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木沐

已獲原作者轉載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號

最近看到這樣一條新聞:小周今年24歲,畢業後在父母安排下做會計,每月到手3500元,工作輕鬆而穩定。

但小周並不喜歡文職工作,想當一名銷售,父母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會計工作穩定,而銷售則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小周害怕一眼看到頭的工作,後來偷偷辭職。父母知道後,卻和她大吵一架,小周爸爸威脅她:「你要做銷售可以,但只要還住在家裏,每個月就必須交1000元生活費。」

無獨有偶,一個女生交往五年的男友只因爲在私企,就被父母逼迫分手,稱對方的工作必須在體制內,最差也要事業編!原因一樣,也是要工作穩定。

還有一個畢業於北京名校的碩士畢業生,千辛萬苦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卻因不屬體制內,被父母要求拒絕工作,繼續求職。

這些社會現象不約而同指向了同一個問題:

穩定的工作,到底是不是護身符?

穩定的工作,真的會永遠穩定嗎?

穩定的工作背後,有什麼讓你更應該擔憂和害怕的?

所謂的穩定,更多的是心裏安慰

大多數人認爲的穩定,其實只是因爲這個崗位看上去穩定而已。

殊不知崗位再穩定,也不代表個人的穩定。在穩定的崗位上,你也不可能一輩子高枕無憂。

更何況很今天看似穩定的行業或崗位,正逐漸被取代,甚至消亡。

方便麪銷量3年下降80億包,幹掉它們的對手真不是白象、今麥郎,而是美團、餓了麼這些新崛起的互聯網送餐平臺。

不是因爲方便麪不好吃或者質量出現問題,而是外賣又好吃又便捷,大家就改吃外賣了,何必去啃口味單一的方便麪呢?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對兄弟,哥哥是五百強高管,收入豐厚又穩定。弟弟是出租車司機,收入忽高忽低,雖然不穩定,但一年下來總收入跟哥哥差不多。

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哥哥失業,只能靠存款勉強度日,而弟弟依然靠開出租車維生,完全沒受什麼影響,收入跟以往一樣。

塔勒布在分析類似的大量案例後,得出一個結論:越穩定的越脆弱。

緊隨行業衰退之後的,是崗位的消失。

劉強東宣佈未來京東的員工數量將減半,全面實現「無人公司」,用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傳統的管理與服務方式。

很明顯,50%員工將會被淘汰,正是那些貢獻一般、價值不高、可替代性強的員工。而留下來的則是更懂技術、更懂人工智能、更懂未來的人才。

在一個不再是找到「鐵飯碗」就管一輩子的時代,任何崗位,任何人都可能被隨時取代,不管你樂不樂意,高不高興。

潮水來臨時,你根本無法改變潮水的方向,你能做的,唯有讓自己具備游泳求生的能力,降低被潮水淹沒的風險。

穩定的工作,是一成不變的收入

26歲在編女教師辭職的事件,曾經刷爆朋友圈,引發爭論。她辭職的原因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錢少、事多、離家遠」。

當然有些人認爲教師是偉大的職業,不應該拿金錢這個指標來簡單衡量,我們暫時撇開對女教師這種道德層面的探討,就不難看出這個年輕羣體面臨着現實的生活和經濟壓力。

女教師坦言:

「說出來有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上班四年,從每個月1100元熬到現在的2100元,除去來回路費,每天的吃喝,手裏沒留下過一分錢,甚至是倒貼。

如果趕上同學朋友結婚生孩子,那這個月基本就可以吃土了。對於一直秉承着工作了就不應該伸手向家裏要錢的思想的我,連換個手機都只能藉着過生日的時候管我媽要,這心裏的憋屈勁兒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

逢年過節連過節物品都沒錢買的我,看到喜歡的東西卻還囊中羞澀的我,也終於明白了這個工作對於我來說的真正價值。」

這段話說的真是太扎心了。

教師的工作穩定又高尚,但微薄的收入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無法提高整體教師職業的收入水平,作爲個體,他們也只能做出自己的選擇。

身邊有個朋友,碩士畢業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進入500強央企。因爲工作出色,被調往單位核心部門工作。

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他毅然辭職創業,專注運營公衆號,原因不僅是因爲二寶降臨,更因爲單位的工資遠遠不夠養活家人,家庭矛盾日益突出。

誰也沒有想到,這般令多少人羨慕的、苦苦追求的、穩定的國企單位工作,他說辭職就辭職了,一點都沒回頭。

其實道理很簡單,當你在一個穩定的行業和穩定的崗位時,你所屬的企業或者單位必然也處於一個穩定甚至下行的通道。

而一個沒有快速發展和佔領經濟制高點的組織,又怎麼可能帶給員工超乎預期的經濟收入和物質獎勵呢?

所以,你的收入一成不變或者漲幅甚微,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去年唐山高速取消收費站,面臨下崗的收費大姐的一番言論讓人唏噓,她說: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十幾、二十年在一個穩定的崗位,以爲這就是理所應當,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被淘汰,被拋棄,豈不悲哀。

唐山大姐恰恰不明白,這個時代不再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單位,有的只是穩定的能力。

與此相反,我們卻被這樣的一些孜孜不倦、追求進步的老人刷新認知。

阿里巴巴40萬年薪招聘產品體驗員,崗位要求如下:

60歲以上,學歷不限,工作背景不限;

與子女關係融洽;

有穩定的中老年羣體圈子,在羣體中有較大影響力(廣場舞KOL、社區居委會成員優先)等。

本以爲根本招不到人,沒想到應聘而來的候選人,讓朋友圈沸騰,多少年輕人自愧不如。

83歲的李路阿姨畢業於清華,她思路清晰,邏輯嚴謹,是十幾個微信羣的意見領袖,經常組織線下活動,充滿活力。

62歲的黃大伯則直接做了PPT來介紹自己,身份標籤包括:「淘寶12年買家經驗」、「芝麻信用分785分」、「熟練操作photoshop設計軟件」。

人到老年,不僅沒有倚老賣老,拒絕新事物,反而一直保持對外界的新鮮感和敏感度,保持思維和認知的活躍。

他們學習新技能和新知識,與時代同頻共振,夕陽老人們不僅活得精彩,更收穫了認可和尊重。

穩定的能力,背後是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力和自我成長的動力。

正如羅振宇提出的「U盤化生存」策略,他告誡年輕人:「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簡單講,就是要鍛鍊自己穩定而專業的能力,成爲一個「手藝人」。即在組織中,將所有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是否學到了新東西,認知得到了升級,能力得到了提升。

你只需要對自己的價值成長負責。

你的價值一旦積累起來,假以時日,時機成熟時,不管是出於被動還是主動原因,你都完全有自由選擇脫離那個限制你才能發揮的組織體系,一點遺憾和後悔都沒有。

寫在最後:

工作的穩定,只是出於人類安全感的本能所帶給人們的一種幻覺和心理安慰,它無法引領你走向終極的內心穩定。

內心的穩定,來自強大的自信和不可替代性。

而能夠讓你發生真正的改變和突破的,根本不是你適應和熟悉的事物。

只有那些你不熟悉、要脫離舒適區敢於嘗試和挑戰的事物,纔有可能給你帶來本質的改變。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想奮鬥,再舒服的工作也攔不住你;不想奮鬥,再不堪的工作,也會讓你在此沉淪。」

年輕如你,卻還在自怨自艾,用懶惰和無知麻痹自己嗎?

也許,是時候改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