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裏有一回說到,關羽魂魄附身在呂蒙的身上然後將呂殺死,這主要是羅貫中為了增加關羽的神祕感也是為了捧一下關羽的神勇,要不然後世也不會有武聖關羽的說法了,更不會有關公廟了。

在真正的歷史上呂蒙的死是孫權導致的,當時呂蒙為東吳繼周瑜之後的另一個大都督,手握東吳最大的軍權,在古代每一個統治者都是怕自己手下有軍權的人反叛自己。

當時呂蒙已經擒拿了關羽,正準備要殺關羽的時候,孫權給了呂蒙一道旨意,關羽殺不得,現在荊州已經奪回將關羽擒拿回東吳和劉備交換其餘城池,但是呂蒙明明接到了孫權的旨意還沒有放在眼裡,所以孫權在那個時候就對呂蒙不放心了,再加上後來呂蒙回歸了東吳的時候仗著自己有功於東吳多少有點不尊重孫權了

孫權又是一個極其聰明之輩,不說別的就拿曹操對孫權的誇讚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一說法就知道孫權也是不簡單之輩,孫權深知當今天下被手下手握重權的下屬反客為主的事情是常有的,就像曹操董卓之輩攜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是常有的。孫權知道現在的呂蒙已經有點不受自己控制了,所以要將呂蒙扼殺在搖籃裏,所以有了一出,孫權擺慶功晚宴為呂蒙慶功,在呂蒙的酒裏下毒,當呂蒙得知自己已經中毒了就開口罵孫權,當時孫權就說這是關羽找呂蒙復仇了。

當然就算孫權沒有查覺呂蒙有不尊之意,呂蒙在當時也是必死的,因為東吳為了熄滅蜀漢的怒火也只有將呂蒙讓出去了。所以呂蒙是死在了孫權的手裡,和關羽的魂魄沒有任何關係的

不知道在下分析的有沒有道理歡迎一起交流。


關羽之死和呂蒙有很大關係,而且兩人結怨已久。

215年,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未果,派呂蒙率軍2萬人襲取了關羽控制的長沙、桂陽二郡,同時圍攻零陵郡。劉備聞訊大驚,火速率軍5萬人從益州趕往公安馳援荊州。而憤怒的關羽則率軍3萬在益陽布陣,要和呂蒙決戰。

此時曹操趁機進攻漢中張魯,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便同孫權和談。最終劉備讓出了桂陽、長沙二郡和江夏郡的夏口,雙方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分了荊州,脆弱的孫劉聯盟得以繼續維持。

失去長沙和桂陽二郡讓性格高傲的關羽耿耿於懷,而呂蒙則一直想把關羽趕出荊州,兩人算是結下了樑子。

217年魯肅病逝,呂蒙繼任大都督駐軍陸口。魯肅是孫劉聯盟的維護者,但呂蒙卻不是,他認為東吳要想統一天下必須獨佔荊州,而剛愎自用的關羽則是最大的障礙。孫權認同了他的看法,於是呂蒙在荊州積極擴軍備戰。

關羽也沒有閑著,雖然他看不慣呂蒙,卻還是把曹操作為主要敵人,並積極謀劃攻取襄樊。同時也在提防東吳,為防止呂蒙重演長沙、桂陽之事,關羽加固了荊州城防,同時在邊境修築了大量烽火臺。

219年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但他為了防備呂蒙,在荊州留了很多守軍。呂蒙為了矇騙關羽,則以病重為由調回建鄴,並向孫權舉薦陸遜接替他的位置。孫權聽從了呂蒙之計,公開下達調呂蒙回建鄴治病修養和陸遜接任呂蒙的文書。

新上任的陸遜則用非常謙卑的口吻給關羽寫了書信,大肆吹捧關羽的武勇,並說自己絕對不敢覬覦荊州。

關羽在孫權、呂蒙和陸遜的連環欺騙下中計了,他把留守後方的大部分兵力抽調至前線。不久關羽迫降了于禁三萬多人,致使糧草供應不足,情急之下關羽襲取了東吳屯放於湘關的糧草以解燃眉之急。

呂蒙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他白衣渡江,讓軍士偽裝成商人、百姓,悄無聲息的接近了荊州地界。荊州沿江守軍對此毫無察覺,再加上人馬不足,被呂蒙全部俘虜。消息傳來,荊州陷入一片混亂。糜芳和士仁不戰而降,呂蒙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荊州。

而關羽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再加上士兵家眷全在荊州,他們無心戀戰,一鬨而散。關羽最終被東吳擒殺。

奪取荊州、擒殺關羽,呂蒙終於完成了心願。但這時呂蒙已經身染重病,危在旦夕。孫權雖然遍尋名醫為呂蒙治病,但還是無力迴天。220年初,呂蒙病逝於孫權的內殿,終年42歲。而隨呂蒙奪取荊州的孫皎、蔣欽等人也在同年相繼病逝。

由於歷史中的呂蒙在關羽死後不久就病逝了,所以羅貫中便以此進行了藝術創作。

在《三國演義》第77回寫到,奪取荊州並斬殺關羽後孫權大擺慶功宴,並為呂蒙親自斟酒。沒想到呂蒙把酒杯打翻在地,並揪住孫權大聲斥責,說自己是漢壽亭侯關羽,恨不能生啖呂蒙血肉。孫權趕忙率眾人跪拜,只見呂蒙突然倒下,七竅流血而亡,死相非常恐怖。


把呂蒙的死歸於關羽顯聖,這純屬無稽之談,如果可以把死歸於神明顯靈的話,那麼要科學有何用?豈不是搬起石子,砸自己的腳跟了。所以說呂蒙的死,並非關羽顯聖,而是另有他因。

呂蒙的死,並非沒有預兆,而是在事先徵討關羽的行程中,就有所預警了,無非那時候的呂蒙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積勞成疾,重裝上陣,投身於軍旅之中,從而一刻爆發,嗚呼哀哉。不過那時候的醫療水平,確實沒有這般發達,所以對於難以解釋的現象,就灌於神明顯靈的說法,剛好這時間上,又恰好在關羽死後不久,所以纔有了關羽顯聖的說法。

當然這也不排除羅貫中的有意無意情感刻畫,和玄乎又玄的情節描寫,以及後世之人傳呼奇神的推波助瀾,才能演變成今天這般荒誕之言的談論。

要知道那時候的劉關張,在文人墨客的眼裡,其塑造的形象都是正義凜然的,哪怕民間的戲劇小說裏,其演繹的角色也是十分的正派。就連最後關羽的形象,也逐漸被升華到了神明的高度。可以說,有今天這樣的言論,確實離不開後世之人有意的談論,才變得如今這般。


殺死關羽的呂蒙,在宴會上七竅流血而死?是關羽顯聖?當然不是!

呂蒙白衣渡江,攻陷荊州,擒殺關羽,可謂神機妙算、謀略出色。可是在小說《三國演義》「擁劉」思想的影響下,不少讀者對這位「謀殺關羽的元兇」甚為憎惡,把呂蒙當成了反派,以致信「關羽顯聖」之說為真。

《三國演義》中寫呂蒙的死因為「關羽冤魂索命,七竅流血而死」,意思很明顯,就是關羽顯聖整死了呂蒙。然而,這是小說的說法,不足為憑;況且以鬼神之說來斷定一個人的死因,過於漫畫化,不可信。

關於呂蒙的死因,《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有記載

呂蒙發病的時候,孫權把他接來安置在內殿,用了無數種藥方來給他治病,並向全國招募能人,要是有人能治癒呂蒙,就賞賜千金。有時大夫給呂蒙扎針,孫權不禁為他慘戚,想常去看望,又怕影響他休息。因而只能常在牆壁上鑿洞看望呂蒙,見到他能稍微進食就非常高興、有說有笑,否則就嘆息不已、夜不能寐。

呂蒙的病情終於有所好轉,孫權就下令大赦,羣臣也紛紛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就親自到病榻前探望,並命令道士在星辰之下為呂蒙向上天請求續命。可是,呂蒙最終還是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二歲。

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所以有人猜測是因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呂蒙感染瘟疫病死;也有人猜測是因呂蒙在戰場上積勞成疾,隱患發作不治而死。

《三國志》中沒有呂蒙「七竅流血」而死的記載,而且呂蒙發病後有一段治療時間,並非暴斃,所以「關羽顯聖」之說純屬虛構。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在《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對關羽之死只有一句話做了交代。作者為了不加入過多的主觀判斷,對於關羽被斬的前因後果和複雜心理都沒有描寫。

而《三國演義》中卻詳細地描述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的過程。特別是在他兵困糧絕,危在旦夕,面對東吳諸葛瑾的勸降的關鍵時候,作者用一段鏗鏘的言辭表現了關羽的個性特徵:關羽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

這樣一番話讓關羽失掉了最後一次生存的機會。他留下王甫、周倉守城,自己帶領殘兵向西川撤退,也就是從麥城出發,經玉陽山,章鄉、百寶寨、回馬坡。孫權聞訊,派兵阻斷了關羽必經之路,埋伏在草叢中,用絆馬索絆倒關羽等人,活捉了關羽。孫權再次勸關羽投降,然而關羽怒目圓睜,破口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孫權怕留下後患,殺了關羽,又怕惹禍上身,便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王侯之禮將之葬於洛陽,而他的身軀就埋於當陽,這就是民間所傳的「頭枕洛陽,身臥當陽」的由來。關羽從麥城戰敗後,途中所走的路線基本都在當陽,從荊州到當陽,從「望兵石」到江陵"擲甲山",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時期的許多遺跡,如麥城、周倉墓、斷頭山、關興坡、拖刀石以及回馬坡。

民間三國故事中關羽敗走麥城,仍然充滿英勇悲壯之氣。從麥城突圍時,將士們喝了紅水井的水,立即精神振奮,赤兔馬喝了紅井水,身閃紅光,四蹄生風,它飛身一躍,在麥城堤上跑了三圈。吳兵見了,嚇得肝膽欲裂。關羽帶十餘騎突圍到金牛嶺時餓的走不動了,卻無鍋造飯,突然從空中飛來一口鍋。原來此鍋是荊州承天寺內的「張飛鍋」,聽聞關羽有難特意飛來助他的。

關羽被害後,馬忠提著關羽首級,卻被關羽咬了一口,嚇得他即刻令人做一竹籠,將關羽首級獻給呂蒙,結果關羽首級破籠而出,將呂蒙嚇死。孫權遂將木籠改為鐵籠,獻於曹操,結果又把曹操嚇成頭疼病,最後以王侯之禮厚葬了關羽。在這些敘述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敗軍之將的悽涼,而是英雄之旅的豪壯。

歷史上的關羽地位是很高的,與漢帝劉備情同手足,為蜀漢集團也立過諸多不世之功,可謂是蜀漢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而且為人忠義,誠信守諾,有勇有謀,勇冠三軍。當然,他也有目空一切,驕傲輕敵的性格缺點,這並且讓他犯下兩個致命錯誤:輕視孫吳,加速吳蜀交惡;丟失荊州,堵死蜀漢爭霸中原之路,並最終導致了自己敗亡的悲劇。

關羽的戰敗雖然充滿悲劇色彩,但是,他仍被譽為忠義志士的典型代表,他視死如歸的尚武精神和正氣凜然的英雄形象沒有因最後的戰敗而減少分毫。而小說《三國演義》在關羽形象的塑造上,既取材歷史又吸收了民間俗文學,作者用大量的情節來豐富人物,這些經典情節使人物生動而富有層次感,也成就了人們心中不朽的歷史神話。


這個橋段,是羅貫中為了善惡有報的傳統價值觀需要而杜撰的,他把關羽塑造的那麼完美,簡直就是智、信、義、勇、嚴的完美化身。那麼完美的人俗世間是沒有的,只有神話世界裡面纔有。

既然是神仙一枚,就這樣憋屈的被呂蒙這樣一個小人輕易的滅了,不要說觀眾接受不了,他自己都覺得這個故事扯不下去了。於是,讓關羽回歸神的本質,先是附體呂蒙,取走呂蒙的性命,然後提著刀,到處喊冤索命,被和尚幾句話化解怨氣才老老實實的去了西天。

關羽既然那麼厲害,為什麼單單滅一個呂蒙?何不把孫權、曹操、司馬懿甚至後來火燒連營的陸遜一起帶走,給大哥三弟把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成全蜀國一統天下算了?那是因為,如果那樣去編的話,《三國演義》就只好寫成封神榜了。畢竟還有《三國志》等史書記載了歷史,不是羅貫中能夠抹掉的。而且羅貫中那個時代的作者還是比較老實和尊重歷史的,不像現在的穿越寫手,只要能夠騙到讀者的錢,歷史算個逑?

據《三國演義》上描述:孫權大擺宴席犒賞三軍,為表示感謝孫權親自倒酒給呂蒙,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說:「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識我不?」眾將大驚,想要上前救援時,呂蒙又推到孫權,大步前進,坐到孫權位置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只見呂蒙已經倒地不起,七竅流血而死。

大家讀一讀這裡的味道,是否感覺似曾相識?對了,洪秀全天神附體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所不同的是,洪秀全吐的是白沫,而呂蒙吐的是鮮血。

之所以洪秀全要吐白沫,既是劇情需要,更是吐白沫比吐鮮血容易一些。關鍵是吐完白沫還要回過神繼續當天王,但是呂蒙已經被羅貫中安排謝幕了,只好七竅流完鮮血去死。

實際上,呂蒙原本就有病在身,為了家國大事,才帶病出徵的,為了不讓孫權為難,蜀、吳將來好相見,他沒有等到孫權下最後命令就擅自處死了關羽。然後把腦袋送給曹操,嫁禍魏國,這一招實際上是逼蜀國同時與兩國交惡,而無法專心為關羽報仇,對付吳國。

當然,狡猾的曹操沒有上當,而是厚葬了關羽。

呂蒙重病纏身,無論孫權如何努力,也沒有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所以收復荊州不久,呂蒙病重而逝確有其事,羅貫中才敢這樣聯想寫出這樣的厲鬼復仇的老套路。像這種厲鬼附身復仇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民間的老套路和老橋段。

要麼口吐白沫、要麼七竅流血,聊齋志異裡面多了去。其實都是那些江湖騙子,神棍巫婆騙取錢財的老伎倆。不過故事這樣講,正好貼合了民間的一貫思維和情緒,使故事看起來合理逼真,有為大家出了一口惡氣。


三國演義這本書塑造了很多很精彩的人物,很多人都有著自己很喜歡的人物,而其中的關羽可以說是很少有的很多的人都很喜歡的人物,無論是後世把他尊為武聖還是京劇裡面的寓意忠義的紅臉臉譜,可以說他真的能算得上是「全民偶像」,就連羅貫中本人都十分的喜歡關羽,在書中給他增添了不少的戲份,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的完美,更符合大眾心中的英雄形象。

除了生前有戲份,在關羽去世之後,羅貫中還是不忘關羽,給他加了戲份,那就是呂蒙之死這一段,在這一段之中,羅貫中直接寫呂蒙在慶功宴之上被關羽的魂魄給附身了,然後直接七竅流血而死。在很多的民間故事之中都有附身這一個說法,但是大多時候都挺讓人害怕的,不過關羽的這一個附身卻讓很多的讀者都很開心,覺得是善惡到頭總是會有報的,很多讀者都覺得這個結局不要太完美,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呂蒙的死真的是因為關羽顯聖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那就是三國演義本身就只是一個話本小說,是不具備正史性質的,為了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各種誇張手法都會用上,所以這一段並不能夠全信,而且所謂的神鬼之說也不過只是無稽之談,就算是現在的道家也是承認磁場觀的,他們也相信科學,覺得一切不能夠解釋的事情都是因為科學沒有達到解釋的地步而已,而不真的是所謂的崇尚封建迷信,所以說關羽顯聖不過是為了討好讀者所用的一個修辭寫作手法罷了,本質上是不存在的,那麼正史之上的呂蒙又是怎麼死的呢?

在正史《三國志》之上,其實已經很完整的寫出了呂蒙的死因,其實呂蒙最開始的時候身體就很差,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用真實的病重騙關羽放鬆了警惕,一舉將關羽拿下,雖然說成功拿下了關羽,但是他身體本身就很差,又費心費力,體力不支徹底倒下了,孫權知道呂蒙的忠心,也很欣賞這個手下大將,積極的給他找名醫,甚至還找道士為他續命,不過呂蒙最終還是在長久的病痛折磨之中死去了,這和關羽確實有點關係,畢竟如果不是因為想要收荊州,他可能還能多活幾年,但是絕對沒有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麼的邪乎。

只不過,在後世人的心中,關羽早就不是一個人了,而是一個神化般的存在,尤其是在羅貫中生活的明朝,這時候的關羽就已經成聖了,很多的人都很崇拜關羽,既然已經成為了聖人,那麼他就不能簡簡單單的死去,就算是死了,也要讓那些害他的人遭到報應,不能夠善終,找尋一點點心理上的平衡感,於是呂蒙也就有了這樣的一個結局。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在三國裏,孫權的計謀比曹操和劉備更陰沉。藏得深,不流露,這點他佔了頭份。

孫權早年的自私,晚年的荒暴。比曹劉更有個性。他是個自私自利,為達到目的,什麼都不在乎的帝王。

孫策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交給弟弟孫權。孫策自己是有兒子的。鬼曉得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其實孫策不想,但兒小沒辦法。孫權遲早會奪位奪權。與其如此不如早點託給他。孫權後來一發達當了皇帝,他是連個恩也報得勉強。大家都明白這點。他不及司馬炎對乃叔司馬師。

為討回荊州,孫權逼死周瑜。周瑜再氣量小,也是與劉備孔明聯手打跑曹操,方保東吳安全。劉備在當時確實借了這荊州落腳,也並沒說不還。結果,孫權要周瑜去討回來。周瑜的"主子"是孫策,這能不讓孫權擔心麼?孫策的兒子還在,他就更擔心了。周瑜知道其中的瓜葛,才千方百計地使勁要討回荊州。即使用郡主孫尚香作餌,孫策也點頭支持。但周瑜碰上賴皮。最終內受孫權壓力,外受盟友欺騙不得已憂憤而死。周瑜一死,孫策一房再難崛起。

魯肅是個都督,但更象個討帳使者。也是死在荊州這件事上。

呂蒙的死,有點特殊。他不該把關羽抓住。該讓關羽成功逃回成都。以關羽的個性,他是個非常自傲的人,這種牲格,一遭挫折,就變得非常自卑,他逃回成都後,上無顏面對漢中王,下不能面對羣僚,又何況這正是漢中王的鼎盛時期,自己把東南方進取中原的跳板給丟了。這臉就丟大了。落個"怏怏而死"就有可能了。就是劉備想奪回荊州,也沒有關羽什麼事了。(魏延作漢中太守,咋不要張飛去?原因就讓人聯想了)。

呂蒙,也算是讀過書的人。但他沒有深刻體會孫權的方略。孫權的頭兩任都督周瑜和魯肅。是一方面在討要荊州,另一方面孫劉聯盟並沒破裂。這兩點非常重要。呂蒙趁火打劫,荊州是討回來了,但關羽被俘後,孫權的難題來了。殺了關羽,孫劉聯盟破裂,這樣曹操會微笑,不殺關羽,荊州恐怕會再次被奪,關羽肯定會復仇以換取丟失荊州後的顏面。關羽又不投降孫權。孫權為了荊州,殺了關羽,同劉備翻臉了。就是有聯盟破裂的危險,他還有一顆棋子,有個卒去擋箭,這就是呂蒙。

劉備當了皇帝,聽說孫權用呂蒙殺了關羽,奪了荊州。大怒,要教訓舅子太過份。孫權一聽,沒轍了。趕巧兒地是實施奪取荊州的呂蒙突然死了。孫權就讓呂蒙背鍋了,說呂蒙乾的,與小舅子無關。劉備認定與舅子有關係。就派大軍出了國門。孫權看到孫劉聯盟破裂了。就向曹丕稱臣。這態度轉得快,化敵為友了,劉備更窩火,不打殘孫權他不會收兵。

陸遜就應時而出。待夷陵大戰後。孫權又同孔明講和,與曹丕反目。陸遜後來就呆在西陵,防禦西蜀,但還是讓孫權給逼得過早死了。 因為孫權壓根兒就不想給兒子留下個權臣以危及到他一房人的長久地位。

呂蒙在宴會上被關羽附體這事,是孫權讓人演給劉備看的,是更好地把這殺關羽,聯盟破裂的鍋頭,讓呂蒙背得結實點。


不是,呂蒙是自然死亡。

所謂宴會上七竅流血而死,是演義中追加的橋段,說得是二爺死後,怨念難消,死了也要顯靈將殺害自己的仇人呂蒙一起帶走,於是就有了演義中呂蒙因為害死了關羽而被關羽的鬼魂索命,磕頭跪地求饒致死的情節。其實也是羅貫中為二爺出了一口氣,這類事他沒少幹,在書裏追加了很多給蜀漢長臉的細節。

其實並非離奇暴斃,而是呂蒙在此之前身體狀況就出了問題,不是關羽冤魂索命也不是孫權暗中毒殺,是自然死亡病死的。

具體情況是,白衣渡江,擊破關羽的江陵之戰以後,呂蒙疾病發作。

呂蒙疾病發作的原因,一說是積勞成疾,畢竟白衣渡江全局籌謀負責人是他,勞心勞力積勞成疾是完全有可能的;二說是呂子明的身體本來就不是很好,行軍打仗這麼多年,沒有受傷落下疾病是不可能的;三說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這在三國時代是很棘手的問題,多次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大將甘寧和蔣欽都是死於此年,和220年一道,成為了眾多三國名將隕落的災年,呂蒙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

以上三種說法,孰是孰非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呂蒙的死與關羽索命無關,更不存在功高震主被孫權毒殺一說。

史載,呂蒙患病之後,孫權是相當關心的,不惜千金也要把他治好,隨時為其病情而擔憂。這裡面可能有作秀的成分,但確實,孫權在其前期,與這些武將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

呂蒙一死,孫權悲痛萬分,不喫不睡表示哀悼,算得上是生榮死哀了。

應該說,呂蒙一生,是對孫吳集團做出突出貢獻的。受三國演義影響,讀者可能會認為呂蒙是破壞孫劉聯盟的罪魁禍首,然而當時情況是,劉備取得了益州和荊州多部,位於長江上游,在戰略上等於掐住了孫吳的咽喉,令孫吳芒刺在背。加上關羽個人低劣的戰略水平,使得孫劉關係雪上加霜,加上發動襄樊之戰,使得後方空虛,才使得孫吳一擊得逞。

經此一役,孫吳國土面積大增,客觀上為其後的三國對峙時期打下了基礎,終曹魏一代,孫吳一直面對著曹魏主力的打擊,被視為主要對手。而蜀漢則被徹底封鎖在了益州境內,很難伸展。


劉葛無成痛古今,白衣搖櫓阱何深。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伐,所向披靡,斬龐德降於禁,文明華夏。曹操急忙聯合東吳,並承認荊州歸東吳所有,永不進犯江南。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傅士仁糜芳投降東吳。在關羽不知情的情況下,荊州失陷。呂蒙又率軍北上,與曹魏聯合夾擊關羽,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又被呂蒙團團圍困。

關羽率眾突圍後,因不敢走大路,沿著臨沮小道逃往益州。呂蒙部下潘璋設伏,潘璋部下馬中在臨沮擒獲關羽父子。因拒絕投降,關羽父子均被斬殺。呂蒙因功受賞,孫權也稱讚呂蒙,一舉拿下荊州,勝過魯肅和周瑜。然而在在慶功宴上,呂蒙卻七竅流血而亡,演義中被寫成關羽陰魂附體,真的是這樣嗎?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演義中把呂蒙寫成是關羽陰魂附體,七竅流血而死。演義中這樣描述,關羽被殺,呂蒙因功受賞。在慶功宴上,孫權親自為呂蒙斟酒,呂蒙接酒後,突然將杯子扔在地上。一隻手揪住孫權,並厲聲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都?滿座文武無不大驚失色。呂蒙推倒孫權,大步向前,坐到孫權的座位之上。以關羽的口吻大罵道:我縱橫天下三十多年,你等卻用奸計謀害我,即便我生不能喫你們的肉,死也要追呂蒙的魂,我便是漢壽亭侯關羽!孫權也是驚慌失措,急忙率文武百官參拜。而此時呂蒙卻倒在地上,七竅流血而死。這是演義演義中關羽呂蒙之死的描述。

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羅公給呂蒙的死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說成是關羽陰魂附體。個人認為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演義畢竟不是正史,神鬼只說不可全信。演義本就在正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加上了很多民間傳說。無論是三國開始羅公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封建迷信思想深刻,因此纔可能相信陰魂附體。

演義不僅說呂蒙陰魂附體,更是說曹操晚年疑神疑鬼,聲稱洛陽行宮中有妖怪。在加上後來,羅公也曾讓關羽幾次顯聖,一次玉泉山,一次協助關興殺了仇人潘璋。因此在演義中,關於神鬼不止呂蒙一處。個人認為,羅公也是為了突出關羽英雄氣概,這才用陰魂附體做襯託,只是一種寫作手法,不可相信。

其次《三國志》中記載呂蒙是病逝的。呂蒙攻克荊州後,孫權大悅,封賞呂蒙為孱陵侯,任命其為南郡太守。賞賜呂蒙一億錢,又贈送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不接受金錢,孫權不準許。然而在在爵位還沒有下發的時候,呂蒙就生病了。當時孫權還在公安,於是就把呂蒙安排在宮殿裡面住。孫權為呂蒙尋找最好的醫生,能醫治好呂蒙病的人,願意願賞賜千斤。呂蒙當時需要針灸,孫權也相當難過,又怕打擾到呂蒙,因此孫權經常透過窗戶紙觀看。如果呂蒙能喫東西了,孫權就會對旁邊的人有說有笑,十分開心,否則孫權就會唉聲嘆氣。由此可見孫權也是十分關心呂蒙的。只可惜後來呂蒙病情再次加重,孫權親自前去探望,並讓道士為呂蒙祈禱,之後呂蒙便病死在殿中,享年四十二歲。《三國志》曾這樣記載:

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隨卒於內殿。

《三國志》把呂蒙之死說成是病逝,個人人為比較靠譜,呂蒙徵戰奔波勞累,積勞成疾也屬於正常。而且荊州之戰後,很多人都有染病的情況。個人也認為呂蒙是病逝的,而並非陰魂附體。羅公像樣寫也無可厚非,這是為了突出關羽的英明,畢竟關羽不僅戰功卓著,也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呂蒙也不例外。

你是如何看待呂蒙之死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