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項也

編輯 /   陳芳








中國咖啡被一家爭議不小的創業公司帶到了世界的舞臺上。


5月17日,中國咖啡第一股瑞幸咖啡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這家2017年6月才註冊成立的公司,以光速登上資本市場,創造了全球最快IPO的記錄,從成立到上市僅用540天。瑞幸咖啡首日開盤漲幅一度達50%,市值最高爲60億美元。四個交易日後又迅速回落,跌破發行價,市值降至34億美元。



圖/視覺中國


對於瑞幸的上市,中國咖啡行業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面,瑞幸咖啡無論是快速開店,還是背後的資本運作,都跟行業過去的路數不一樣,甚至有悖傳統經營思路;另一方面,中國咖啡行業一直活在星巴克、雀巢等外企的陰影下,有一個新玩家撕開局面,讓行業看到了希望。


回首過去,中國咖啡的消費歷史並不長。如果從1836年前後廣州十三行附近的第一家咖啡館開業算起,中國咖啡大約有接近200年的歷史;如果按照1984年麥氏咖啡(後改名麥斯威爾)進入中國、咖啡飛入尋常百姓家算起,那麼歷史不過30餘年。


對於茶文化底蘊豐厚的中國而言,咖啡是“舶來品”,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外來者的烙印。咖啡在中國有今天的局面,是衆多創業者趟過無數坑、一步步滲透的結果。




01

茶文化裏的外來客



1904年,地處深山的大理賓川縣朱苦拉村發生了一場小規模械鬥。


對戰的一方是血氣方剛的彝族小夥,他們是朱苦拉村民;另一方則是附近一帶的惡霸,時不時帶着手下騷擾村子,甚至武力搶奪村裏的年輕姑娘並販賣到山外。朱苦拉村的小夥子們心裏苦,偶爾偷雞摸狗也就忍了,年輕姑娘都搶走了大家都將成爲光棍,忍不可忍之下,小夥子們選擇反抗。


一開始,朱苦拉村民靠人數優勢佔據上風。可是無奈,對方武器精良,惡霸最後用火槍輕鬆翻了盤,戰勝了手持鐮刀、鋤頭、棍棒等農具的村民。彼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早已無力治理邊陲小地,惡霸上下打點後,縣衙對朱苦拉村民的慘痛遭遇不理不睬。


打也打不過,告也告不贏,朱苦拉村民一時間沒了辦法。這時有人建議說,賓川縣縣城來了一羣藍眼睛、高鼻樑的外國人,他們精通法律,可以與縣衙的官員平等對話。村民很快就行動,正好找到了在縣城傳教的法國人田德能。田德能幫助村民打贏了官司,隨後在朱苦拉村建了天主教教堂,並在教堂後院種下了一顆咖啡樹樹苗。



圖/視覺中國


這是中國最早的咖啡引種記錄之一。這段故事散亂地記載在《賓川縣誌》《賓川縣統戰志》《雲南天主教史》等書籍當中。至今,朱苦拉村仍完整的保存了中國唯一現存的古咖啡林。


當法國傳教士田德能從教堂後院咖啡樹上,摘下第一顆櫻桃樣的咖啡紅果子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已經掀開中國咖啡的新篇章。朱苦拉村的星星之火,點亮了雲南咖啡種植的百年曆史。


種植歸種植,中國咖啡的消費歷史可以追溯的更早。


1836年前後,作爲通商口岸的廣州十三行附近,開出了大陸第一家咖啡館。這是一家丹麥人開的咖啡館,主要是給遠在異鄉的外國人提供一點家鄉味道和精神慰藉。雖說並不禁止中國人進入,但消費價格高、接受度低還是讓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望而卻步。


那時的咖啡還不叫咖啡。嘉慶年間編纂的《廣東通志》裏就曾經提到,“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這裏的“黑酒”就是咖啡,“番鬼”、“黑酒”這些字眼,甚至帶有一絲排外和牴觸情緒。


30年後的1866年,美國傳教士高丕娣夫人編寫的《造洋飯書》則將咖啡音譯爲“瞌肥”,更沒有什麼美感,與日後成爲小資生活標籤的高級畫風迥異。要是這名字延續到今天,姑娘們估計早就躲得遠遠的,更不會有今天咖啡的流行了。


此後,咖啡還有諸如加非、架非等多種翻譯。直到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大字典》,才第一次提出目前常用的“咖啡”,之後《辭源》確認了這一翻譯。


當然,不論是從朱苦拉村的咖啡引種,還是廣州十三行的咖啡館,亦或者是《中華大字典》第一次確認咖啡的寫法,總體而言,咖啡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畢竟,在世界上,早在公元6世紀的埃塞俄比亞,咖啡就已經第一次被發現,16世紀戰爭又將咖啡帶給了歐洲人。


作爲“舶來品”,咖啡在飲茶大國中國一開始就被打上了外來者的深刻烙印。在中國咖啡的發展史裏,很長時間內咖啡一直僅限於達官顯貴,平常百姓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已經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的事情。


可以說,咖啡在中國有今天的局面,是一步步被大衆接受和消費的,背後是一批批前仆後繼的創業者。不過,與國外相比,迄今爲止咖啡在中國的消費量還是很低,並且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速溶咖啡手裏。




02

現代咖啡的三次浪潮



1984年,麥氏咖啡(後改名麥斯威爾咖啡)進入中國,打響了中國速溶咖啡的第一槍;四年後,雀巢在東莞成立了東莞雀巢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幾經努力最終成爲速溶咖啡的老大。


速溶咖啡是中國咖啡的第一次浪潮,也正是這一次浪潮讓更多的中國人開始瞭解並接觸咖啡。不過,這並不是一次美好的經歷,中國人對於咖啡的苦澀味覺記憶也多半來源於此。



圖/視覺中國


讓速溶咖啡流行起來的是戰爭。二戰時期,作爲軍糧供給,美國士兵都會分到速溶咖啡,這是他們的提神工具。但爲了節約成本,用於製作速溶咖啡的咖啡豆質量並不高,多是粗糲的羅布斯塔豆,再加上爲了提高萃取率,就連不溶於水的木質纖維和澱粉都被水解技術轉化爲水溶性產品,這讓速溶咖啡更加苦澀。因此,早期的速溶咖啡都得放方糖、奶精,否則苦味太重、難以下嚥。


這被稱爲咖啡的黑暗時期。雖然速溶咖啡方便快捷,但也犧牲了咖啡豆本身的香氣和風味。在中國,由於沒有大規模經歷速溶咖啡之前的手工萃取時代,直接跳到了工業化的速溶咖啡時代,因而直到現在,很多人對於咖啡的理解還是苦澀、難以下嚥。


改觀來自於星巴克帶來的意式咖啡革命。


1999年1月,星巴克正式進入中國,在北京國貿一期開出了大陸第一家門店。彼時,北京四環還在建設之中,三環建成也不過幾年時間,更別說膾炙人口的《五環之歌》“修完七環再修八環”。


星巴克開在了當時幾乎唯一能容下它的地方。現在繁榮熱鬧的北京CBD在當時還不存在,國貿也只有國貿一期一棟大樓,隔壁的銀泰百貨、馬路對面的央視大樓還是平地一片。更別提建外SOHO和光華路SOHO,連個設計草稿都沒有。


一開始,星巴克對中國市場極其小心謹慎,採用授權經營,自己不佔股權的方式試水,風險全部由合作伙伴承擔。不過,對於中國咖啡市場而言,星巴克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星巴克將意大利咖啡中半自動咖啡機引入到了咖啡店中,深度烘焙、現磨現泡,掀起了第二次咖啡浪潮。



圖/視覺中國


意大利人很有趣,意大利並非咖啡的核心產區,但對咖啡的研究和創新是世界咖啡的標杆,比如半自動咖啡機的發明。早在上個世紀初期,一位猴急的意大利工程師嫌虹吸壺萃取速度太慢,順手就發明了半自動咖啡機。


不過,將半自動咖啡機推廣到全世界的,卻不是意大利人。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羸弱表現,讓意大利和歐洲的文化榮光跌落到谷底。反觀,美國在二戰之後逐步坐擁全球霸主的地位,成爲文化輸出的強大機器。1987年,霍華德·舒爾茨在朋友的幫助下收購了星巴克,正式引進半自動咖啡機。


半自動咖啡機相當於咖啡業的“工業革命”,將效率和標準化引入到咖啡行業。此前,手工咖啡的萃取只能依賴於虹吸壺,效率低下、標準化程度低。而半自動咖啡機用9倍於大氣壓的高壓,讓富含壓力的水與咖啡粉充分融合,使得每杯咖啡的萃取時間縮短到25秒。一天可以萃取上千杯咖啡,效率和標準化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不僅如此,半自動咖啡機的引入,還帶來了諸如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奶的新產品線。今天我們在咖啡館能有豐富的咖啡風味選擇,得感謝星巴克和半自動咖啡機。


2010年前後,精品咖啡概念傳到國內,開啓了中國第三次咖啡浪潮。


精品咖啡最早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提出,目前代表性的有Blue Bottle、Peet's coffee、樹墩城、知識分子等。對比來看,意式咖啡強調咖啡豆的拼配能力,在意大利,能把不同地區的咖啡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並萃取出獨特口味被視爲一種能力,甚至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獨特配方。這有點像中國廚師,各種食材搭配和調動能力代表着一個廚師的技能。


不過,精品咖啡卻喊出了單一品種、原產地可溯的口號,原材料追求優質氣候、水土下培育的帶有產地風味的上等咖啡豆。就像喝紅酒,法國波爾圖、勃艮第產區代表優質一樣,精品咖啡的消費者也被要求瞭解更多產地和風味,能體會出中間的差異。與此同時,在烘焙手法上,深焙豆容易出油、容易氧化失去風味,精品咖啡更加追求帶有微酸的淺中度烘焙。


Seesaw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2年,宗心曠在上海創辦了seesaw咖啡,與星巴克的差異化定位、精緻的空間設計,讓seesaw在業內小有名氣。2017年,seesaw拿到了弘毅資本旗下百福控股4500萬人民幣投資。此外,還有Greybox coffee、soloist咖啡等。


整體來看,中國咖啡的三次浪潮相較於國外來看,具有起步晚、初級、呈現交替進化的特點。一個例子是,儘管速溶咖啡整體處於下滑狀態,但依然佔據着國內咖啡市場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咖啡革命的深度和廣度都還有不少空間。




03

臺式咖啡館與西式文化



在咖啡的三次浪潮中,每個階段都有無數創業者,但最終成功走出來的少之又少。


1997年的一天,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臺灣商人遊昌勝的思考。他正在爲自己的房地產項目發愁,位於海南海口的唐城大廈即將竣工,然而突如其來的政策抑制了海南房價的上漲,遊昌勝不得不從發財夢中醒了過來。


打開門走進來的是一位有些發福的中年男人。相互介紹後,遊昌勝知道,他叫陳文敏,來自臺灣,早在1968年就在臺灣開設了一家名爲上島咖啡的門店,主要售賣咖啡器具。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有了這個感情基礎,接下來的交談就更爲情投意合,兩人當即拍板決定合作,之後又找來其他六個朋友,湊足150萬元啓動金,在遊昌勝的唐城大廈一樓開設了大陸第一家上島咖啡。


1997年是一個神奇的年份。跨過瓊州海峽,還有一件舉國歡慶的喜事兒,香港迴歸了。香港的迴歸,讓更多的大陸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來西式文化和生活離自己如此之近。迫切需要更多的西式餐廳或咖啡館來滿足對於西式生活的嚮往。


商人的敏感讓遊昌勝和陳文敏敏銳地意識到,更大的機會來了。加上第一家門店的火爆生意,兩人立即召集股東會,必須大幹快上、搶佔先機,一方面,全面開放加盟;另一方面,分頭行動,把中國劃分爲八大區域,擇良辰吉日抓鬮分配區域,股東在自己的區域有着絕對的權力。


很難說當初的決定是對是錯,畢竟,上島咖啡能快速發展成超過3000家門店的連鎖咖啡店,這次會議的決定功不可沒,但不得不說,也爲上島咖啡未來的發展埋下了禍根。畢竟,對於連鎖店而言,加盟能幫助品牌快速佔領市場,但一旦管理不善,後期問題很大。



圖/圖蟲創意


上島咖啡能開3000多家門店主要得益於加盟模式,並且其加盟模式還很簡單,僅僅收取初次加盟費和後期續約費,就可加盟。但是收取加盟費之後,並不負責選址、定位和運營指導,相當於交錢買了上島咖啡這塊金字招牌的使用權,至於加盟之後,如何經營只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對於加盟商疏於管理,缺少經驗的加盟商只能自己摸索。之前定位商務會談場所的上島咖啡,開始變得面目全非:有些門店爲了盈利上了地方小炒,有的門店爲了留住消費者甚至提供麻將......


股東的內訌,更是加速了上島咖啡這一品牌的隕落。早期爲了搶佔市場,八大片區各自負責,但高速發展讓很多人忘記了初心,八大片區發展成了各佔山頭的“山大王”,各個片區甚至在上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自己品牌,兩岸咖啡、迪歐咖啡、歐索米蘿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據統計,這樣的上島系品牌有超過30個。


2003年,上島咖啡內部矛盾集中爆發,曾經稱兄道弟的陳文敏和遊昌勝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這場長達兩年的拉鋸戰,鬧得業內沸沸揚揚,嚴重消耗了上島咖啡的品牌,最後以陳文敏涉嫌僞造公司印章被捕落幕。


但上島咖啡的麻煩沒有結束,混亂的加盟管理和長期的內鬥,耗盡了它的元氣,門店少人問津。如今,儘管上島系咖啡在低線城市還有一些殘存,但早已不復過去的輝煌。


如果說上島咖啡偏重商務場景,那麼同一時期的雕刻時光則瞄準了學生羣體,走的是差異化路線,但最終的結局也並不美好,100家的夢至今沒有實現,中國咖啡第一股的願望也成了空。


1997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臺灣青年莊崧冽和妻子在北京大學東門外的衚衕裏,開出了第一家雕刻時光門店。莊崧冽在採訪時說,雕刻時光的名字來自前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自傳書名,大意是,時間會在人和物身上留下印記,電影正是通過膠片記錄時間流逝、印記變化,留住美好。



圖/視覺中國


如此文藝的名字,加上創造性地引進了書和電影這兩個元素,讓雕刻時光的文藝氣息更加濃郁。一時間,雕刻時光成爲大學生們的心頭愛,咖啡好喝不好喝無所謂,但是不去打個卡、曬個照,都不好意思說來過雕刻時光。


咖啡、電影、書籍,以及光彩奪目的燈飾,大概是那個時代對於文藝的最高級想象。


總體來說,這些臺式咖啡館,與其說是咖啡館,不如說是西餐廳:這些咖啡館通常並不是單一的售賣咖啡,而是主要售賣牛排、意麪等西餐,咖啡更像是一個附屬。甚至,不少咖啡館的名字裏,都直接是“咖啡西餐廳”。動輒四五百平方米的面積,歐式風格的裝修,簡單西餐的嘗試,某種程度上,上島、雕刻時光等咖啡館的出現,更多的是滿足了當時人們對於咖啡廳、對於西餐和西式生活方式的想象。


不過,當歷史使命結束後,臺式咖啡館最終被時代拋棄,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04

星巴克與第三空間的流行



1999年,當星巴克第一家門店在國貿開業時,霍華德·舒爾茨並不知道,這個飲茶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之後會成爲星巴克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所以,在開業典禮上,沒有任何星巴克高管出現也不意外。畢竟,星巴克的心態是試水,自己並不出錢佔股份,首次進軍中國這個新大陸選擇最穩妥的方式,通過合作商的方式進行,沒有任何風險。當時,華北地區由臺灣商人孫大偉成立的美大咖啡負責,江浙滬則選擇與臺灣統一牽手,華南則是與香港美心合作。


一開始,連星巴克咖啡的價格都不友好,星巴克國貿首店大杯拿鐵的定價是19元。現在看,19元並不貴,不過在當時並不便宜。畢竟1999年北京的房價一平方米才兩千元。也就是說,大概400杯大杯拿鐵就能在北京坐擁一套獨立衛生間。


對比上島咖啡,星巴克早期在中國的發展較爲緩慢。直到2011年,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門店總數也不過410家,平均每年僅增34家。與瑞幸咖啡後來的狂飆猛進,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星巴克的進入,開始將第三空間帶到大陸,讓中國人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咖啡館並不完全是喝咖啡的地方,消費者在那裏可以聊天、發呆,是除了家和辦公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安靜舒適的空間,讓星巴克逐漸成爲白領社交的重要場所之一。捧一杯拿鐵,選一個靠近落地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車水馬龍,陽光灑在身上,這大概是白領對於星巴克最早的渴望。



圖/視覺中國


逐漸培養咖啡消費羣體,這是星巴克的策略。


2005年,中國放開了外資企業在華的獨資經營權。這距離星巴克入華已經是六年後了,星巴克算是在大陸站穩腳跟,開始逐漸收回經營權。2006年,星巴克率先收回華北地區公司的股權,開始獨資直營的經營模式;2017年,又花費13億美元從臺灣統一手裏收回華東地區的股份,全面收歸直營。


收回經營權、全面直營的同時,星巴克開始加大在中國的投入,全面發力開拓市場。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霍華德·舒爾茨重掌星巴克帥印,星巴克在中國開啓全面下沉的計劃,迎來發展的黃金期。一年開的門店數量相當於過去十多年的數量,平均每年增加418家門店,總數從2011年的410家猛增到2018年3400家。


同樣看到空間機會的還有韓式咖啡。他們瞄準的是年輕女性羣體和部分家庭消費者。


2011年,住在望京的韓國大叔辛子相開出了第一家漫咖啡門店。2006年就曾在中國開過烤肉店的辛子相,對中國消費者十分熟悉。在他看來,“漫咖啡並非一個簡單喝咖啡的地方,這是一個聚會、活動、休閒、談話甚至開會的地方,我希望漫咖啡能成爲家、單位、餐廳之外,中國消費者第四個日常活動的場所。”


因此,漫咖啡通常都是兩層的、數百平方米的超大咖啡廳空間。與此同時,種在屋子內的柿子樹、充滿古典意味的土耳其吊燈、未經過分雕琢的原木傢俱、可愛的小熊玩具當作點餐牌等,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對於韓國文化的憧憬。


韓式咖啡的火熱得益於韓國文化在中國的盛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韓國文化就開始在中國逐漸流行開來。遠有《大長今》,近有《來自星星的你》,韓劇、男/女子團體、歌曲等等,都成了文化輸出的工具。多年下來,培養了一批哈韓的女性粉絲羣體。而韓系咖啡也深諳套路,在電視劇《屋塔房王世子》捧紅了豪麗斯咖啡後,豪麗斯咖啡火速進入中國市場;而韓國另一咖啡連鎖巨頭咖啡陪你則請來了金秀賢代言。



圖/視覺中國


不過,成也蕭何敗蕭何,當韓流退燒之後,韓系咖啡也出現了問題。曾一手打造咖啡陪你、豪麗斯咖啡的姜勳迫於壓力,在家中自殺;漫咖啡沒有實現10年開出3000家門店的豪言,店面數量平穩維持在150家左右。


創客咖啡也是空間概念的踐行者之一。


2010年前後,中國移動創業浪潮興起,這一年,VC/PE募集資金暴增到1768億元,相當於2009年的兩倍。一級市場的熱錢變多了,刺激着創業者成倍的增加。次年,許單單和蘇菂在現在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分別創辦了3W咖啡和車庫咖啡。那時候的中關村創業大街還不叫創業大街,而是海淀圖書步行街,創業氛圍讓這條原本已經日漸荒涼的街道再次熱鬧起來。


車庫咖啡的第一回出名是在2011年的9月。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在參觀車庫咖啡後,回去就發表了一篇《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麼》的文章,很快引起轟動,來自不同國家的媒體紛紛關注起這樣一家並不起眼的咖啡廳。而3W咖啡的一戰成名,則是在高層去視察喝咖啡之後。


像早期硅谷咖啡一樣,創客咖啡不僅僅提供咖啡,同時還兼帶孵化器、共享辦公和路演中心的功效。在這裏,沒有了辦公室裏的嚴肅,也不像家裏那麼隨意,創業者和投資人更容易敞開心扉、激昂文字、碰撞思想的火花,1分鐘神速出TS、三個投資人圍搶一個創業者等等是那個時代的瘋狂往事。


只不過,當浪潮退去,同韓式咖啡相似,創業咖啡也難免迎來尷尬境地。2018年3月,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在朋友圈裏丟下一句“你們玩吧,我不玩了”,徹底退出車庫咖啡的經營。3W咖啡則將精力放在了孵化的業務上。




05

走向多元的咖啡文化



2016年下半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很快在咖啡領域得到了迴應。連咖啡、瑞幸咖啡等新零售咖啡應運而生,線上下單、線下履約。


新零售咖啡的興起,某種程度上,讓咖啡消費剝離空間消費,迴歸到產品功用上,將其打回飲品的原形。一杯咖啡好不好喝,取決於咖啡、而不是環境。“消費咖啡,不是消費咖啡館。”瑞幸咖啡CEO錢治亞在敲鐘前的演講中強調。


事實上,回顧歷史,咖啡最開始,是因爲其功能性而被文字記載下來的。公元十世紀,阿拉伯醫生就將咖啡寫進了配方:熬成湯藥、緩解疼痛。而世界最早一批咖啡館,出現在伊斯坦布爾,這裏咖啡館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咖啡給長期漂泊在外的水手提神、解乏,飲一口苦澀咖啡、緩一緩思鄉之情。


在中國同樣如此,最開始,咖啡就是因爲其功能性被大衆認知的。從《造飯洋書》中的“可消食也”,到雀巢中國早期的廣告詞,“我的靈感時刻”,無一不透露和強調着咖啡本身的功用。瑞幸咖啡某種程度上,是對咖啡的迴歸。


空間的實踐從臺式咖啡館開始,到星巴克興盛,再到新零售咖啡中被剝離。這是一個小循環,從關注咖啡本身,到除了咖啡本身之外還關注消費體驗和環境,再到迴歸咖啡功能性本身。


當然,咖啡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與新零售咖啡不同的是,精品咖啡完全走向了另外的極端——無論是咖啡本身,還是空間體驗上,都開始走向了美學的高度,追求極致的空間體驗,追求極致的源產地咖啡風味。


某種程度上,咖啡在效率和體驗、普適性和特殊性等維度上差異性越來越大。


確實,中國咖啡史本身就是一部雜糅史,有限的時間裏,不同的咖啡文化和思潮相互衝擊和交融。1997年以上島咖啡爲代表的臺式咖啡館興起、1999年帶着純正意式咖啡文化的星巴克入華、2011年以漫咖啡爲代表的韓式咖啡崛起、同年創業大潮下的創客咖啡出現、2012年seesaw咖啡爲代表的精品咖啡崛起、2017年瑞幸咖啡等新零售咖啡粉墨登場。


這裏得實名錶揚一下臺灣同胞。大陸的咖啡浪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臺灣人的促進和推動。臺灣人很有趣,對於咖啡可以說有着謎一樣的熱愛,有報道稱開咖啡店是大學生意願最高的職業之一。因爲很早就受到日本咖啡文化的影響,臺灣人對於咖啡的熱愛已經深入骨髓,年平均咖啡消費杯數達到了173杯,遠遠高於大陸地區5杯的數量。



圖/視覺中國


臺灣地區充足的人才供給,也讓臺灣咖啡行業競爭激烈,去大陸發展就成了不錯的選擇之一。可以看到,無論是大陸早期的臺式咖啡館,還是星巴克早期的合作商(華北地區美大咖啡,江浙滬的統一集團),以及近年來大陸的精品咖啡浪潮,都有着臺灣同胞的身影。通過臺灣,大陸看到了世界咖啡文化的多樣性。


2019年1月,雕刻時光地標性的門店五道口店正式關店,原因是房租太高,這家門店在歇業前已經在這裏有超過10年的營業歷史。當消息傳開後,雕刻時光的微信後臺涌進了超10萬人留言。“那些溫暖誰也偷不走”,雕刻時光的微信推送十分文藝。


但歷史車輪下、咖啡的故事還在繼續,誰也逃脫不掉被時光雕刻的命運。2017年,星巴克的“祖師爺”、接連收購了樹墩城、知識分子兩大精品咖啡的Peet's Coffee正式進入中國,開門迎客;2018年,日本國民咖啡Doutor同樣宣佈進入大陸市場,首站來到了上海;2019年2月,加拿大國民咖啡Tim Hortons也不甘落後,進入中國市場;2019年5月,瑞幸咖啡登陸納斯達克。


只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衝破重圍,在咖啡市場畫上濃墨的一筆,最終留下來的是少數。大量咖啡企業最終的宿命是淹沒在浩瀚的歷史中,和那些爲咖啡這個“舶來品”在中國被大衆所知做出貢獻的先烈們一樣。


(本文特別鳴謝世界中餐聯合會咖啡分會副主席於方、中國臺灣波羅芬咖啡創始人趙宸緯、前星巴克華中區運營總監劉芳、Cupone咖啡創始人林陽等人對於文章的專業性指導。)


參考資料:

陳德新,《中國咖啡史》,科學出版社

韓懷宗,《精品咖啡學》,中國戲曲出版社

孫園,《乾了這杯咖啡!誰上了萬億市場的生死錄?》,品途商業評論

唐雲路,《星巴克入華 20 年,它趕上中國的八大增長趨勢,現在增長停了》 ,好奇心日報

苗正卿,《漫咖啡如何快速成功》,財經天下週刊








© 往期回顧








© THE END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milk-519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文 | 項也 

聯繫作者:2606809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