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國家人物歷史》中看到關於《田中奏摺》真假的討論,可我們了解到它的真相到底有什麼用?


謝邀。

辨別史料真偽最大的意義在於,是否可以使用這則史料進行大歷史的構建。

如題所說的《田中奏摺》的真偽問題,如為真,則意味著日本確實事先有一套完整的侵略計劃與構想。反之,則說明計劃與構想沒有如此完善,奏摺內容完全是個人的預測,且莫名其妙地很准。

這會使得後世者研究這段歷史時,產生不同的評價,得到不同的啟發。

尋求真相的意義就在這裡。

歷史不是雞湯,如果我們不對歷史真相進行探索,放任任何編造的史料參與到歷史的構建中,那麼我們何不直接抹去一戰,抹去二戰,杜撰出全世界一家親的歌舞昇平?我們會覺得這很可笑,同理,不考慮史料的真偽而胡亂解讀,也是可笑的。

如果實在辯不出真偽,存疑即可。

大而言之,我們需要歷史學,是要通過歷史,去認識人類的行為軌跡,從中獲得借鑒與經驗。如果這個軌跡是用錯誤的路線給你畫出來的,你能得到真正的經驗嗎?

歷史是錯題本,如果連錯題本上的題與答案就都是錯的,那你還要啥錯題本?

歷史真相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歷史的真假早已難尋。

請記住歷史永遠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至少正史是如此。這個王朝為了讓自己的存在合理,對上一個王朝歷史的書寫必不會做到精準,下個王朝亦是如此。可是在這裡,負負不一定得正,正史野史結合著看,方能有幾分真實。

也曾想過考慮這些真真假假的幹嘛,就像是一碗黃河水,半碗水半碗泥,到底有沒有必要去看歷史。後來想明白了,對我自己而言,看歷史不只是看朝代,看國家,我更是看那時候的人,探索這個人的性格。看歷史,就如同認識了許多人一般。


因為我好奇

對真相的好奇就像進擊的巨人里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一樣重要


謝邀。

短的答案是:對!

這個問題真的很好。就如樓上所說的,歷史就是錯題本。歷史學家需要辯證一個一手資料的真假。還要去識別一手資料/二手資料中作者的觀點,以及偏見。這也是為了去追求真相。無疑,這是一些歷史學家或者歷史系學生的座右銘。但是這個是不完全正確的。有些時候,歷史是沒有辦法追求真相的。因為當你去探索一個歷史事件的本質,你會發現,這個本質很複雜,而且有好多東西都變得具有爭議性了。在這個時候,從一定角度來講,你就成功的探索出了真相。但是準確的來說,你並沒有辦法完全去還原這個真相。無疑歷史是要探索真相,但是更多的是去探索歷史中的模糊。

我記得我原來讀過一本歷史引論,上面說歷史上是沒有真相的,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去無限還原真相。

另外,我知道有一本很好的「歷史學導論」寫給歷史入門者的(當然誰都可以看,不過這本書更多是給愛好者)

Practicing history by Barbara W. Tuchman


真相由勝利者書寫


有一些偏題,有耐心的客官看一下 。

歷史學本科生一枚,面對當今中國重理輕文的局面,心疼的不要不要的。是的,過去的幾千年,我們偏重於對自身精神層面,對人的追尋與探索。到了近代,中國意識到技不如人的尷尬,中國人想要追上這巨大的差距,中國人急啊……你能想想原始人見到一個全副武裝的現代人內心產生的落差嗎?近代中國,我們與西方就是這種局面,甚至還有一大部分人連落差都感覺不出來。中國人追!趕!最後的結果就是……到了現在,文科生處於鄙視鏈的底端。

「文科嘛,背背就能考高分的」

「一群只會耍耍嘴皮的傢伙,能為國家做什麼」……這就是所謂的矯枉過正吧。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只有存在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

中華民族浩浩五千歷史,挖掘出他真相的真簡單嗎?

但是我們還是要做,因為有的事情,不能只是追逐他那看得見摸得著的作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追尋歷史的真相,不需要理由,他是義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或者說,追尋歷史的真相,就是一部分人本身的追求,他們的骨子裡已經刻上了追尋這種基因。

舉個現實的例子:中國的史書典籍儘管多有遺失,但中華民族整體的時間線不難追尋恢復。反觀印度,他們沒有史學傳統,導致近代他們想要挖掘自己的歷史須藉助於中國法顯,玄奘大師的記載。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嗎?自己的歷史須藉助於別國的典籍加以復原。

現在的人總喜歡錶現出一副看透大事大非的樣子。歷史是勝利者書寫,你們是不是覺得說這話很個性,顯得你牛逼的一批,老母牛不生崽,你牛逼壞了。狗屁!司馬遷史記對商朝帝王表的記載除極個別錯誤,全部正確。商始於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司馬遷距他們近兩千年,這種準確率算不算真相!

永遠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不要低估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都是有數的。

本人歷史學菜鳥,文筆拙劣,知乎小白,為人傲嬌,不接受反駁。


歷史就是一部現代史,他是勝利者書寫的,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當然盡量的要去接近真實的歷史,考古就是如此。但也不必要太較真,畢竟我們無法還原和看到當時最真實的方方面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