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從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軍入關,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明朝的有識之士和明朝遺民仍然在堅持抗清。但是1662年,對於南明來說,卻是慘痛的一年,這一年南明損失了四位旗幟人物,南明上層人物損失殆盡。

  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其中一位,可能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1662年五月初八,鄭成功病逝於臺灣,此時距離他完全收復臺灣島才半年時間。此時鄭成功正值38歲壯年,關於鄭成功的病逝,後人認爲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與鄭成功幼子的乳母私通,生下一個兒子,醜聞刺激了鄭成功的神經;第二,南明的抗清形勢每況愈下,東南沿海風雨飄搖,清朝已經佔領了大陸,南明永曆皇帝也被趕出了國,逃亡緬甸。然而,導致鄭成功死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永曆皇帝的死。

  鄭成功

  永曆皇帝朱由崧是崇禎皇帝的堂弟,1646年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他依靠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在西南堅持抗清,但是由於南明內訌和自身的弱點,永曆帝無所建樹,只能在清軍的追擊下四處逃亡。1659年,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下,永曆帝無奈之下率領大臣從雲南進入緬甸境內,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永曆帝

  然而,好景不長,緬甸國王抵抗不住清朝的壓力,1661年緬王將永曆帝君臣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昆明。爲了避免夜長夢多,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在昆明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朱由崧,南明王朝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就這樣死於漢奸之手。

  而永曆帝的死亡也開啓了南明高層人物死亡的多米諾骨牌,永曆帝死後不滿一個月,得知消息的鄭成功死於臺灣。又一個月後,六月二十七日,南明晉王李定國死於雲南邊境。

  晉王李定國也是南明永曆朝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是張獻忠的養子,跟隨張獻忠起義十餘年,張獻忠死後,李定國與張獻忠的其他三位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等聯合南明永曆政權抗清。李定國對永曆帝和南明忠心耿耿,被封爲晉王,晉王這個封號在明朝地位極高,是僅次於秦王的親王封號。原本是不可能封給李定國這樣一個異姓的,但是由於明朝末年明朝每況日下,不得不利用尊貴的親王封號來籠絡這些手握大軍的將領。

  李定國

  而李定國雖然身處高位、手握兵權,但是卻沒有恃寵而驕,他忠於永曆帝,並且爲永曆朝立下赫赫戰功——李定國在戰場上殺死清朝兩位親王(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令清朝震動,也鼓舞了南明軍民的抗清決心。但是由於秦王孫可望容不下李定國,導致二人同室操戈,失敗後的孫可望投降清朝,導致南明永曆朝逐步走向崩潰。

  李定國在孫可望投降清朝後獨立支撐南明永曆朝廷,一直在西南地區與清軍作戰,但是僅憑一隅之地已經無法與清朝抗衡,最終不得不接受失敗的命運。在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的消息後,悲憤交加、自知復國無望的李定國很快病逝。

  然而,這還不是南明厄運的終結,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明朝魯王監國朱以海病逝於臺灣。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之後,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失敗後,在浙東組織力量抗清,稱監國。之後魯王在浙江和福建沿海一帶抗清,在永曆帝登基之後,主動去掉監國稱號,以藩王的身份繼續抗清,晚年寓居於臺灣。永曆帝被絞死之後,曾有大臣建議擁立魯王登基稱帝,但是鄭成功和兒子鄭經對這個建議都很不熱心,而隨着鄭成功的去世,魯王登基的事情也被耽擱,不久之後,魯王也在憂鬱之中死去。

  魯王監國墓

  1662年,對於南明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悲痛的年份,這一年永曆帝朱由崧、鄭成功、李定國和魯王朱以海相繼去世,而且這四人都是南明政權的核心人物,永曆帝和魯王是朱元璋後裔,是南明的旗幟人物,而鄭成功和李定國則是南明的實權派人物,是南明的基石。南明的旗幟和基石同時倒地,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而比較四人地位的話,永曆帝身爲皇帝無疑是第一位,魯王朱以海則是前監國、藩王,排名第二也無可爭議,而晉王李定國則是親王,比起鄭成功的延平郡王要高一個等級,所以四人中鄭成功只能叨陪末座。

  參考文獻:《南明史》、《海外遺民竟不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