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是侯鳥,又叫天鵝,那裡氣侯適宜食物豐富就去那裡覓食和繁殖。人字形飛行,是這樣的,它們有時也會亂作一團,叫做牛屎堆,也有成一字的。我小時候在春天常有成羣結隊的天鵝在天空飛過。我們童年的小朋友們,看見人字形飛行的天鵝,大家異口同聲大叫,牛屎堆!牛屎堆!天鵝的隊形亂作一團,真的成了牛屎堆。一會兒又大叫,天鵝擺擺直,中間留兩隻!天鵝擺擺直,中間留兩隻!果然天鵝的隊形一字飛去,中間留有兩隻。。。天鵝飛行的隊形有三種,多數是人字形飛行。受到幹擾或驚嚇會亂作一團,叫做牛屎堆。安靜後重新組成隊伍。先有一個領頭,然後一個跟著,為了不阻擋視線和飛行,不是在對直飛行方向,而是偏旁,第三個在另一旁。這樣左一個右一個的下去,就形成了人字形隊伍。但左右兩邊的數目,不一定相等。。。如果都飛往一邊則形成一字形隊伍,中間留有兩隻。比較少見。是概率或動物生活習慣,值得大家去觀察。


一般鳥類分為定居和遷徙兩種棲息方式,而我們把那些遷徙鳥類叫做候鳥,它們的遷徙路線少則需跨越幾千公里,多則需要遷徙上萬公里,所以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真正的生命旅行,它們需要翻山越嶺,跨洋過海,並且會有許多候鳥隕落在漫長的旅途之中。一些是由於天敵襲擊,而許多是由於體力不支掉隊而落入大海或荒野淪為其他野獸的食物。所以在遷徙過程中能否有效保存體力是能否完成遷徙的重要因素。而每一次遷徙都會由一些體力好的老鳥作領隊,而其它候鳥會跟隨在它們後面,並且藉助前面候鳥帶起的氣流增加自己的飛行升力而達到節省體力的效果。另外由於領頭鳥體力消耗大,所以一般會由幾隻老鳥輪流領隊。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候鳥們為了覓食和繁衍而一代一代的冬去春來,成為了大自然畫卷中美麗的點綴。


季節性的遷移,行程非常遠,至少上千公里。飛向溫暖的地方,慢一點沒有關係;逃離嚴寒,刻不容緩,西伯利亞寒潮,一兩天席捲整個大陸,大雁飛慢了,被寒潮追上,高天滾滾寒流急,消耗更多的熱量,沿途補充不易,真會要命的。

這樣艱巨的任務,一兩隻大雁肯定不能勝任,都是結伴而行,集羣行動。尤其是老的老,小的小,一個也不能少,要全部帶走,任務可不輕!

怎樣節省力氣,不是一隻,兩隻的小事,整個的羣體呢。頭雁可是操碎了心!飛行的阻力大,為了儘可能地節省能量,就有一隻大雁打頭陣,當先鋒,一往無前。

這樣的重任,頭雁責無旁貸,勇敢的承擔起責任:

讓我來!

看我的!

小的們,

跟我沖啊!

頭雁煽動翅膀,給空氣一個力,空氣也給大雁同樣大小的作用力,維持飛行。前面的空氣迎面而來,衝擊著頭雁,一劈兩半,分成上下,左右,對應的兩部分。這樣的細節,諸位看看輪船前行的時候,就一目瞭然了:平靜的水被強力擠開,向兩側避讓,避讓不及,還疊加高聳,頭雁劈開的氣流,也是一樣一樣的,只不過氣流看不出來罷了。後面的大雁排成一字,就能躲在這樣的氣流管道之中,阻力大大減少,大雁裏的老弱病殘,可是得益不少。`堅持不了多長一會兒`,小品裏,陳佩斯哭求的語調,也是後排大雁的心聲啊。

空氣流動的方向,和大雁飛往的目的地,並不總是迎面而來的,側面風也是有的,為了趨利避害,大雁的隊形,不可能永遠都是一字形,也會隨風擺動,好像耍龍燈。也會排成人字形-

大雁會這麼聰明麼?當然會的。假如一字形,風力大了,後面緊跟著的那隻大雁,自然而然會避開風吹,稍微讓一點;以後的大雁如法炮製,所以隊形就變了。幼兒園遊戲老鷹捉小雞,小朋友們也是擺來擺去,就是為了躲避老鷹,如出一轍啊!

沒有永遠的先鋒,頭雁累了,自然的讓開,退到末尾,緩口氣,歇息歇息。後面那個就承擔起首位飛行員的責任。

實際上,在起飛的時候,就會依據大小強弱,順序起飛,羊羣不也如此嗎?母羊在後,小羊緊跟母羊,母羊照顧著小羊,整個羣體,就井然有序了。

至於飛向的地方,只有一個原因,趨利避害。天冷了,大雁也受不了;另外,草地枯萎,水裡魚蝦躲藏到水草深處,不容易尋找食物了,大雁就會轉移陣地。這樣更替不是偶然的,年復一年,積累成為經驗;一代又一代,積澱成長基因,儲藏在身體裏,到時候就會提醒的。

這樣的規律是普遍的,例如燕子,春來秋往,所以統稱候鳥,大雁就屬於候鳥。

烏龜,大馬哈魚不是每年遷移,而是產卵的時候,纔回到故鄉,從來沒有來過,第一次回歸,都能準確無誤,沒有人指引,自己就會去了,比季節性遷移更為神奇。


冬天大雁總被凍回來,南方下雪北方反而暖和點


從科學的角度上回答就是,大雁排隊飛行可以減少體力的消耗。前面的大雁扇動翅膀,使得空氣的流動速度加快,氣流上升,這樣能使依次排後的雁羣藉助上升的氣流,減小飛行的阻力,進而在長途的遷徙中,既保存了體力,又達到了快速飛行的目的。

大雁的成羣結隊的遷徙,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合作的例子。一般在最靠前的大雁是非常有力量,也是非常有經驗的。也就是說頭雁的體力消耗是最大的。所以,在雁羣中,頭雁是由強壯的大雁輪流擔當的,體力弱的老幼大雁,都會在隊伍的中間,或者是靠後部。所以排成一字型和人字形的隊伍,在飛行過程中是氣動佈局最省力的隊形。

我們能看到的大雁,大多是從他們的老家西伯利亞成羣結隊出發,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在第2年春天,他們再回到西伯利亞產蛋,進行後代的繁殖。大雁的飛行速度非常快,他們能以每小時60~90公里的速度飛行。但幾千公里的旅程也需要他們飛上一兩個月。

他們在飛行的過程中,還不斷的發出「嘎嘎」的叫聲。這種叫聲是出於呼喚,起飛和停歇,覓食等的信號作用,能夠將整個雁羣串成一個有效的整體互相激勵,幫助。

古人自古有詩云,「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大雁飛起來為何排成人字?簡單的說,那是大雁熟知空氣動力學!也是所有鳥體內固有的基因所至!

大家知道,任何鳥在飛行的時候,都要藉助強大的翅膀搧動空氣所產生浮力!才能飛起來!而飛起來所產生的強大氣流,會給後面的飛鳥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任何鳥在飛翔時都不會在一個條直線上!這猶如人站在懸浮的直升飛機下面,想攀爬上去是非常困難的!強大的氣流會把你吹走!所以,飛翔的大雁為躲避前面大雁飛翔時所產生的氣流,是不會直接跟在後面的!

至於大雁為啥冬飛南夏飛北?那是為生存躲避寒冷原因!所以稱之為候鳥!


溫差…改變去向…春夏秋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