界取勝.有的節省,「無」

上做文章,物質功能簡單,精神功能複雜.


故宮裡沒有天壇,這是兩個建築。


帶你了解天壇公園&景山公園

1.99萬播放 01:54

北京

6989播放

天壇公園

23-31℃

北京—明清天壇公園共2個含義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自2019年1月1日起,天壇的門票收入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1]

中文名

天壇公園

地理位置

北京市南部

佔地面積

約273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15.00元

更多

景點

神樂署

皇穹宇

祈年殿

迴音壁


天壇建築中,祈年殿、皇穹宇都採用藍色琉璃瓦,深藍的琉璃和淺藍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淺的對比、更顯示出天的澄清。天的澄清又與祈年殿的外輪廓虛實相生,喚起觀賞者的審美想像,遙相呼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