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學院是爲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爲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圖片|unsplash


孩子天生對美的渴望

 

每個孩子都有對美的渴望,是天生的、也是發自內心的。


但是在我們幼年時期,很多這種對美的嚮往的小火苗都被父母無情的熄滅了

 

比如,小時候愛照鏡子,父母會揶揄:再照還是那樣,怎麼不把時間都花到學習上?


高中時候,借了同學的古典音樂的磁帶,正在沉浸其中的時候,爸爸諷刺:呦,好像你真聽得明白似的。


母親節,給媽媽買一束花,讓她擺在家裏,她說:買這幹嘛呢?不當吃不當穿,還佔地方。


所以,你看,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邏輯:審美是沒啥用處的,不應該花心思在這上面。


審美真的無用嗎?


低美感社會


前段時間,一直被大家吐槽的北京電影節的海報:


 

即便沒有任何設計背景,我想大部分人也會覺得這是一張毫無美感和特色的海報吧。


網友評論:天壇女神手捧西藍花。


這張價值兩萬的海報,跟我們初中幾塊錢的練習冊塑料封面的神韻頗爲相似。


事實上,北京電影節辦了九屆了,這種風格一直延續着:



 

再看看金馬獎歷年海報,一年比一年高級,這些海報不僅完成了設計排版的基本審美,同時還表達了電影藝術的獨特性 


如果再對比國外電影節海報,差距更加明顯了 


吳冠中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其實,不僅僅是海報,在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依然被這種土味審美包圍着。


網上有一個帖子一直很火,叫:千萬別讓父母給你裝修房子。


大紅配大綠的電視背景牆——

 


當你和父母溝通裝修方案時……



走出家門,你可能看到這樣風景。


上海徐彙區魔幻主義色彩的“仙女”散花牆。嗯?這是用孩子的橡皮泥捏的嗎?



“仙女”雕塑,嗯……最炫民族風。



河北的福祿壽大酒店。多次被選爲中國十大丑陋建築,果然名不虛傳。拜過了。



實幹民族,說幹就幹。只有這樣才能表現“氣勢”和“決心”啊?!



畸形審美觀的形成


《新週刊》曾經以“低美感社會”爲主題做了一系列解讀,它指出中國審美十大病徵:醜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築、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僞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畸形審美觀?


  • 父母那一代的時代影響


我們的父輩們多出生在五六十年初,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青年時代才迎來改革開放的春風。


在經濟欠發達的時代裏,藝術創作的欠缺和低谷,以及當時的政治文化氛圍,造就了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也造就了那個時代人的審美價值。


七八十年代,我們的父母正值青春年少,正是愛美的年紀。但是迫於當時勤儉節約和物質匱乏的大環境的影響,大部分人都穿的都是粗布麻衣。



在他們年老的時候,社會環境已經鼓勵時尚和美的發展,年輕時被努力壓抑的愛美之心也迸發出來。曾經的家徒四壁,現在就要用富麗堂皇來補償,曾經的灰布衣裳,就要換成色彩斑斕。

 


喜歡把各種鮮亮的色彩疊加在自己身上的媽媽們,其實也是對年輕時物質匱乏的心理彌補。


  • 審美感觀化、物慾化


當代中國處於一個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和商品化深入社會每個角落,消費文化成爲一種新的意識形態話語。

 

這導致當代社會審美文化的有一種新的朝向:感官化、形式化、物慾化的特徵。人們對美的追求表現出過多的慾望滿足的傾向。


比如這種,愛“美”的出發點,更多是爲了面子工程。



花費7000萬的金河豚,卻依然讓人感受不到“美”。



這種花錢買來的並不是“美”,而是“壕”,是彰顯自己權利、資源和慾望的一種方式。給人展現出來的也並不是具有深刻內涵的美感,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膚淺和做作。退化到原始階段,就像大猩猩炫耀自己的的強壯肌肉,爲的只不過是宣告自己可以享有或者應當獲得更多的資源。

 

  • 實用主義至上的文化


季羨林在他的隨筆中寫到過,“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因爲注重實際,關注點只會在效果上,至於採取什麼樣的形式,這個形式美不美,這並不重要。


這一點深刻的體現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在我上學的年代,我最喜歡的美術課就經常被數學、物理老師的課程所取代。現在來看,這種現象也常有發生。


爲什麼呢?因爲在很多人看來,美學教育並不是能夠即時產出的課程,不能立刻提高成績,也不能幫助孩子考上更好的學校,所以,少上幾節沒關係吧?這背後還是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的邏輯。


一代人的審美缺失,將會造成下一代的惡性循環。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而中國孩子最缺的不是知識,缺的是價值觀養成和審美教育。


從小缺少對審美意識的培養,對傳統藝術之“神韻”的實務傳承。沒有傳承,何談鑑賞,又如何將美融入自己的點滴生活,又怎麼能夠創新?

 

審美觀的代際相傳


如何提高孩子的審美?


最重要的還是把孩子放在一個美的環境中啊。


再來看看我們的孩子現在都生活在怎麼樣的環境中呢?


小賣部、小超市門口的標配——搖搖車,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



啓動搖搖車,你還將聽到一首魔性歌曲:“爸爸的爸爸叫什麼......"


點開這首背景音樂,你將收穫今日份的快樂,和......洗腦。


充滿魔幻現實主義感的搖搖車,有人甚至直言:“超市門口的搖搖車就像看鬼片,坐下去的小孩子就像在騎鬼。”

 

超市裏隨處可見的是這樣的兒童玩具:



打開電視是這樣的國產兒童劇:



大多數中國兒童,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環境中捱到了上小學。不過,即使上了小學,也好不到哪裏去。


不久前,有人發出了這個疑問:爲什麼我們的小學教材這麼醜?



的確,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課本除了印刷和紙張有進步外,整體的外觀變化並不大,都是高飽和度的色調,和缺乏設計感的“任性”配圖。


再看看其他地區的教科書和兒童讀物,同樣面對的是兒童讀者,國外的書本封面設計卻是撲面而來的“設計感”和“高級感”。



日本、韓國、新加坡的小學教科書,設計得非常用心,不僅有童趣,而且有美感。



如今,我們的孩子大多在學齡前就讀過來世界各國的優質繪本,這些繪本不僅設計精良,畫風優美富有童趣,而且內容能夠從兒童的角度和立場出發。


但當這些從小看着優質繪本的孩子進入小學時,反而要捧起這樣的課本......



我們的中學課本基本都是這樣的——一張照片上面寫上科目,完成。




嗯,真的蠻省事兒的。


我們的教材設計者們究竟是能力不足?審美偏差?還是認定,我們的孩子都會喜歡這種畫風的課本?


我們所穿的校服,幾十年來也一直這樣“醜着“,大概是爲了防止學生早戀吧……



除了在學校,如果父母沒有好的審美觀,給孩子裝修的花花綠綠用力過猛的兒童房。



爲了省錢,從小給孩子穿過於肥大的衣服,一件衣服穿好幾年;


或者給孩子搭配衣服不懂得基本的搭配法則,依然紅色的衣服配紅色的褲子、鞋子和包包。


讓孩子看玩着配色辣眼睛的聲光電的塑料玩具。


這些也會影響孩子審美力的發展。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未來不懂藝術的人將會沒飯吃。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目前50%的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尤其是那些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


那麼,什麼樣的工作纔不容易被取代呢?那就是有創造性的、藝術性的工作。


按照目前科技發展水平來看,人工智能還不能發展成具有自我意識的新物種,這意味着,人類自身所獨有的創造力、情感和抽象思維能力將會是最珍貴的。


而這些人類珍貴的品質和獨有的特點交織起來,最終體現在哪裏呢?就在追求藝術、追求美、追求精神寄託的路上啊。藝術、宗教、文學、哲學,都屬於人類心靈的絕對領域,是人類意識的終極體現。


儘管現在有軟件可以自動譜曲,或者寫作。但是這個和索爾仁尼琴寫出的《古拉格羣島》,還有貝多芬創作出的《命運交響曲》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是根本無法比擬的。


目前的人工智能智只能在既有數據上進行深加工,但是對於不存在事物的想象遠不如人類。


即使人工智能能夠完成99%的工作,剩下的1%依然需要人類的出場,比如廣告設計,食品包裝設計,把音樂理論帶入建築設計等。


所以,具有基本的審美修養和藝術能力,對於學習建築,機械和工業也是有幫助的。


即便是從職業選擇這一角度去考量,審美力在未來也會是一項強大的競爭力。

 

什麼是真正的美

 

當代中國,對實用主義的追捧、對美學教育的不重視,讓審美越來越變成了一場笑話。


但是我們回望歷史,真正的中國式審美是並非如此。我們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蘊和根基,值得我們去尋找、品讀、學習。


再來看看這些經典作品吧,也許你能從中體悟出什麼是“好的審美”。


美,是會做減法。


當下大部分的中國式審美,都以爲單純的加法就是美,殊不知加法以上,還有減法。


宋朝,是最早的極簡。



雍正,是純色的小清新。


 

美,是繁略得當。

 

民國時代,純文字排版或插畫廣告,大小比例,配圖都有值得學習之處。



街頭廣告,現在看來依然是一道風景。


 

而現在的街頭廣告都是怎樣的呢?



火辣辣的畫風真是一言難盡。


美,是戲曲中色彩豐富絢爛的服裝,講究的配色和精美絕倫的頭飾。



美,是《簪花仕女圖》中的色彩濃郁而不豔俗。



美是會留白,是天高水闊,天人合一的意境悠遠。



美,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



美是《清明上河圖》的細緻嚴謹,形象又富有詩情畫意。

 


真正美的東西更趨於永恆,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唐代建築有多美,看樑思成的手稿你就知道。



美和潮流的不同。


潮流,很容易過時。是你以前看着很美,現在再看,覺得當時的自己是不是瞎。



美的東西,過幾十年,甚至上千年,再去看也是美的。 


宋徽宗 鶴瑞圖(畫作局部) 1112年


美,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是“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的意境。


美,是聲律啓蒙裏“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的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的音律。


美,是賈島夜訪友人,路上沉浸在思考“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的咬文嚼字的較真精神……


美,是古人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閒適雅緻的生活意趣。


美,是對生活最基本的敬意。


美,是暗淡生活裏的那束光,是我們愛上生活的理由。


如果一個人有幸接觸過真正美好的事物,這種美好會潛移默化的在他心裏生根發芽。

 

如何培養孩子審美


臺灣戲劇教育家俞大綱先生曾經說,他爸爸媽媽喜歡看戲,經常帶他一起看戲、講戲,他就變成戲劇專家了。


真正的美育教育從來不是拿着書本上課,也不是幾節美術課就能完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要紮根在生活的土壤裏。


整個社會都在朝着物質化和功利化發展着,我們無力對抗。


我們不能對一個高中生說:你不要考試,不要升學,你現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紀,應該去畫畫,去讀小說。


我們沒辦法改變環境,也沒辦法對抗體制,但可以在體制內做最大的爭取與改革,這更多的是依靠家庭。


具體怎麼做?在這裏我列舉了幾個方面,爲大家拋磚引玉一下:


  • 保護好孩子對美的感知力


蔣勳曾經講過一個他遇見的小男孩的故事。


小男孩在地上玩,他的媽媽站在遠處和別人聊天。等他站起來想走的時候,在他的身邊落滿了花。他想要走出去,卻不忍心踩到那些花,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他站在那裏大喊:媽媽媽媽。他媽媽說:笨蛋,快過來啊。


有時候大人稍微不小心就會忽略孩子的善意和美。


當這個媽媽第三次說“你快過來啊”的時候,蔣勳走過去,問那個媽媽,你兒子幾歲了,她說五歲了。蔣勳說,真了不起,如果他五歲捨不得去採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


孩子對美是如此的敏感。當我們早已經對一朵花視而不見的時候,他們會對着花兒發呆,其實就是他跟美在對話,他在認識這個世界,他用他的嗅覺,他的視覺,他的聽覺。可是我們是用思維。孩子比我們更懂美。


而這種對美的天生的感知力,也會很容易被破壞掉。比如,我們會像那個媽媽一樣,在孩子感受美的時候不耐煩地打斷和催促。


或者把孩子放在一個過於嘈雜的環境中(一整天都開着電視,或者過早的接觸電子產品),在這樣高度刺激的環境中會漸漸喪失對自然之美的敏感度。


孩子應該多接觸自然,自然環境是美的源泉。當孩子沉浸其中時,我們只需靜靜在一旁就好,無需打擾他。



  • 尊重美,正確對待孩子的“臭美”


孩子從兩歲半開始進入審美敏感期,開始有一些“臭美”的行爲,她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外貌衣着。


把孩子的“臭美”看做是“不務正業”,或“不正經”,這樣刻板的思想顯然是對美的扭曲,使得孩子的“愛美”天性揹負上莫明的自責和內疚感。


不要磨滅孩子對於美的追求。


可以從穿衣打扮開始,對孩子的愛美的行爲予以重視鼓勵和正確的引導,慢慢地孩子對穿搭的審美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審美。

 

  • 營造美的家居環境


美,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協調感,人與人之間善良感情的流露。


所以具體到家庭環境的佈置上,就是指把家裏的秩序感,色澤溫暖,加入更多自然的材料和元素,即使沒有辦法把整個家都裝扮成那樣,那麼至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溫暖的小角落,那裏充滿着最自然的材料和顏色,大自然裏各種樹木、果實、石頭都可以加入進來。


相比看一個漂亮的畫展,教會他欣賞高檔藝術品,家庭中的美感體驗更重要。插一支花、DIY一個飾品,都是對孩子美的薰陶和浸染。


  • 多接觸經典的、美的作品


帶孩子感受建築之美、詩詞之美、繪畫之美甚至飲食之美,給他們看經典的音樂、文學、電影,讓他在裏面自然地薰陶。


當代的作品良莠不齊,需要精心篩選,但是經典的作品都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 嘗試自我審美的輸出和表達


培養孩子一項跟美有關而跟利益無關的愛好。比如繪畫,音樂。在嘗試自我輸出和表達的過程中,孩子會漸漸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回到最初的話題,美究竟是什麼?審美有用嗎?


毫無疑問,有審美力的孩子在未來會更具有競爭力。


但是我們希望,美對於孩子來說,不只是書上的一些理論,不限於藝術品,也不是僅僅是一種謀生的工具,而是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不只是匆忙地趕去藝術館、博物館,也不僅僅爲了職業發展去培養審美力,而是能夠將美學融入日常生活。回到生活的層面,重新去看待美到底是什麼。


能夠在一蔬一飯,一草一木中看到並且感受到美,是多麼可貴,又多麼幸福。



美,也可以是一種心境和生活態度。


是你願意給自己留一個空間,反省自己感受的空間。在那裏,可以眺望,可以邊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漲跟褪去,你會看到你自己生命跟大自然中的許許多多的對話。


希望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永遠不放棄對美的追求。


你的孩子有怎樣的審美呢?他們喜歡什麼樣的衣服和玩具?你在生活中是否注意孩子審美觀的塑造,是否引導他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呢?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討論。


-END-


【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爲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啓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