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點擊上方

藍字

一鍵關注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各種類型的顯微鏡好像 「透視眼」,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微觀世界的美好。或許,微觀世界還只存在於你的想像,沒關係,小編先用各種圖片帶你一覽微觀世界的美……

人類腦細胞的神經叢

圖片為人類神經叢原始腦細胞

拍攝者:

Dr. Gist F. Croft, Lauren Pietilla, Stephanie Tse, Dr. Szilvia Galgoczi, Maria Fenner,Dr. Ali H. Brivanlou 

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

此圖片為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顯微鏡下進行了20倍的放大。

拍攝者:

Charles B. Krebs

海 星

這張顯微照片展示了海星特有的運動器官——管足。照片中被標記為黃色小管狀結構就是管足,它與海星體內特有的水管系統相連,能夠依靠管內壓力的變化收縮和伸張,從而使得海星能夠在海底爬行。而藍色所標記的則是包裹在海星體外的骨板,上面伸出指狀的棘。

拍攝者:

Evan Darling

小鼠大腦血流灌注圖

圖中為長有惡性膠質瘤的小鼠大腦中血流灌注的實時圖像,使用光學頻域成像技術(Optical Frequency Domain Imaging System)拍攝。黃色和綠色的部分顯示了密集交織的血管,這裡也是腫瘤的「老巢」。

拍攝者:

Dr. Giorgio Seano, Dr. Rakesh J

活體蚌蟲

顯微鏡下的活體蚌蟲。蚌蟲是一種原始的甲殼動物,看起來像是居住在貝殼當中,其實它和雙殼貝類是截然不同的生物,它的「貝殼」不是由碳酸鈣形成,而是幾丁質,因此薄的時候是半透明的。

拍攝者:

Ian Gardiner Calgary

癌細胞

胰腺癌模型中不同熒光色彩的小鼠細胞,採用碎花式的熒遊標記技術。

拍攝者:

Heinz Baumann

小鼠腸道微生物

畫面中展示的是一隻實驗小鼠結腸內的微觀世界,不過在腸腔中,居住的則是來自人類的腸道菌羣。在熒遊標記的作用下,細菌和小鼠結腸組織分別顯示出鮮艷的顏色:結腸細胞的細胞核被染成藍色,在結腸組織表面,覆蓋著呈現綠色的粘液;而在另一邊,分佈著密集的腸道細菌,包括黃色的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桃紅色的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等等。

拍攝者:

Kristen Earle, Gabriel Billings,KC Huang,Justin Sonnenburg 

人類神經元幹細胞

攝影者拍攝的人類神經元幹細胞,圖中可以看到神經元正在嘗試建立連接,這種連接的建立是神經細胞的日常。

拍攝者:

Cynthia Levinthal

黑腹果蠅眼睛

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的經典模式動物,是科研工作者最常接觸到的動物之一。

拍攝者:

Michael Bridge

小鼠耳部血管、神經網路

圖片展示小鼠耳部皮膚的血管和神經網路,藍色部分顯示的是血管,綠色顯示神經,粉紅色的部分則是標記了血管平滑肌細胞中的肌動蛋白。

拍攝者:Dr. Tomoko Yamazaki

花粉覆蓋的蜜蜂複眼

這張圖片利用反射光顯微鏡拍攝,為獲得最佳效果,攝影者用了四個多小時的時間小心翼翼地擺放樣品,不斷地調整焦距,才得以得到如此精美的圖片。

拍攝者:

Ralph Claus Grimm 

苔蘚孢蒴

照片為真蘚屬苔蘚產生和釋放孢子的器官——孢蒴的特寫。位於孢蒴頂端的是彎曲、長三角狀的蒴齒。蒴齒能夠感應空氣濕度的變化,從彎曲變得伸展,從而將孢蒴內的孢子暴露在外,便於隨風及水流擴散。照片中黃綠色的小顆粒,就是被蒴齒帶出的孢子。

拍攝者:

Henri Koskinen

擬南

芥花芽

圖片顯示了若干個尚處於發育初期的擬南芥花芽。科學家使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了一朵花中的可發育為不同組織的細胞,如綠色代表將會發育為花瓣的細胞,而紅色則代表將發育為雄蕊的細胞。其中帶有色彩的五個花芽正處於不同的發育時期,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組織在花芽中的發育情況。

拍攝者:

Dr. Nathana?l Prunet

絲葉狸藻

絲葉狸藻是一種水生食蟲植物,它們有著十分特別的捕蟲方式:它的捕蟲囊外側具有靈敏的觸毛,當水中小型的節肢動物碰觸到這些觸毛時,捕蟲囊會突然膨脹,形成負壓,並開啟捕蟲囊的「袋口」,將小蟲吸進囊中。圖中所示的就是一個張開了「血盆大口」的捕蟲囊。外側長長的結構就是觸毛,而內側頂端球形的,則是能分泌消化酶的腺毛。

拍攝者:

Dr. Igor Siwanowicz

野花雄蕊

攝影者為一朵纖細的野花(可能是某種老鸛草)的花蕊進行了照明,並拍攝了這張精緻的照片。在這裡,不僅能看到雄蕊花絲上的腺毛以及花藥上的花粉顆粒,甚至還能分辨出花瓣表面的一個個細胞。

拍攝者:

Samuel Silberman

來源:安諾基因

支持我們請評論點贊?

?

?

公眾號ID:Science_China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