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这个问题在父母中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觉得超前学习不好,也有人认为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能帮孩子完成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不至于开学就掉队。

  小壹的朋友西双版纳就打算今年9月份把孩子送进学前班。通过对学前班的考察和几次面试经历,她也产生了很多有关幼小衔接的思考。

  学前班是不是有必要上,这个暂且不谈,但如何帮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过渡,却是每个学龄前家长绕不开的课题。

  西双版纳 / 文

  紧赶慢赶地,我终于赶在狗年结束前,把五岁小小伙儿今年9月份上学前班的一切手续办完了。

  因为这个学前班是直通一年级的,所以,这等于是完成了孩子幼升小的入校第一步。

  踏实下来之后,回顾这一路走来的历程,我觉得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有些经验值得分享给大家。

  关于幼升小,我家算是规划得比较早的。在孩子3岁多时,附近有学前班的小学,我都已经考察过了。

  参加开放日和招生宣讲是必备功课,有些学校提前两年就得报名了。早动手、早调研、早准备,对于孩子成长和家长积累特别有帮助。

  这一点,在后面的面试环节得到了印证。

  说到面试,常见的形式有小组游戏式的群面,就是把所有孩子集中在一起,分成几个小组,一起做手工、讲故事、回答问题等等,老师暗中观察孩子的表现。

  也有一对一的面试,比如,外教和孩子英文对话。

  总结下来,面试的重点,引用一所知名双语学校招生主任的原话,“在于行为规范”。这是面试老师最为看重的,也是首要观察的目标。

  其次是综合能力。我个人理解是语言表达、动手能力、认知能力,比如,自我介绍、看图说话,简单的手工制作以及常识类的连线配对、数学基础等等。

  不过,各个学校的招生标准和流程不同,面试形式也不尽相同。就我参加过的几次面试来说,有的学校只面孩子,有的学校连家长也要面。

  总之,功夫全在平时,这是我参加完所有面试最深的感触。

  两次面试都很有收获

  先说说我的两次主要面试经历。

  第一个面试,一到学校,孩子就被领到三层教室做观察测试,家长在一层等。

  这个学校没有家长面试环节,我心态比较轻松,边聊天边等,顺便把学校内部环境都观察了一下。

  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下来了。面试老师的反馈是:总体不错,通过看图连线、剪纸、涂画等测试,看得出来识字量、专注度、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好。

  不过,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常识需要增强。比如,春夏秋冬对应的应季动植物等等,孩子有些知道,有些不熟悉。

  这一点对我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平时我们比较关注课本上的知识,户外活动也不够,忽视了要多带孩子观察真实的大自然。

  其次,认真程度需要加强。在解题过程中,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了,直接去看别的题。

  在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心里就有个一个大概的解决方案。

  我老爸退休后在小区附近包了一块菜地,平时没事就去整整,正好可以带上孩子,让他有更多机会参与劳动,观察自然,补上常识这一课。

  我还准备再入手一套幼升小思维训练的书,每天10-15分钟,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解题。

  其实,这么大的孩子并不需要刷题,我的目的也不在此,重点是希望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可以在大人的启发和引导,尝试挑战、攻克难关,由此帮助孩子获得信心,养成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第二个学校的面试方法比较特别,除了要分别面试孩子和家长之外,还要参加试学环节。

  试学就是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早上九点送,下午三点接,和目前在读的学前班孩子同步活动一整天。

  这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点挑战的,也是对孩子独立性、自律性和适应性的集中考验。

  这个临时抱不了佛脚,全是看平常的积累。

  当天,我们早早地就出发了。试学的这天还有体育课,所以,除了文具,还给孩子带了运动衣、运动鞋。

  提着一个包裹上车时,我恍惚觉得是送儿参军呢!

  因为孩子平时的积累,我对他比较有信心,所以,只给他做了简单的心理铺垫:第一,注意安全,第二,注意课堂纪律,第三,注意文明礼貌。

  课上听得懂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遵守纪律,跟随老师,有困难和问题及时找观察老师。

  这一整天的试学,除了考察孩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外,也是在判断孩子能否适应小学日程表,能否顺利融入集体,与老师和同学融洽相处。

  试学当天还有一个环节,就是主管校长与家长面谈。这个环节重点考察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和具体实践情况,以及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判断。

  这次面谈也是基于孩子第一次面试时家长做的一个问卷调查,问题很全面,涉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特点、认知模式、养育/教育方式等等。

  这不仅考验家长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也测验家长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有过总结和思考。

  在面谈前,我特意留出一段安静的时间整理思路,把孩子的优缺点、求学目标、下一阶段计划以及自己的育儿方法都梳理了一遍。

  这个准备让我在面谈时思路一直很清晰。

  和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育者交谈,也是双向受益的。

  比如,校长说,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会从“家长权威”过渡到“老师权威”,再到“同学权威”,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

  两次面试之后就是等通知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都是很有意义的。

  上小学前需要打好哪些基础?

  在带着孩子参加面试过程中,我才逐渐意识到同时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点是,小学老师是以一年级小学生的标准看待5、6岁学前儿童的。

  这就意味着评判标准与幼儿园老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与更高一层学龄段对标的好处是,可以听到在幼儿园没有听到过的反馈,发现没有发现过的盲区,得到没有人提过的建议。

  由于很多面试考察的东西全靠平时积累,下面我就说说,在学龄前阶段,孩子需要铺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有哪些。

  首先是识字量。这一点我们也算是无心插柳了。

  我家小小伙儿一岁多时,每次经过停车场都要盯着车牌看,指着让大人念给他听。那时,他的眼睛高度正好跟车牌一样高。

  很多字母和数字也是他在认车牌的过程中学会的。

  在生活中出现的字,比如路牌、商标等,我也会抓住机会跟孩子讲,有时候还告诉他字背后的故事。

  他语言发育比较早,记忆力好,5岁前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我家有一套小学一年级上下册的识字挂图,现在他已经认得差不多了。

  在阅读方面,我家很少硬性规定每天或每周必须看几本绘本,但是注重精读,而且是成套购买,主题相互关联又可延展,交叉印证,强化记忆。

  身教大于言传。我和孩子爸爸都爱看书,各自床头柜总是放着一摞书,定期更换。

  有时大人和孩子各看各的,有时他会凑过头来,问我们在看什么。如果是能够跟他讲明白的书,我们就邀请他一起翻翻,顺便认识一些新字。

  当孩子的识字量突飞猛进,他就有更大的动力看难度更高的书,再从中学习新的字词。

  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他能够独自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也很重要。

  他好奇心特别强,看到什么都要问为什么,而我们也是尽量耐心地回答,逼不得已时,我直接给自己买了一套百科全书。

  我觉得,幼儿期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是非常值得保护的,这是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最为珍贵的源动力。

  专注力也很重要,很多孩子难以适应小学学习,就跟无法集中注意力有关。

  其实,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允许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不受干扰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培养专注力的重要条件。

  每当他专心做实验或看书时,我们从不打扰,只是需要大人帮助时再介入。

  功夫全在平时

  在学校幼小衔接班家长会上,我还从已有30多年教龄的校长那里取到了不少经,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孩子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庆幸的是这一点我们很早就开始做了。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示范给他看,从日常生活到行为举止,从人际礼仪到阅读学习,家长先做出示范,孩子自己就会观察,会模仿,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另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很有益处。

  总结幼小衔接的关键,我觉得,平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表达、数学启蒙、思维训练方面的练习也很重要。

  比如,看到马路边的吊车在吊装、工人师傅修路灯等等,在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停下来观察一会,再让孩子描述整个过程,遇到困难大人来补充,丰富孩子的词汇。

  遇到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给孩子解释背后的道理,再让他讲给周围的人听。

  坐公交车,可以让孩子把数人头当做数学游戏,通过每站上下车人数的变化,孩子能初步体会加减法。

  家长也有自己的准备功课要做。

  选择学校的时候,要多看多听多问,尤其是在等待孩子面试的时候,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此时正是观察学校的良机。

  我特别会注意墙面上的各种黑板报、宣传画、奖牌榜、学术和课外活动的照片,以及孩子们进进出出的状态。

  前者可以窥见学校的软实力,后者是无法装饰也是无法掩饰的。

  对孩子即将进入或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我很推荐定期写育儿笔记的方式。

  这对于反思总结、梳理思路很有帮助,平时也可以多看一些育儿类的书籍, 参加一些有质量的育儿讲座或是工作坊,多参加学校的开放日。

  至于孩子,除了之前提到的基本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试听体验课,至少坚持培养一项兴趣爱好。

  通过面试、进入学前班,只是孩子漫漫求学路的开端,后面的路还长,我们一起努力吧。

  - 作 者 -

  西双版纳

  70后、MBA

  爱好摄影写作音乐舞蹈的文艺青年

  家有学龄前小帅哥一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