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的不滿。

桃花源是否真實存在,它到底在哪裡?這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探討的問題。特別是現代,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不但希望有個真實的桃花源,而且希望那個桃花源就在本省本縣本鄉。據我所知,在湖南常德武陵源有個桃花源,在安徽黟縣有個桃花源,在江蘇連雲港,在湖北十堰,在重慶酉陽和永川,在河南南陽,在江西星子,在山東泰山西麓,還有好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區,這些景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儘可能去再現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景觀。

桃花源記描寫的生活是陶淵明理想中的普通人的生活,這些普通人通過他們自已辛勤的勞作,淳真的天性,過著和平、寧靜、幸福的生話。但是陶淵明的理想,不僅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不可能實現,而且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然而,在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到處都有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生活。

《桃花源記》在結尾時,留下了一段更有深意的描寫,漁人到桃花源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就是沿途作了記號,暗示其有意重來,這就違背了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當太守遣人來尋桃源時,「不復得路」,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

這是否在告訴我們,安寧幸福的生話需要我們自己去守衛,不要隨便讓「外人」來打擾。


《桃花源記》裏素描述的村莊肯定不存在。因為《桃花源記》本身就是假的,杜撰的。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桃花源詩》都是借物詠志,這個村莊不過是陶淵明在作品裡創造出來的而已。

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人質疑過《桃花源記》裏出現的漏洞。

比如原文寫【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既然桃花源裏的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憑什麼衣著卻會「與時俱進」?

另外,他們的衣服哪裡來的?

桃花源有多大?一個古代的村莊,在供應著自己口糧的同時,能不能還同時做到種植製造衣料的作物,並且從種植、採摘、原料處理、紡紗、織布、漿染、剪裁……全部工序全都靠一個村子的力量完成?

畢竟,想完成這許多工序,還需要配套礦山、冶煅、建築、化工等多個產業多方面協作。這之外,還需要撐得起如此大的生產力的生產資料,尤其是糧食被服等。

一個村莊若能完全做到自給自足,它已經不是村莊了,起碼得是個中型城市。就算到了今天,一個小型城市都很難做到完全自給自足。

古龍小說《七殺手》裏,柳長街對龍五說,【合理的推斷,一點就已足夠,何況兩點?】而桃花源村莊不合理的地方實在太多,可謂【漏洞百出】,那麼很明顯,它是假的。

還是那句話,就算到了今天,一個小型城市都很難做到完全自給自足,起碼得是個中型城市纔行。所以,即使有人想把它解釋為異度空間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憑一句【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可以斷定這是個虛構的世界。並且,既然是虛構的,又能有什麼真實的結局了?


《桃花源記》是魏晉時期著名隱士陶淵明所寫的一篇敘事小散文,通過對世外桃源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無比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由於文章裏所寫世外村莊的安樂生活實在太誘人, 有人會問,《桃花源記》中記載的村莊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個人認為,這個村莊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文章所寫村莊生活並不誇張,我們先看《桃花源記》所寫: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樣的描述其實並不誇張,對比《歸園田居》所寫陶淵明隱居的地方: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從全景看,陶淵明現實住的地方未必就比《桃花源記》所寫的村莊差,缺的或許就是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還有老少「怡然自樂」這幾個。有田有地,房屋和村路整齊,人的心態好,如不是亂世,這樣的村莊其實不是很難找。

其次,有關「悉如外人」問題

認為所寫村莊是虛構的朋友,很多會拿「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來質疑:既然村莊里人祖先是秦末來的,到了那個時候也該有了五百多年,怎麼衣服還能和外面的人一樣?如果衣服是偷偷出去外面交易獲得,那怎麼又會不知道外面經歷了漢、三國、魏晉等時期?

筆者認為,作者不會糊塗到忽略這個邏輯的,如果不是糊塗,那隻能是後人的理解錯誤了。此處「外人」,當是中外的「外」,是相對於整個晉朝所說的「外人」,而不是相對洞裏和洞外而說的「外人」。

再次,劉子驥確有其人

《桃花源記》最後寫一個名叫劉子驥的人對這事很感興趣,後來還積極去尋找武陵人所說的村莊。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確有劉子驥其人,並且他還是陶淵明的好朋友。魏晉時期高尚之士,相互間是不可能亂虛構對方的尋常軼事,陶淵明更不會亂編造發生在好朋友身上的事。

最後,為何後來找不到洞口

武陵人告別村莊人,按原路出洞口之後,回來的路上一直做各種記號。後來再帶著人再去找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仙在作怪,最大的可能性村莊里人不放心,於是派人跟蹤武陵人,悄悄的把他所做的記號給改了。

《桃花源記》所寫的村莊生活並不誇張,真實存在的可能性很大。或許他們喜歡過老子提倡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種生活,後來再也沒有相關記載。也許在後來某一安定時代,他們已經主動出來了,說不定就是今天某個地區某個美麗的小鎮。


桃花源記中的村莊,真實存在嗎?是的,真實存在的。陶淵明沒有去過,但是見過裡面走出來的人。

為什麼這麼確定呢?

第一個原因是「南陽劉子驥」是文章裡面唯一的真實姓名的人,這個人還是自己的遠房親戚,如果陶淵明編了個故事,不可能不阻攔他,讓他最後也沒有找到,這個不符合陶淵明耿直的性格。所這個唯一有據可查的人物告訴你,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個原因是「武陵漁人」這個人有明顯的道德問題,桃花源中人紛紛請酒請飯,熱情招待,並囑咐不能告訴別人,但這個漁人真是典型的卑鄙小人,返迴路上做好了標記,沒有表示是否回了家,看來不餓,直接報告了官府,真是惡到極致的了。陶淵明寫這一段時,我想心裡一定不舒服,如果事實中沒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可能這樣寫。不符合「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剛正。

以上二點可以證明桃花源,真實存在,那麼這個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一、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

二、走出來後,真實的描繪了進入桃花源的情況,但是隱瞞了,「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個囑咐。

三、為什麼做了標誌又找不到了呢?是因為桃花源中人擔心漁人「向外人道」起這件事,悄悄的跟隨,發現了漁人的標記,所以破壞了這些標記。

四、桃花源中人擔心這個不守信用的漁人給村人帶來危險,於是儘快搬出。

五、四散分開的人當中有的就在陶淵明隱居的地方住下來,陶源明纔有機會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真相。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