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週刊

  文 | 非 蟲

  《芝麻胡同》播完了,那個醬菜鋪子沁芳居給人留下的印象,比超級攪合、無巧不成書的劇情,更值得人去回味。

  什麼甜醬甘露、甜醬瓜,黃醬苤藍、黃醬茄寶,即便是劉蓓嘴裏說的翠卿祖上的甜辣白菜,都還加了梨丁、蘋果丁等七七八八的輔料。那感覺,就像是在聽傳統相聲《誇講究》,或者是進了“老北京誇誇羣”。

  《芝麻胡同》劇照

  提到老北京醬菜,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六必居。至於沁芳居,原本還真沒聽說過。果不其然,網上搜一搜,確實查到了一些蛛絲馬跡。比如《芝麻胡同》劇組在拍攝醬菜醃製過程時,請了六必居的師傅去講制醬與醃菜的門道。

  多年前,一部《大宅門》叫響了“百草廳”的名號——原型是同仁堂,已算不得祕密了。不過,《芝麻胡同》的主創人員,可不敢稱沁芳居的原型是六必居。畢竟,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是郭寶昌。那誰,劉家成導演,不知是不是贊成我這個理兒?

  相傳有近500年曆史的六必居

  在北京,六必居的年頭可長了。相傳,“六必居”三個字,是明代嘉靖朝的內閣首輔嚴嵩的手筆。

  嚴嵩奸名遠揚,不過,這店招牌寫得,倒也是端方得體且有些韻味的。

  烏鎮敘昌醬園

  所謂“六必”,柴火油鹽醬醋,歷朝歷代都是我們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必備品。北京城有北京城的講究,而在我們江南一帶,其實是沒有最講究,只有更講究。

  只要到各水鄉古鎮去溜一溜,就會發現,朱家角、同裏、周莊、烏鎮……每一個古鎮上,都有一個醬園。比如烏鎮的敘昌醬園,如今已經成爲了一個旅遊景點。遊客走進敘昌醬園,能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醬缸,用類似烏篷船船篷的蓋子給蓋着,形式感很強。

  上海朱家角涵大隆醬園

  朱家角的涵大隆醬園,則在市區一些商場、超市開起了連鎖店。市區居民也不用特爲跑到朱家角古鎮,買了進鎮門票,纔可以買到醬菜。

  回顧從前,在上海市中心,每一個街區都也有這樣的醬坊、醬園。即便開埠後的租界,南京路上都有醬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儘管這些醬坊、醬園逐漸改了名,變成了國營的醬油店,但大多數還有痕跡可循。比如在七浦路上,前幾年我還看到一家醬坊轉成國營醬油店的小門面。最近再去看,已經拆了。

  清末南京路上的醬園

  隨着各種超市的興起,瓶裝的袋裝的各種醬油、麪醬、辣醬擺在了架子上——因食品工業的發展,一個零拷醬油的時代過去了。只留下一句“這家孩子已經可以打醬油了”,以表示孩子長大到六七歲了。可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被家長“瓶裝化”,誰家也不會讓六七歲的小孩一個人出小區、過馬路,去商店買瓶醬油。

  最近,因爲一篇美食文章被錄入古吳軒出版社推出的《江南運河宴》一書,我到吳江參加新書首發式。藉此機會,與幾個朋友來到了同裏醬製品廠。記得多年前,我曾在同裏古鎮看到過一家老醬園。前不久,我再次進了古鎮,卻發現滿目都是各種露天或者半露天的餐飲,而醬園卻難尋了。我覺得對於水鄉旅遊來說,這是有點兒變味的。就如同一缸醬,黃豆和水、鹽都有比例的,爲了出醬多而多放水和鹽,一定會變味,反之,則會因爲鹽放少了而容易生蟲。

  同裏醬製品廠如今租用一處院落生存

  我曾翻閱《同裏鎮志》,上面記載,同裏的老醬園,主要有公號、益隆、祥豐潤三家。

  這一次,我們沒有進古鎮,而來到了鄉間一處院子。說是鄉間,真是一點兒不帶吹牛的——院落外都是油菜花田,即便是院牆邊,也因散落的花籽而長出不少半野生的油菜花。

  仔細端詳這處院落,原來,此地曾經是一處小學校。如今呢,則是一處標準的醬園,大號爲——吳江市同裏醬製品廠。以始創於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而論,這完全是一家百年老字號。再仔細看介紹,原來是傳承了公號商標。

  同裏醬製品廠的醬缸

  然而,對於這家老字號來說,卻頗有點兒顛沛流離的感覺。租用舊校舍做醬,本或是權宜之計。其遵循古法,生產週期就很長——比如醬油,在這裏生產出的“秋油”,必定是袁枚《隨園食單》中所常見的那種貨色了。

  這麼一來,就造成了成本高企。更讓人感到憂心的,則是由於規模不大,加之已經成爲普通合夥制企業的這家醬製品廠,賣出的產品價格卻不高,即便放在淘寶上,銷路也不是很寬廣,由此造成了效益一般。

  未來,這家廠還能存在多久?我心裏是有疑問的。畢竟,租用的廠房,佔用了地皮,如果產生不了足夠的效益,前景堪憂。在這長三角腹地,已是寸土寸金。萬一這校舍所在的地皮另有規劃,這醬製品廠該怎麼辦?會不會難以爲繼?

  同裏醬製品廠的產品系列

  同裏醬製品廠的醬缸,有新購買的,但大多數都有一些年頭,甚至有上百年的老缸。

  那麼,爲什麼這遵循古法釀製的醬製品,即便放在淘寶上,銷路也不是很好呢?

  且看包裝——呃,一種1980年代的既視感。辣醬和辣油,瓶子的塑料蓋子裏面,竟然還有鐵皮壓蓋的包裝。黃豆醬的瓶子雖與某品牌暢銷豆豉類似,那包裝看上去也還是顯得不怎麼吸引人。

  我的建議是——由當地政府出面,留存下這一地級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後各方合力,把它當作文創產品,進行產品銷路設計、外形包裝。唯有如此,才能讓這產量並不高的醬品,能夠賣出物有所值的價格。

  醬製品廠附帶進行傳統黃醃菜加工

  知音稀,不代表知音無。就在我參觀醬園的時候,有一對蘇州市區開車過來的中年夫婦,來拿預定的黃醬。他們買了數十斤,裝在塑料桶裏帶回去。女主人說,這是爲了參加國外的一個美食活動而特爲定做的。我不知道他們定製的醬,將送到哪個國家,到時候是否能帶出海關,但有一點當能確定——他們是真正的美食愛好者。

  《芝麻胡同》中有一集提到主家爲了來錢快,以迅速製作甜辣白菜來加速資金週轉。我在同裏醬製品廠看到,這邊也在做傳統黃醃菜的加工。這當然也是美食的一種傳承,但廠方告訴我,黃醃菜的生意比做醬好。這一點,倒是暗合以北方醬園爲藍本的電視劇《芝麻胡同》。

  同裏醬製品廠的醬缸

  我覺得,這家廠完全可以做得很出色,起碼比現在有起色。對我來說,即便一些醬油、黃醬之類,超市裏有類似的替代品,起碼這家廠生產的辣油,上海已很少見。最近,我在一家網紅大餅油條店點了一碗豆腐花。店家竟然沒有辣油,只有類似陝西油潑辣子的東東,那玩意兒放在豆腐花裏,只感覺豆腐花裏撒了沙子,一點兒都不是本來該有的味道。就憑這一點,能做辣油的老廠,就該繼續存在下去。

  看完《芝麻胡同》後,我在江南深處找到這些醬。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醬香依舊在,夕陽日日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