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明清時期最重要的祭祀場所。天壇是北京城壇廟建築中氣勢宏偉而藝術性最高者,始建於永樂四年,至明嘉靖又經改建成現在規模。

在明清時期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修建的壇廟建築在北京城建築中佔有較突出地位。因為壇廟具有神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特點,但在建築形象及設計構思上同樣體現了那一時代建築藝術的卓越技巧。

天壇為皇帝祭天及祈禱豐年之所,幅員廣闊,佔地達280公頃,在南北中軸線上排列著兩組使用目的不同的建築群。南端以祈天的圓丘為主,北端主要為祈禱豐年用的祈年殿,兩組建築間以高出地面2.5米,寬20米,長360米的海漫大道相連接,大道以下兩旁大部分空地遍植柏樹,以森嚴靜穆的氣氛,把高出地表的神道上的建築襯托得更為注目。

中軸線最南端的圜丘是皇帝冬至時祭天場所,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石壇共三層,圓形露天,下層直徑五五米,每層都有石欄杆圍繞,石壇四周有兩重圍牆,內牆平面呈圓形,外牆作方形,整個建築造型單純洗鍊,效果莊嚴開闊,色彩以白色為主,造型上層層收縮,給人以崇高之感。

天壇中最為成功的建築群為祈年殿,建築在三層高大的圓形白石台基上,大殿平面作圓形,三重檐逐層向上收縮,深藍琉璃瓦金頂,紅柱彩畫,造型穩定,色彩絢麗,通體用木構承接,在藝術上技術上都是極為高超的傑作。


北京天壇是我超級喜歡的景點。所以看到這個問題,必須回答一下。

想看北京普通市民的休閑生活狀態,可以來天壇公園。二環以內,寸土寸金,能蓋樓的地兒全蓋了樓了,所以公園就顯得彌足珍貴。無奈景山是個山,故宮沒有樹,只有天壇是個平地,所以每天一大早附近的北京市民就會來這裡晨練,其中很多都是八十多歲的老人。

我最初對天壇感興趣,歲數還很小,那時候是因為看了一本講乾隆皇帝的書,我就發現啊,乾隆皇帝真的是大清歷史上最能折騰的一個皇帝了,他在位的時候,把京城大大小小的園子都修了一遍,如果不是乾隆,也不會有圓明園的盛景,更不會有現在的天壇祈年殿。

天壇的看點一:

祈年殿,是整個天壇裡邊最漂亮的圓頂建築,明朝的時候不叫這個名兒,祈年殿是乾隆改的名。

不料在光緒那個倒霉皇帝在位的時候,祈年殿被雷劈了,著了大火,所以現在的祈年殿,是照原樣重建的,所以我們看它比較新,也就是這個原因了。

這殿里的柱子要著重說一下,金絲楠木的材質又粗又大一共28根,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十二個時辰,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

站在這高大的殿前,不由心生敬畏,幾百年前的建築藝術似有一種魔力,彩色的琉璃,四潲的瓦,變一種風格,給到人的震撼完全不同。

天壇。是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地方,整體的風格很莊嚴,很典雅,著名的迴音壁就在這裡。只可惜後來由於英法聯軍禍害,還有遊客在牆上刻字畫畫,致使迴音效果大打折扣,讓人很心疼。

天壇的看點二:

皇穹宇,是古代皇帝在天壇祭天供奉神位的地方。皇穹宇最值的研究的,是它建築上的力學原理,還有圍牆的聲學原理。

皇穹宇這個殿是沒有橫樑的,全靠八根柱子還有讓人琢磨不透的斗拱形支撐物來撐起一個大傘一樣的房頂。

而它裡面最著名的迴音壁,後經科學家證實,是聲波不被牆壁吸收而產生的反射現象。

皇穹宇很大的一個看點,是殿前的三音石。站在這個三音石上說話,會有三聲迴音。我去的時候試了試,這個真的有。

古人曰人間私語天聞若雷,也就是說,你在人間說的話,老天爺可都聽的真真兒的。

所以,勸君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語。謹言慎行,才不會禍從口出。

天壇在旅遊旺季的時候哪哪都是人,冬天人少。另外這裡是個拍照的好地方。

天壇裡面主路兩邊的草皮是轉基因的(在此之前我只聽說過轉基因的食物),這是二環以內綠化面積最高的公園。一年四季都翠綠翠綠的。這裡的樹都是明清時候的,冬天也能綠樹成蔭。

天壇的看點三:

天壇的圜丘和前面講的祁年殿、皇穹宇都有所不同,這裡,才是皇帝祭天的場所。

做皇帝也很辛苦,因為皇帝在每年的冬至,也就是今天舉行祭天大典的時候,他的轎子從紫禁城抬到天壇,天還是黑的。

皇帝到了天壇,會提著一盞燈籠,摸黑走上圜丘壇,這個檯子的中央有一個圓心,皇帝就像個主持人一樣站在這個圓心上,和老天爺說說心裡話,唱唱歌,讀一讀祭文,傳說當皇帝站在這裡發話的時候,四面八方會傳來神奇而美妙的迴音。我去的時候試了試,並沒有,可見不是做皇帝的命。

另外,天壇在每年的正月都會舉行祭天儀式的表演,再現當年皇帝祭天的全過程,你可以選一個合適的時間去看一看。

在北京,天壇的名氣雖然比不上故宮和長城,但天壇,是我第一推薦的5A級景區。

天壇的佔地面積是故宮的兩倍,這裡的建築格局考究,等級劃分森嚴,對於皇家來說,是一個嚴肅的地方。

古代帝王自稱天的兒子,所以為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冬至的祭天對於皇家來說,是頭等大事。

圓形的祭壇方形的圍牆,象徵天圓地方。天壇的建築,是巨大的藝術品,從這些藝術品中可以看出古人對天極其敬重。

站在天壇300米長的台基上,突然,眼前的樓宇四散而去,只覺得人類極其渺小,浩瀚宇宙,你我都只是滄海一粟。

(本文原創,不允許轉載。)


天壇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天壇是明朝、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坐落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為我國和世界上專門用於祭天,現存規模最大,景觀最為宏偉壯麗的一處壇廟建築群。它充滿了雄奇神 秘的色彩,有「人間天庭」之稱,是我國探索古人宇宙觀和我國古典傳統文化之源的理想 之地。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用 工14年,建成已有580年的歷史。其佔地273公頃,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分為 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牆圍括。外壇牆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 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後來開闢的。內 壇牆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內外壇北端的圍牆高大,均呈 半圓形;南邊的圍牆較矮而呈方形,這種北圓南方的建築形式,象徵我國古代「天似蓋 笠,地似覆盤」的「天圓地方」之說。

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於內壇,南有圜丘壇,北有祈谷壇(祈年殿)等。南北兩壇之 間由一條寬闊坦蕩的「海墁」大道——「丹陛橋」相連接,組成了一個完整、壯觀的建築 群體,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

明初時,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改為四郊分祀,即 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名地壇,祭地祇神);東郊建朝日壇,祭日(名日壇,祭大明之 神西郊建夕月壇,祭月(名月壇,祭夜明之神);從此天地壇專門用來祭天祈谷。嘉靖 十三年(1534),正式命名為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曆正 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皇天上帝」保佑五穀豐登,為百穀祈求膏雨。第二 次是在冬至日,至圜丘壇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此外,如逢夏至旱 情,則在圜丘壇臨時舉辦「常雩禮」或「大雩禮」等求雨祭祀活動。每次祭天典禮都非常 隆重,以表示皇帝對天帝的虔誠與尊崇,從而達到其愚弄人民、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

天壇以五大奇妙建築藝術而聞名中外。(1)圜丘壇,即祭天台;(2)迴音壁;(3)三 音石;(4)對話石;(5)祈年殿,俗稱無梁殿。其設計之精、構築之巧、風格之奇和文化 含義之深,在世界古典建築藝術中獨樹一幟、久負盛譽,是北京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1999年,古老的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的文化 瑰寶與共同財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