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所說的白堊紀、泥盆紀、白堊紀都屬於地質年代的概念,用於表示地史時期的某一個時間段。

在地質年代表中,最大的單位是「宙」,地質學家把地球46億年的演化史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四個階段。

顯生宙開始是地球生物開始大規模出現的時期,顯生宙之前,地球生命已經存在,但無論規模數量還是保存下來的遺跡都非常少。顯生宙的開始時間距今大約5.41億年。

比「宙」低一級的單位是「代」,例如顯生宙被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而「代」下一級的單位是「紀」,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侏羅紀、白堊紀都屬於中生代,而題主提到的奧陶紀、泥盆紀屬於古生代。

在「紀」下一級還有「世」、「期」、「時」,它們是劃分的更加細緻的時代單位。

和地質年代對應的,就是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它們也有一套從大到小的單位系統。

現在回到題主的提問,這些「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簡單來說,最早進行地質學研究時,人們把地質史分為4個時期: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個體系由於過於簡單,因此壽命不太長。地質學家很快就用新的劃分方法來替代這種劃分方法。第一紀和第二紀已經完全不用,第三紀在近些年被拆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第四紀則被保留了下來。

地質時代的名稱,最早是歐洲人根據他們的發現而命名的,一般以發現地作為名稱,後來成為全世界統一的名稱。

寒武紀(Cambrian):這個名字來自於威爾士一個古代地名的羅馬名稱 「Cambria」,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英國地質學塞奇維克最早研究了這裡的地層。因此便將這個時期稱為寒武紀。

奧陶紀(Ordovician):英國的阿雷尼格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士的巖層,位於寒武系與志留系巖層之間。因該地區是古奧陶部族的居住地,故將該地層命名為「奧陶」。

志留紀(Silurian):源於威爾士地區一個古老部族Silures。1835年,英國地質學家默奇森在當地建立了廣義的志留系,對巖系作了劃分,用筆石與殼相化石進行對比。

泥盆紀(Devonian):泥盆紀在英語中叫Devonian,名稱來自英國德文郡,因該地的泥盆紀地層被最早研究而得名。

石炭紀(Carboniferous):地質學家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將該時期命名為「石炭紀」。

二疊紀(Permia):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默奇森在烏拉爾山脈西坡發現,根據俄文命名。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分為兩層,我國學者翻譯時便定名為二疊紀。

三疊紀(Triassic):和二疊紀類似,地質學家發現在中歐普遍存在白色石灰岩、紅色砂岩、黑色頁巖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地層,呈現明顯的分界性,故將該時期命名為「三疊紀」。

侏羅紀(Jurassic):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侏羅山有很多大規模的海相石灰岩露頭,是侏羅紀時期典型地層。

白堊紀(Cretaceous):地質學家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

白堊紀往後就是第三紀和第四紀,沿用的之前「第一、二、三、四紀」劃分的名稱。所以說,地質年代的命名並不是題主所說的「後來偷懶叫第三紀、第四紀」的,而是經過地質學家反覆地修正,最終纔有了現在的名稱。


奧陶紀,這個其實是來自日文的中文辭彙。日本人最先根據英文Ordovices Period音譯了奧陶紀的漢字音譯。發音是:oo doo ki。而這個英文是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斯1879年命名的,其實Ordovices是威爾士的一個古代種族的稱謂。在1960年年的哥本哈根21屆全球地質大會上正式確定了其規範的名稱。

泥盆紀,同樣來自於英國地質學家,由塞奇威克和R.I默奇森研究了德文郡的老紅沙岩後,於1839年命名。英文名取了德文郡的Devonshire的前半部分Devon,日本人在翻譯時將德文二字的發音音譯成dee bong,根據日本發音寫成漢字,信達雅一下就是泥盆。

白堊紀寫作Cretaceous,德文寫作Kreidezeit,所以和上面泥盆紀和奧陶紀根據首字母簡寫做D和O不同,白堊紀的簡寫是K。它的名字是1822年比利時地質學家讓.奧馬拉斯提出的,拉丁文意思是黏土。也就是中國常說的白堊土。主要由碳酸鈣沉積而來,這些海洋生物沉積的鈣質是白堊紀地層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尤其是白堊紀的顆石藻。這些石灰岩成分被古人拿來刷牆,塗臉,製藥,畫畫,甚至當飯充饑。比如三國寫的徐庶就「白堊塗面,被發而走。」因為中國有這個現成的辭彙,白堊紀的特徵和中外的概念都如此接近,所以就不勞老外動手,把該紀稱為白堊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