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

  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第一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就是大智文殊菩薩。在衆多的菩薩里面,智慧最高,所以把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名字排在各位大菩薩里頭的第一位,和把舍利弗長老排在衆多羅漢的第一位是一樣的意思。

  第二位是阿逸多菩薩。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寺院的天王殿正中供奉的一尊開口微笑的菩薩,就是彌勒菩薩的形象。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尊開口微笑的彌勒菩薩像,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唐末至五代後梁僧人,法號叫做契此,俗稱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現出來的化身,就是化現出來的身體。比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來早已成佛,他的法身,一點沒有變動,那投生到悉達多太子的身體裏,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簡而言之,化身跟應身是差不多的,不過應身只有佛纔有,化身就菩薩以下都有。塑這尊微笑的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像,是要我們知道菩薩常常在世界上顯現的道理。那麼如果要講到彌勒菩薩的本像,那就是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差不多的。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將來釋迦牟尼佛之後第—個成佛的,就是這位阿逸多菩薩,那麼彌勒菩薩將來就稱做彌勒佛,而現在稱作彌勒菩薩或者稱作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菩薩的心,是最慈悲的。

  第三是乾陀訶提菩薩,就是不休息菩薩。因爲他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萬萬年,從來都不休息的,一直都精進努力修行,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第四是常精進菩薩。在《大寶積經》裏說,這位大菩薩爲了度化一個有緣的衆生,費了很久的時間去勸化他,他還是不肯受勸,常精進菩薩卻仍舊不肯離開他,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教化他,從來沒有一點厭倦心。所以稱他叫做常精進菩薩。

  佛陀說法的時候,來聽法的菩薩很多,那麼爲什麼提出這四位菩薩呢?

  因爲修持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這個方法,一定要有信願行這三種心。信,就是相信。願,就是情願。行,就是照着修行的方法修。才能夠成功。若是沒有大智慧的人,就不能夠發起真實的信心來。沒有大慈悲的心,就不能夠發起度脫一切衆生的大願心來。如果不發度脫衆生的這個大願心,那就跟阿彌陀佛的大願心不能相應了。那麼就是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恐怕也不能夠成功了。有了這信心、願心,還要切切實實地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天都不能不念。如果今天唸了,明天不念,那也是很難成功的。並且要把唸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念頭,時時刻刻地放在心上,不可以念過了佛,就把這個念頭拋開了。所以一定要學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真智慧,發起信心來;學彌勒菩薩的大慈悲,發起願心來;學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修行的樣子,一心一意地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夠成功。這裏特別地提出這四位大菩薩,是給所有的修行人做一個榜樣的意思。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一句是說還不止上邊所說的四位大菩薩,還有很多的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及字,是同的意思。釋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上的天帝。欲界共有六重天。第一重天,叫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山腰的四周圍,各有一位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叫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上,就是我們頭頂上的天。這一層天的天王,就是釋提桓因,也叫帝釋。佛經上說,他從前在迦葉佛的時候,是一位平常的婦女。她因爲看見迦葉佛入了涅槃,就發了一個大願心,要造一座塔來供養迦葉佛的舍利。在那個時候,還有三十二位善女人,發願幫助她一起造塔,就成功了這個大願心。因爲造塔的善業,她就做了忉利天王。在忉利天的四邊,東、南、西、北每方各有八天,總共有三十二天。各天的天王,就是那三十二位善女人做的。但是這三十二天,都歸釋提桓因管理,叫做忉利三十三重天。可見造塔、塑佛像、建寺安僧的功德,是功德無量的,所以有這樣大的好果報。再上去的天,叫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從我們這個世界下邊的最下一層地獄,叫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阿字,是梵語,就是中國的無字。鼻字,就是中國的間字。所以又叫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就是不停歇的受苦,沒有一個間斷的時候。地獄的種類很多,這個阿鼻地獄是最苦的,罪業最重的衆生就要墮到阿鼻地獄裏去。向上經過我們的這個世界,一直到他化自在天,總共六層天。都叫做欲界。欲界,爲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及六慾天之總稱。六慾天的天神和人間一樣,有身體形像,並有物質生活的需求與精神生活的享樂,尚且沉溺於飲食男女的慾望之中,因此稱爲欲界。

  色界,色爲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是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色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即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無色界沒有無一個物質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所以稱爲無色界。無色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爲四無色、四空處。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衆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爲聖者所厭棄。

  《法華經·譬喻品》中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又《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說:“能於三界獄,勉出諸衆生。”就是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爲安,當皈依三寶,勤求解脫。

  無量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諸,是許多的意思。因爲天很多,不但是一直上去的二十八天,加上忉利三十三重天,所以叫諸天。大衆,不單單是說天上的這許多人,並且包括阿修羅,還有其它世界的各種人,還有龍王等等,種種都在裏面。俱,就是在一塊兒的意思。

  這兩句,是說不單單是大羅漢、大菩薩,還有許多天上的人,各方世界上的人,同了龍王等等,都在這裏聽佛陀講經說法。

  文章根據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開示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