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唐朝的上限更高,漢朝的下限更高。每個王朝都有它的興衰週期,軍事實力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不能單以某一時期的情況來作比較。

毫無疑問,漢唐二朝在巔峯時期,都是武功赫赫。

武帝時期,大漢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向東擴張到朝鮮半島,開闢了漢四郡,向西勢力範圍擴展到西域諸國,後來宣帝時期,直接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天山南北第一次納入國土,大漢天威遠及萬裏蔥嶺之外。東漢時期,班超率領三十六個勇士,就牢牢控制西域幾十年,這背後毫無疑問是漢王朝的軍事實力在背書。《後漢書》記載了漢使傅介子,把一個西域國王腦袋砍了之後,威脅國民的話:「漢兵將至,勿動,動,滅國矣。」然後,這個國家就真的沒敢動。

唐王朝相比漢朝,則更進一步,勢力範圍已經深入到了今天中亞地區甚至西亞地區。詩仙李白出生的碎葉城,是大唐直接控制領土的最西邊,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而唐帝國在西亞中亞的藩屬國更是不計其數,《資治通鑒》記載,天寶元年,「天下聲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羈縻之州八百」,也就是,當時唐王朝直接統治的州縣有三百三十一個,而臣服納貢間接控制的州有八百個。

這就是我所說的唐朝的上限,比漢朝要高。

但是唐朝不如漢朝的地方,也很明顯。漢朝也有內亂,但是七國之亂僅僅持續了三個月,平定內亂之後,西漢王朝迎來的是一個大發展大進取的時代。但是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國家人口減少了一多半,從此再沒能恢復它的繁盛。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的一百多年間,曾經三次被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洗劫了首都長安(兩次吐蕃一次回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漢在其四百年間,從武帝時期開始,就一直保持著對周邊地區的碾壓態勢,就是分裂成三國,三國對周邊地區都是吊打。比如,曹操滅烏桓,諸葛亮平南蠻,孫權佔領海南臺灣。

這就是我說的漢朝的下限,比唐朝更高。


唐朝和漢朝,是我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的兩個朝代

不同朝代,政治背景不同,經濟條件不同,猛將文臣不同,其實是很難放到一起進行比較的。

如果非要放在一起,做做關公戰秦瓊的美夢,那麼,就放任自我,做做天馬行空的暢想吧!

漢朝與唐朝有許多相似之處

一、回顧漢朝

  • 漢朝「白登之圍」,開國之初飽受匈奴欺凌

「白登之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後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於的妻子閼氏行賄,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後,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裏,漢朝一度示弱,「和親」、獻物政策成為了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 文景之治,韜光養晦,積累軍事實力,武帝用兵,擊潰匈奴

後來,漢文帝、漢武帝韜光養晦,直到漢武帝時期,派軍大肆討伐驅趕匈奴,滅掉南匈奴,進攻北匈奴,使得匈奴往西搬遷、逃竄,並徹底消滅了匈奴威脅,並向西用兵,中亞諸國皆臣服,並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加強管理。

  • 開闢絲綢之路,加強歐亞聯繫,成為世界強國

漢朝開闢了絲綢之路,加強了歐亞聯繫,使得實際控制領域達西部疆域:包括整個帕米爾高原,北部疆域達貝加爾湖以北300多公里。並與當時的羅馬帝國一起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漢朝的強大,世界有目共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華夏民族才被稱為漢族。

二、回顧唐朝

  • 唐朝「玄武門之變」,東突厥吉利可汗乘虛發兵圍住長安外圍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東突厥的吉利可汗趁唐朝政局不穩,聯合鐵勒首領契苾何力親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入武功縣,直至長安城,當時,京師長安戒嚴,情勢十分危急。

數次激戰之後,李世民因為國內情勢並不穩定,無奈妥協,在渭水便橋上斬白馬為盟,這就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渭水之盟」,暫時穩住了東突厥。

「渭水之盟」後,李世民採用和親、獻物政策,結盟突厥解圍。

  • 穩定政局,復仇反擊、解除北方邊患

「渭水之盟」一直被唐太宗李世民視為國恥,開始安撫百姓、匡扶經濟,臥薪嘗膽三年,訓練出了一支能徵善戰的精銳大軍,等到國內政局穩定後,便開始圍剿東突厥。

李世民派李靖攻打突厥,活捉吉利可汗,滅掉東、西突厥,後來又滅掉了薛延陀,解除了北方邊患。

  • 經濟繁榮,擴張領土,影響深遠

唐朝後來聯合新羅滅掉百濟和高句麗,佔領了朝鮮半島大部地區。

唐朝水軍在滅百濟一戰中,在白江口(中日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海面與前來支援百濟的五萬日本軍隊展開海戰,唐軍以仰仗高大船艦與靈活的陣型,以火攻完爆日軍,日軍死亡三萬餘人。此戰打得日本落花流水,使其對中國稱臣千餘年。

唐朝疆域西部最遠到達鹹海,北達西伯利亞,東邊至庫頁島,南邊達北緯18°線附近,先後設立六大都護府加強管轄軍事佔領地區。

這裡值得說明一點的是:以上最大疆域都不是同一時間段佔領控制的,再者實際控制時間也不算長,最長控制三十多年,最短控制六年左右。

三、二朝都經過先抑後揚的整體態勢

差異:漢代被匈奴壓制了七十餘年,唐代二三十年左右。

漢朝和唐朝疆域之分
  • 漢朝是開拓者,疆域前無古人

漢代的擴張是有方向性的,也是有選擇性的,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匈奴在漢人眼裡是荒涼和毫無利用價值的地方,故而,漢朝沒有直接統治過蒙古高原,原因不是因為漢朝辦不到,而是漢人從未想過要統治那裡。

《漢書》有載:「得其地,不可郡縣也......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輕兵深入,糧食必絕;運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蒙古高原遊牧民族民風彪悍,無法使他們永久臣服,唐雖然僥倖做到了一時,但對其的控制時間不長,故而,事實證明,以一時之力,妄圖控制這一區域,並非長久之策。

漢朝明智許多,向三個方向作了擴張。東到日本海,西到中亞,南到中南半島南部。由於西南曾受阻於複雜的地勢,只到了雲南地區。因為西南道沒有打通,故而,對西羌只採取了驅逐政策,將他們趕往了更加荒涼的青藏高原內部。

漢的匈奴遠比唐的突厥堅韌和難鬥,向北擴張不是漢的國策。故而,對北,漢朝只是奪取了河套,向北作了適度延伸。

  • 唐朝領土在前期形成幅員遼闊之勢

唐朝的領土之所以在前期形成幅員遼闊之勢,一個主要原因是佔了突厥衰敗之光。

唐朝沒有漢朝度漠遠徵的悲壯,李世民基本沒有費多大力氣,僅憑近塞一兩個小戰役,就囊括了大漠南北,這是唐的輝煌,或許也是唐的僥倖。

再加之頡利可汗對軍事一竅不通,再加之突厥天災人禍,平民百姓死亡甚重,內部已分崩離析,已成敗相。

  • 唐朝領土不穩定,很快與漢代西域相差無幾

唐的領土極不穩定,西部的極限疆域僅維持了幾年,就迅速退縮到與漢代西域差不多

唐玄宗之前,北方在突厥復國後也不再擁有。

安史之亂後,西域、包括漢代經營幾百年的河西也被吐蕃佔據,之後,唐朝特一直得過且過。

唐朝和漢朝武器、戰馬之分
  • 裝備上,唐朝更完善

唐朝冶煉技術高於漢代,武器強度更好,戰術變化多端、豐富多樣。

  • 唐朝實際控制區產馬多,可以用來裝備更多的騎兵

古代,騎兵的攻擊力遠遠高於步兵。漢初基本沒有騎兵作戰部隊,都是步兵作戰,步兵對騎兵,結果可想而知了。

唐朝平定天下之時,靠的就是騎兵作戰,與突厥作戰在工具和手段上處於均衡水平。

  • 經濟上,唐朝生產力更先進

唐代開發區域更廣闊,耕作效率、畝產更高,經濟更繁榮,錢財多,自然能夠給軍隊更有力的支持。

而唐朝的輝煌與漢朝的開拓分不開

兩個朝代,在軍事上都很強大。詳細說明呢,就是唐軍對北方反擊時間比漢朝恢復的快,漢朝對北方進攻的效果要比唐朝好。二者誰強孰弱,其實是難分伯仲、難分軒輊的,實在要分個高低,單純比較綜合武力值的話,個人認為,唐朝的軍隊實力稍微強悍那麼一點點,漢朝就委屈一下下了。

但是呢,有一點很重要,唐朝的輝煌與漢朝的開拓是分不開的。

畢竟,人人都知道,「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嘛。說了這麼多,其實呢,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更崇尚漢朝的,那時期,真的是無人敢進犯中國哦。

在看唐朝,前期實力還是不錯滴,可是安史之亂後,就處處讓外族那個欺負啊,打的皇帝老子從出逃長安、慘不忍睹啊。


關於漢朝和唐朝哪個更強大?各位有什麼高見呢?歡迎點評指正哈!


謝邀

漢朝與唐朝,哪個將軍的能力、軍事實力、軍事戰績更強

綜合而言

漢朝應該是韓信吧,畢竟那個大環境,要比平七國之亂和戰匈奴(後期的匈奴)要難得多,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沒有最刁只有更刁,所以按大環境難度來排,當選秦末楚漢戰爭時期,而這個時期首推韓信。

韓信名譽: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國士無雙

韓信戰績: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

唐代應該首推李靖吧,同樣大環境難度係數而言,隋末戰爭要比東徵遼東(薛仁貴主要功績)、安史之亂要難度大,我們來看看李靖都做了什麼,大家自有評定

李靖名譽: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風塵三俠之一(與本文無關緊要)

李靖戰績:隨軍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南平蕭銑,平江南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

領軍打仗能力,戰功戰績,兩人都是很有實力,非要較個高下,我覺得韓信應該略勝一籌,因為韓信一生據記載沒打過敗仗,這可能就是他被稱為兵仙的由來吧,他被封將之後的第一仗就是陳倉之戰,而後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韓信對戰的對手難度應該遠難於李靖的對手,比如與霸王項羽的垓下之戰,韓信讓漢軍士兵夜唱楚歌,於是項羽軍心渙散,一舉全殲項羽10萬楚軍,致使項羽烏江自刎,可謂是建立大漢王朝的頭功

單論 指揮軍隊

漢朝:韓信、彭越、周亞夫、衛青、李陵等

唐朝:李靖、李勣、薛仁貴、郭子儀等

單論 武將單挑

漢朝:樊噲、李廣、霍去病、呂布(如果算東漢)

唐朝:李元霸(演義)、尉遲敬德、程咬金、李存孝

單論 軍事戰績

漢朝: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

唐朝:李靖、李勣、薛仁貴、郭子儀

漢唐主要武將人物榮譽及功績介紹(除韓信、李靖)

漢朝

彭越,名譽: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大名將。功績:誅秦滅楚中立有大功

周亞夫,名譽:西漢名將。功績:駐軍細柳,保衛長安;平定七國之亂

衛青,名譽:西漢名將。功績:襲龍城,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敗單於

霍去病,名譽:冠軍侯,封狼居胥。功績: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河西受降,漠北之戰大破匈奴,封狼居胥

唐朝

李勣,名譽: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功績: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破東突厥,滅高句麗,平定磧北

薛仁貴,名譽:唐朝初年名將。功績:大破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雲州大捷

郭子儀,名譽:唐朝傑出名將。功績: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擊敗吐蕃、党項的入侵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大家好,我是沉澱歷史,很感謝邀請我回答這個歷史問題。唐朝和漢朝哪個將軍的軍事能力更強?這個還真的不好比較,題主剛才也在提問中說了漢朝有衛青等大將軍,而唐朝有李靖等人。我先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

強漢盛唐,這樣說的一點錯都沒有。兩者都是中國古代實力非常強大的漢人王朝,並且兩者的疆域也是非常的大,各方面都是非常的牛,不過,我個人認為還是漢朝的實力要比較強大一些,同樣,漢朝的那些將軍也是挺牛的。因為漢朝時衛青等大將軍征服了整個西域,打的匈奴們遠遁千里而且在終漢一朝都沒有讓外族入侵過,並且在東漢末期的時候,各個地方軍閥都能把異族打的落花流水,無人敢進犯中國。而漢朝更是喊出了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聽起來確實很熱血。所以,我覺得漢朝最厲害的武將就是韓信還有消滅匈奴的衛青等人了,特別是消滅匈奴的那幾個人的戰績真的不錯。

我們再來看一下唐朝,唐朝有名的將軍也不少,像是薛仁貴等人,但是唐朝有很多的將軍都是隋朝遺留下來的,而且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不行了,一直在被外族人欺負,一個吐蕃就搞得他不行了,當然唐朝的文化發展可是非常牛的,不過光有文化沒有實力也不行啊。唐朝最厲害的武將應該就是李靖了,但是李靖打的戰爭的影響力沒有漢朝消滅匈奴那麼大。可能有人說天下無敵的李元霸,但是李元霸歷史上查無此人,這是假的。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感謝邀請!

對於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其實是沒法做出全面且客觀的對比的。

因為歷史很難做出縱向比較,兩個朝代相隔近千年,且傳承同一文化,期間有著許多的武器改革,制度發展,兵法謀略,自然是唐朝要佔據優勢。

比如說在武器裝備方面,唐朝時候馬鐙已經是普及數百年了,而漢朝時期的話,馬鐙頂多算是一個初步使用,甚至於可能還沒有。

要知道,馬鐙對於騎兵來說,絕對是一個可以改變騎兵歷史的東西。馬鐙解放了騎手的雙手和身體,使上下馬變得如履平地,並可在馬上靈活轉動。

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正是因為馬鐙的出現,才真正有了騎兵這一兵種。

還有唐朝的陌刀:「刀重十五斤(約合現在的十公斤)……長七尺(約合現在的2.15米),刃長三尺,柄長四尺,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其同樣是一種鋼鐵冶煉技術的更高水平的體現。所以,一個社會科技發展程度,同樣也影響著軍事實力的強大。

同樣,在軍事將領方面,這就跟讀書一樣,唐朝的將軍們接受了更多的戰術經驗思想,相當於受到了更多的教育。孰強孰弱,一目瞭然,雖然可能會有個別的反例出現,但整體來說,唐朝絕對要強過漢朝。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就去說李靖李績他們要強過衛青霍去病,顯然站不住腳。封狼居胥這樣的功績,唐朝也找不出第二個啊!

所以,這樣比較不客觀,同樣,橫向比較也不客觀!

首先,區域的發展程度不同,就比如說北方草原上,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兩者雖然相隔數百年,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一個較大的發展,萬年不變的遊牧社會。

而且漢朝時期的匈奴是從極盛被漢朝打到幻滅,而突厥不一樣,其已經被隋文帝楊堅搞分裂了,唐朝面對的並不是全勝狀態下的突厥。

還有在西漢之前,西域算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後來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其國際之間的聯繫才密切起來。那時候日本朝鮮還是蠻荒之地,青藏高原上還沒有吐蕃呢。

而唐朝則不一樣,經歷了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絲綢之路數百年,周邊的阿貓阿狗也跳了出來。

所以,兩者面對的國際環境是不一樣。我們就此不能說漢朝不如唐朝啊!

所以,沒法兒比,歷史學界也從來沒有搞過這樣的比較。而是把兩者都稱為是中國歷史的兩個巔峯時代!


愚以為,漢唐比較的話,我更偏向於大漢,根據縱向比較,社會始終在發展,在前進!當你感覺突厥比匈奴更加強大時,那麼大唐也是在發展前進中,每當中原王朝動亂時,北方遊牧民族就會南侵。大漢討伐匈奴,是憑自己原始積累的力量,包括將領都是漢武帝自己培養的,像衛青、霍去病、李廣等,漢武帝封狼居胥是必然的,是何等的威風!大唐則不然,他是有大隋給他留下的家底的,雖然李靖、徐世績等也是名將,但大唐的名將打突厥時基本上都是本來已經成名了的,就是說沒有大唐,這些將領也有那麼大的本事,只不過是適逢其會罷了!唐太宗的天可汗之稱,也不是所有遊牧民族對他開先河之稱謂,本來這個稱呼是稱呼隋煬帝的,之不過是慣性稱呼。到了唐中葉的安史之亂,郭子儀等喫力勉強的平叛之後,大唐其實就已經走向了末路,再也沒有恢復昔日帝國的榮光。大漢卻不是這樣的,霍去病的匈奴不滅,何以家為?是何等的威壯,豪言不遜色於後世各代的精英們!在漢武帝駕崩後若干年,陳湯的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以至於到後漢前期還有:」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些都是以衛青霍去病打匈奴為開端所影響的豪言壯語。大唐最不可和大漢比的是,大漢作為一個華夏民族的稱謂會一直在延續,這是大唐所不能及的!雖然大唐的影響力也很大,儘管外域到現在還有」唐人街」稱呼!


您好題主!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畢竟漢朝和唐朝之間相隔了將近600年的時間。我在這隻闡述我個人的意見。

一,將軍能力

漢朝名將有;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李廣,陳湯,夏侯嬰、季布、欒布、王陵、周勃、酈商,鄧禹、寇恂、馮異、岑彭、賈復、吳漢、蓋延、陳俊、臧宮、耿弇、銚期、王霸、祭遵、任光、……等等等等等,太多了。

唐朝有:李靖、侯君集、徐世績、薛仁貴、王忠嗣、郭子儀、李光弼、李晟、韋皋、李愬。等等等等等。

如果說武將能力的話,我也覺得沒法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話,可能唐朝的武將要強於漢朝,因為中間相差了近600年再怎麼得兵書也要多幾本吧!意思就是可能唐朝武將的知識量要大於漢朝。

我個人認為如果按對華夏民族的貢獻的話,漢朝初期的武將貢獻要大於唐朝武將。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民族前所未有的信心。

二,軍事能力

單論軍事實力來講唐朝應該是強於漢朝,因為華夏民族又發展了近600餘年,不管是軍隊素質,裝備,還是其他方面肯定強於漢朝。軍事能力的強弱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人口數量,唐朝人口最高達到了8000多萬人,漢朝最高只有6000多萬。

但是論對外軍事能力我認為漢朝強於唐朝,因為漢朝對西域的掌控要強於唐朝,而且漢朝面對的是極盛時期的匈奴,儘管如此漢朝還是把匈奴打得近乎於滅族。唐朝最大的威脅應該是突厥,但唐朝面對的突厥並不是極盛時期的突厥,而是被隋文帝分裂後的突厥。

以上便是個人愚見如果你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如果你認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是唐軍實力更強,大將更多能力更強。

雖然西漢是個尚武的朝代,能徵善戰的將軍也不少,但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手段,都比不上大唐,西漢初到東漢末,雖然兩漢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這樣的大好局面,但經濟基礎決定了綜合國力。

且兩漢初期,和後期都經經戰亂,經濟哀退,人口大減,實力遠遠弱於大唐。

再說武將,兩漢有大將朝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馬援,等想得起名字的將軍,但這些都是打匈奴的將領居多,

論軍事謀略,和大唐的將領比,還是有差距的,如李靖,李積,侯君集,薛丁山,郭子儀,蘇定方,尉遲敬德等,這些大將有勇有謀,隨李家徵戰南北,無論是國內統一戰爭,抑或是打擊邊關的土蕨,土蕃等外敵,都是萬人不敵之勇!

所以大漢與大唐相比,實力還是弱了一些!


我覺得是唐朝武功更盛。

1.華夏民族是一個早熟的文明,當華夏經春秋戰國而至秦漢時,周圍還是一片混沌,只有北方的匈奴是唯一知道的對手,而匈奴還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制,須知華夏民族部落聯盟時代還是堯舜禹時期,匈奴沒有文字,不會冶鐵,箭頭還有骨制,終漢一朝,就是這麼一個像樣對手,後漢又多了個西羌,然而戰績並不很好。中原進入封建社會以後,文明進展緩慢,而周邊卻逐步開化,各民族此起彼伏逐步登場,突厥已經是鍛鐵高手,吐蕃已經有了自己文字記載並部分開始農耕,契丹則已經有大量漢人助陣,文明程度不輸北宋,看看應縣木塔,獨樂寺觀音閣,義縣報國寺大殿等建築便可知,而蒙古滿洲人則已熟讀中國百家文章兵法,遼金蒙滿已經是中央集權的組織形式。中原文明進展緩慢,生產力進步不明顯,文化與政權組織也進步不大,而周邊已逐步開化一日千里的進步,漢朝只有匈奴這樣北方一個敵人,到唐朝時,北方的突厥,薛延陀,回鶻,東北的高句麗,奚,契丹,渤海,西南的吐蕃,南詔,此起彼伏,說明這些地區的文明進程與生產力進步已經足以產生強大異族政權,而漢朝時周邊沒有什麼像樣的存在,除了匈奴。而歷史進程到明末時山海關外的滿洲人無論是生產力還是文化及政權組織形式與關內的明庭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試想一個明朝人回到漢朝生活,也沒有太多不適應,生活形態變化不大,可要是一個滿洲人回到匈奴,那簡直沒法過了。漢代給人感覺持續壓制周邊的原因就是周邊除了匈奴沒有像樣的存在,漢朝可以一心一意對付匈奴即可,不用擔心在其他方向分心,而唐朝時則需要同時在正北,東北,西北,西南幾個方向用兵,再很強大的國家也很害怕這種局面,美國如果在亞洲對中國用兵,同時在歐洲方向對蘇聯用兵,美國人也喫不消。蘇聯就亡在同時在歐洲與歐美在亞洲與中國對峙。德國二戰在東邊對蘇聯西邊對美英,所以玩完,日本東打美國西打中國,結果只能灰飛煙滅。很幸運漢朝時由於周邊尚未開化,所以戰略環境簡單 ,這樣就給了中國人最強大的象徵的一段時期。

2.衡量外戰武功,但看名將數量即可知,能成名將必然有戰績支持。西漢外戰可稱者,就衛青,霍去病,陳湯,甘延壽幾人而已,其他人可能名聲較響但戰績不夠,東漢就竇憲,班超,馬援幾人而已。唐朝外戰名將有,李靖,李績,蘇定方,裴行儉,李道宗,薛萬徹,薛仁貴,劉仁軌,王方翼,張孝嵩,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李晟,琿鹹,馬遂,韋皋,高駢,不是一個數量級,說明唐代戰爭數量,戰爭強度烈度,都非漢朝時期能比。

3、外戰武功最大就是滅其國擒其王,這方面唐代滅國無數。舉列如下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後來他在李世民和李淵面前被命令跳舞的故事大家也是很熟悉了。

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慕容伏允自縊,其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滅高昌,國王文泰兄見到唐軍到來直接一病不起死了。

公元646年,唐滅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虜。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先任龜茲王被斬首,繼任被帶回長安。

公元650年,車鼻可汗被唐軍俘虜,自然是去了長安。

公元657年,唐朝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俘虜,洛陽旅遊團。

公元660年,唐朝滅百濟,百濟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陽。

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然後某人不可避免的去了長安。

玄宗年間還有記載高仙芝入朝獻俘虜的突騎施可汗,如果此事不假,那麼這位可汗真是太可憐了。另外還有王玄策滅中天竺,君主也被帶回長安。

最後用《舊唐書 北狄列傳》結尾,贊: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

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

———————————————————————

值時高宗都洛,

百濟王扶余義慈獻俘於東都,

西突厥思結闕俟斤都曼獻俘於東都。

另有冊府元龜等載:

阿史那伏念獻俘東都,

阿史那賀魯獻俘東都。

因與舊唐書新唐書等相差太大 不納。

還有什麼裴行儉平叛啦,烏介可汗被擊傷啦,王忠嗣突襲吐蕃贊普倉皇逃脫啦,這些我都沒算。上面的那份名單估計也不是很完整。

———————————————————————

唐代武功赫赫,周邊民族少有不被虐的,大軍所至,犁庭掃穴,狄酋番長動輒俯首系頸,獻俘太廟,中國歷代王朝罕見此等景象。漢朝晉朝隋朝宋朝明朝清朝,除蒙古外,你遍翻史書,可有見過?包括漢朝,你看漢朝有幾次抓到過敵人首領,獻俘朝堂的?其他朝代難得抓一次敵國首領,而在唐朝,長安洛陽的百姓這來來往往的都看膩了。


吾以為二者都在伯仲之間,功績都差不多。

影響力都在各王朝之最。

倆者都有西域都護府,漢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氣。但唐朝李世民卻被各族稱為天可汗!意思大家共同的可汗……這點來講唐朝還要強點。

漢有霍去病,衛青,唐有李靖,侯君集,徐世績,薛仁貴等眾多一流名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