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

蓝字

一键关注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各种类型的显微镜好像 「透视眼」,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微观世界的美好。或许,微观世界还只存在于你的想像,没关系,小编先用各种图片带你一览微观世界的美……

人类脑细胞的神经丛

图片为人类神经丛原始脑细胞

拍摄者:

Dr. Gist F. Croft, Lauren Pietilla, Stephanie Tse, Dr. Szilvia Galgoczi, Maria Fenner,Dr. Ali H. Brivanlou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此图片为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了20倍的放大。

拍摄者:

Charles B. Krebs

海 星

这张显微照片展示了海星特有的运动器官——管足。照片中被标记为黄色小管状结构就是管足,它与海星体内特有的水管系统相连,能够依靠管内压力的变化收缩和伸张,从而使得海星能够在海底爬行。而蓝色所标记的则是包裹在海星体外的骨板,上面伸出指状的棘。

拍摄者:

Evan Darling

小鼠大脑血流灌注图

图中为长有恶性胶质瘤的小鼠大脑中血流灌注的实时图像,使用光学频域成像技术(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Imaging System)拍摄。黄色和绿色的部分显示了密集交织的血管,这里也是肿瘤的「老巢」。

拍摄者:

Dr. Giorgio Seano, Dr. Rakesh J

活体蚌虫

显微镜下的活体蚌虫。蚌虫是一种原始的甲壳动物,看起来像是居住在贝壳当中,其实它和双壳贝类是截然不同的生物,它的「贝壳」不是由碳酸钙形成,而是几丁质,因此薄的时候是半透明的。

拍摄者:

Ian Gardiner Calgary

癌细胞

胰腺癌模型中不同荧光色彩的小鼠细胞,采用碎花式的荧游标记技术。

拍摄者:

Heinz Baumann

小鼠肠道微生物

画面中展示的是一只实验小鼠结肠内的微观世界,不过在肠腔中,居住的则是来自人类的肠道菌群。在荧游标记的作用下,细菌和小鼠结肠组织分别显示出鲜艳的颜色:结肠细胞的细胞核被染成蓝色,在结肠组织表面,覆盖著呈现绿色的粘液;而在另一边,分布著密集的肠道细菌,包括黄色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桃红色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等。

拍摄者:

Kristen Earle, Gabriel Billings,KC Huang,Justin Sonnenburg 

人类神经元干细胞

摄影者拍摄的人类神经元干细胞,图中可以看到神经元正在尝试建立连接,这种连接的建立是神经细胞的日常。

拍摄者:

Cynthia Levinthal

黑腹果蝇眼睛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经典模式动物,是科研工作者最常接触到的动物之一。

拍摄者:

Michael Bridge

小鼠耳部血管、神经网路

图片展示小鼠耳部皮肤的血管和神经网路,蓝色部分显示的是血管,绿色显示神经,粉红色的部分则是标记了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肌动蛋白。

拍摄者:Dr. Tomoko Yamazaki

花粉覆盖的蜜蜂复眼

这张图片利用反射光显微镜拍摄,为获得最佳效果,摄影者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小心翼翼地摆放样品,不断地调整焦距,才得以得到如此精美的图片。

拍摄者:

Ralph Claus Grimm 

苔藓孢蒴

照片为真藓属苔藓产生和释放孢子的器官——孢蒴的特写。位于孢蒴顶端的是弯曲、长三角状的蒴齿。蒴齿能够感应空气湿度的变化,从弯曲变得伸展,从而将孢蒴内的孢子暴露在外,便于随风及水流扩散。照片中黄绿色的小颗粒,就是被蒴齿带出的孢子。

拍摄者:

Henri Koskinen

拟南

芥花芽

图片显示了若干个尚处于发育初期的拟南芥花芽。科学家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了一朵花中的可发育为不同组织的细胞,如绿色代表将会发育为花瓣的细胞,而红色则代表将发育为雄蕊的细胞。其中带有色彩的五个花芽正处于不同的发育时期,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组织在花芽中的发育情况。

拍摄者:

Dr. Nathana?l Prunet

丝叶狸藻

丝叶狸藻是一种水生食虫植物,它们有著十分特别的捕虫方式:它的捕虫囊外侧具有灵敏的触毛,当水中小型的节肢动物碰触到这些触毛时,捕虫囊会突然膨胀,形成负压,并开启捕虫囊的「袋口」,将小虫吸进囊中。图中所示的就是一个张开了「血盆大口」的捕虫囊。外侧长长的结构就是触毛,而内侧顶端球形的,则是能分泌消化酶的腺毛。

拍摄者:

Dr. Igor Siwanowicz

野花雄蕊

摄影者为一朵纤细的野花(可能是某种老鹳草)的花蕊进行了照明,并拍摄了这张精致的照片。在这里,不仅能看到雄蕊花丝上的腺毛以及花药上的花粉颗粒,甚至还能分辨出花瓣表面的一个个细胞。

拍摄者:

Samuel Silberman

来源:安诺基因

支持我们请评论点赞?

?

?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