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綽號到序號:國王們的名字

作者:克羅採和春天(高凌)

本文原載2018年7月《經濟觀察報》觀察家欄目,全文共計4900字,閱讀需要8-10分鐘。

伊麗莎白、亨利、喬治等都是國王的名字,而二世、四世和六世則表示他們是英國歷史上第幾個叫伊麗莎白、亨利、喬治的國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國王,喬治六世則是第六個叫喬治的國王,這種以名字加序號的方式稱呼君主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歐洲人和我們一樣是有名字、有姓氏的,絕大部分正式場合歐洲人都用姓來稱呼一個人,溫斯頓·丘吉爾爵士作爲首相就被叫做丘吉爾而不是溫斯頓。但是君主例外,君主是少數在任何場合都被人用名字稱呼的人,拿破崙·波拿巴、也就是偉大的拿破崙皇帝,他作爲執政官時被叫做波拿巴將軍、或者波拿巴公民,一旦當了法國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崙皇帝。而他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在作“親王總統”時是波拿巴總統,一旦根據元老院的法令加冕爲法國人的皇帝就成了拿破崙皇帝。

拿破崙的兩個面相

這個事例也可以看出無論是拿破崙一世還是路易·拿破崙,他們有生之年都被叫做拿破崙皇帝的,沒有人會對着皇帝大喊“拿破崙一世”或“拿破崙三世”,即使是鄙視他們的正統派保王黨也不會這樣做,保王黨表示鄙視的方式是根本不用名字來稱呼他們:1804年拿破崙登基以後,流亡在全歐洲的法國保王黨和反對拿破崙的人都依然稱他爲“波拿巴”,或是加上各種污言穢語比如“吃人魔王波拿巴”;1852年路易·拿破崙稱帝以後,普魯士的保王黨領袖俾斯麥的後臺老闆格拉赫,同樣也在書信裏把路易·拿破崙叫“波拿巴”。

諷刺漫畫,霜凍解決了拿破崙

但是隻要稍微瞭解歐洲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用名字來稱呼君主的缺點所在:君主的重名率實在是高。1804年到1852年間的48年中,法國就出了兩個叫拿破崙的皇帝,雖然重名率高,但畢竟多數君主在位的時間比較長,拿破崙一世算上百日王朝統治了將近十一年,拿破崙三世統治了將近二十年,十年、二十年裏只有一個叫拿破崙的皇帝,所以並不會給日常生活帶來什麼不便。但是在歷史這個以百年、甚至千年爲單位衡量的領域裏,學者撰寫和討論歷史時這個弊端就暴露了出來:用1804年的那個拿破崙皇帝和1852年的那個拿破崙皇帝來稱呼他們實在太麻煩了。相比之下給他們加上序號變成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就簡單、清楚多了。

中世紀對君主重名的問題曾經有過另一個解決方案——給君主起綽號:好人菲利普、長腿愛德華、美男子菲利普、虔誠者羅貝爾等。但君主實在太多,常用的名字卻沒幾個,記外號不如記數字簡單,所以靠綽號區分君主的方案最終被序號戰勝了。而且序號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它有基本的邏輯,很多原本可能被歷史遺忘的君主,都因此被載入了史冊。又以拿破崙爲例,他在1804年加冕爲法國人的皇帝,所以是第一個叫拿破崙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路易·拿破崙總統1852年依元老院法令成爲法國人的皇帝,卻是拿破崙三世,這說明在拿破崙一世和三世之間肯定還有一個拿破崙二世,這是誰呢?事實上1814年走向窮途末路的拿破崙皇帝爲了平息反對的呼聲,與他的敵人們謀求和解,曾經宣佈退位,讓位給他的兒子、同時也奧地利皇帝的外孫的“羅馬王”。這位羅馬王不用說名字也叫拿破崙,雖然他並沒有親自統治過,但至少在法律意義上曾經是法國人的皇帝,所以他被稱爲拿破崙二世,當路易·拿破崙登上皇位時就只能是拿破崙三世了。

諷刺漫畫:拿破崙三歲的兒子羅馬王正在閱兵

理論上這種序號是以國家爲界限的。英格蘭的第一個伊麗莎白是都鐸王朝的末代國王,她是伊麗莎白一世,所以溫莎王朝的這位伊麗莎白繼位時就只能是伊麗莎白二世了,但這僅限於英格蘭,雖然今天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已經結合在了一起,但兩者的國王序號並不相同: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是英格蘭第一個叫詹姆斯的國王,但他卻是蘇格蘭第六個叫詹姆斯的國王,作爲蘇格蘭國王叫詹姆斯六世;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作爲1804年建立的奧地利帝國皇帝是第一個叫卡爾的,所以稱卡爾一世,而作爲匈牙利國王則是第四個叫卡爾的,卡爾是德語發音,匈牙利語裏叫克洛伊,所以他作爲匈牙利國王稱爲克洛伊四世;他的叔祖父1848年繼位的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採取了比較少見的雙教名稱號,所以在匈牙利也是獨一份,只是把教名裏的弗蘭茨從德語變成了匈牙利語,成了匈牙利國王費倫茨·約瑟夫一世。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James I and James VI

但是這種理論上以國別爲界限的排序方式很多時候也並不絕對。衆多的君和國因爲共戴一君的緣故已經很少再分開計算了。統治很多個國家的君主往往以自己最引人注目、或者最崇高的那個頭銜的序號來稱呼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作爲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國王就是卡洛斯一世,作爲兩西西里國王、作爲勃艮第公爵,他的名號其實還可以一一區分,畢竟哈布斯堡把這些領地結合於一人之手是從他的統治時期開始的,但他被記入史冊還是用的查理五世這個稱號。有些國家結合在一起的歷史太長,甚至因爲結合在一起那些國家自己的傳統都已經消亡了,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下結合在一起的三個王國。

黃色部分是125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最大塊的是德意志,左下爲勃艮第,右下爲倫巴第。波西米亞國王是帝國諸侯之一,但波希米亞的王位不是皇帝的,所以從右邊嵌入德意志的波西米亞王國部分被單獨標示了出來。

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之下結合在一起的不是三個王國而是四個王國,這一點本身就說明了這些君合國傳統消亡的程度。除了德意志王國和倫巴第王國之外,還有兩個勃艮第王國,也就是上下勃艮第王國,或稱汝拉山勃艮第王國和勃艮第王國。德意志和倫巴第的王位因爲奧托皇帝的征服而結合在一起,而兩個勃艮第先是合二爲一,之後又作爲統一的勃艮第王國與德意志的王位結合,從而形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冠之下的三頂王冠或者帝國之內的三個王國。

這三個王國的王位結合在一起,德意志諸侯選舉出德意志的國王,當選的國王也就自然獲得了倫巴第和勃艮第的王位。這些當選的國王有時候會在接受德意志國王加冕之後,來到倫巴第的加冕城米蘭,和勃艮第的加冕城阿爾接受這兩個王國的王冠,之後再到羅馬接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加冕。但多數情況下,德意志國王並不會真的去走這個流程。而且隨着神聖羅馬帝國的渙散,這些王國要麼被併入外國,比如勃艮第的大部分領土都被併入法國,要麼就最終被另一個新國家所取代,例如倫巴第王國一直存在到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隨後被併入意大利王國。這些王國的傳統本身已經被歷史湮沒了,皇帝們作爲倫巴第國王和勃艮第國王的稱號也就無人問津了,序號也就更不了了之了。

倫巴第的鐵王冠,是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冠,冠內有1釐米寬的鐵環固定,據說是由耶穌十字架上的鐵釘製成的。公元774年,查理曼大帝征服了倫巴第王國戴上了鐵王冠,標誌着成爲了倫巴第的統治者,此後歷任神羅皇帝都依此傳統加冕爲倫巴第國王,從9到17世紀,鐵王冠作爲加冕冠,總共用過34次。現藏米蘭郊外蒙扎大教堂(下圖)

所以當德意志的歷史學家要給他們的君主排序號時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德意志的君主往往身兼德意志、倫巴第、勃艮第三個王國的國王,因爲勃艮第和倫巴第的傳統客觀上已經所剩無幾,倒沒有人會跳出來要求按照他們統治者的順序記數;但是皇帝就不一樣了。911年的選舉建立的是一個傳統的王國,這個王國的前兩代君主康拉德一世和捕鳥者亨利一世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從捕鳥者亨利的兒子奧托一世962年進軍意大利並接受教皇的加冕開始,德意志的王位才和羅馬帝國的皇位結合在一起。雖然德意志從奧托一世以後的歷代君主都不斷重申自己的皇權,而且每一代國王當選之後都會向羅馬教皇遞交選舉通告,告訴羅馬準備好爲自己舉行皇帝加冕。但奧托一世以後的歷代君主卻並不能保證每個都到羅馬接受皇帝加冕禮。於是到底按照國王記數還是按照皇帝記數就成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到帝國在意大利的統治名存實亡之後才告一段落,經過教皇的批准,每一個德意志君主都可以宣佈自己爲“當選皇帝”,國王成爲皇帝的過程中“羅馬加冕”的環節被取消,之後歷代德意志君主在當選之後自動成爲皇帝。歷史學家終於可以不再回答“你說的這個亨利七世到底是國王亨利七世?還是皇帝亨利七世呢?”這種尷尬而且複雜的問題了。

類似這種“到底是國王還是皇帝”的爭論,在其他場合其實也存在,比如說君主並沒有改變,但是國家變了、要不要改稱謂?顯然是應該改的。還是拿神聖羅馬帝國爲例,經過1803年的德意志帝國等級會議總決議,帝國諸侯、尤其是選侯等級裏,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已經被顛覆,傳統的三個教會選侯都被取消,已經沒有辦法從制度上保證哈布斯堡王朝繼續當選皇帝了,這時候怎麼辦?還是託了拿破崙的福,拿破崙1804年宣佈自己爲法國人的皇帝,這讓哈布斯堡宮廷意識到:原來創造一個帝國是如此簡單。作爲迴應,1804年維也納宮廷也頒佈了一項樞密院令,宣佈把哈布斯堡世襲各領地組成一個世襲的奧地利帝國。既沒有舉行加冕禮、也沒有爲此鑄造一頂新皇冠,只是發佈了一紙法令,就宣佈了一個新帝國的誕生。

奧地利帝國皇冠,直接用的祖上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神聖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奧地利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弗蘭茨,他戴的就是魯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也就隨之成爲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作爲神聖羅馬帝國他是第二個弗蘭茨,所以叫弗蘭茨二世,作爲奧地利皇帝他是第一個弗蘭茨,因爲在他以前根本沒有這個帝國,所以他的稱號也就成了弗蘭茨一世。這是稱號隨國體更改的例子,那麼有沒有不隨着改的例子呢?其實也有!

1870年隨着《皇帝宣言》的頒佈,在凡爾賽宮裏以巴登大公爲首的德意志君主們向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三呼萬歲,誕生了一個新國家——德意志帝國。好在威廉無論作爲這個德意志國家的君主、還是作爲普魯士國王都是第一個叫威廉的,所以他的名號就是威廉一世。但是1888年當威廉一世逝世,他的王太子繼位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王太子在作王太子時被叫作腓特烈·威廉,繼位之後卻決定只用腓特烈作爲自己的名號,那麼他到底是腓特烈幾世呢?如果作爲普魯士國王,他無疑是腓特烈三世,如果作爲德意志帝國皇帝就有完全不同的兩種叫法,而到底按哪個稱呼還關係到對德意志國家的性質的不同認識。一種是把新的帝國看作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那麼考慮到斯陶芬王朝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和世界奇人腓特烈二世,還有哈布斯堡王朝的那個1440年當選爲國王1452年由教皇加冕的腓特烈三世,1888年的腓特烈就是第四個叫腓特烈的皇帝,他就應該被叫做腓特烈四世。但他周圍的人卻並不願意承認1870年的德意志國家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延續,所以堅持從德意志帝國是一個新國家的角度把腓特烈看作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個叫腓特烈的皇帝,而不是德意志歷史上第四個,所以主張把他稱爲腓特烈一世。

在位短暫的腓特烈三世

但有趣的是因爲這個皇帝繼位時已經身患癌症,所以在位時間非常短,當他死後笑到最後的解決方案,既不是腓特烈一世也不是腓特烈四世,而是依照普魯士國王的傳統,按照普魯士國王的順序被叫做腓特烈三世。1888年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三世的相繼死去之後,繼位的威廉二世和他爺爺一樣用了一個德意志人很少用的教名威廉,於是無論是作爲新帝國的皇帝,還是老帝國的皇帝,還是普魯士國王他都是威廉二世,這個幾乎可以顛覆德意志帝國的國體爭論,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從腓特烈皇帝到底應該被叫做腓特烈幾世的爭論上,可以看出君主的稱呼到了近代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歷史學問題,而是皇帝和他身邊的權貴們對新生的德意志國家的認識,這完全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說德意志是一個嶄新的君主國,所以君主的稱呼纔會涉及如此重大的問題,那麼在其他世襲君主國,君王的稱號實際上也出現了方式不同的政治化。

以威廉二世的博尼舅舅爲例,從“博尼”這個暱稱可以看出他常用的名字和他父親一樣是阿爾伯特。但是1901年繼位爲英王印度大皇帝的時候,這位阿爾伯特王太子卻宣佈自己不準備使用“阿爾伯特”這個看起來太過德意志味道的名字,而採用自己名字裏比較英國的名字作爲稱號,也就是“愛德華”,於是時隔348年英國又有了一個叫愛德華的國王,他是英王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年輕時,日後他將是一個200斤的胖子

但是愛德華七世雖然以自己的風雅生活和寬容態度贏得了英國人民的愛戴,但他有生之年的花邊新聞和醜聞實在是層出不窮,和他兒子喬治五世嚴肅刻板的道德紳士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也體現在喬治五世的兩個兒子爲自己選擇的稱號上。1936年繼位的威爾士親王給自己選擇了祖父用過的名字愛德華,成了愛德華八世。在重感情、追求個人自由方面,愛德華八世表現的比愛德華七世還要激進,爲了跟辛普森夫人結婚最後不得不選擇退位。而隨後繼位的約克公爵平時用的名字,從愛德華八世用暱稱“博尼”來稱呼他——就可以知道也是阿爾伯特。但約克公爵選擇的名號是“喬治六世”,宣佈自己要效法父親“喬治五世”繼續走嚴肅的道德紳士路線。

麥當娜拍的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裙子超美,還有電影配樂很風雅。下圖是真實的他倆

君主稱號的政治色彩體現的最爲明顯的其實是最特殊的君主,也就是教皇。每一代教皇當選之後都會確認自己的稱號,其中很多時候也帶有明確的政治意味。1978年當選的約翰·保羅二世,是在前任約翰·保羅一世突然逝世,甚至傳出毒殺傳聞,很多人都擔心教會的改革嘗試會因此中斷的情況下當選的。他宣佈自己爲約翰·保羅二世,就是他繼續堅持前任在位期間推動的教會改革事業的一種最明確的姿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