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無論是出於支持實體經濟、落實監管要求,還是自身推動轉型、實現持續穩健發展,農商銀行都很想將資金貸出去

作者|朱傑斌「湖北三峽農商銀行董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19年第10期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是人、地、錢。短時間內,雖然在解決資金來源的問題上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力度空前,行動迅速,態度堅決,但目前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興旺由於各種原因,在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高山問題”。同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融資自身的存在不足,農村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產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作爲“接地氣”的本土金融機構,農商銀行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服務農村產業的實踐與探索,需要深入思考。


鄉村振興的難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涵蓋了三農所有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即懂又愛三農的隊伍。落腳點是“錢”,要加大投入,使之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相適應。而農村受自然經濟的影響,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爲主,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決定了其在融資方面存在諸多困難。


農村金融機構“脫”農現象嚴重。目前,農村經濟主體一般從農商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取得資金支持。2019年2月末,宜昌市農村金融機構(郵儲銀行、農商行)存貸款差額比2014年增加206億元,擴大1.6倍。2014年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存款淨增484億元,貸款淨增277億元,新增貸款佔新增存款的57%,與銀保監會規定的存貸款比例75%,還有18個百分比的空間。這只是全口徑存貸款數據,如果按農區、城區分開計算,農區存貸佔比會更低。


農村金融機構“畏”農現象嚴重。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應優先用於三農,但近5年來,支農貸款佔全部貸款比重也只是賬面有所上升,稍加覈對就會發現投入總量已逐年減少。原因在於傳統農區受自然災害、技術條件和市場風險影響,加上農業生產規模小,風險大、收益低,直接影響其還款能力和信用水平。同時農業具有生產投入大、週期長、資金回收較慢特點,小額短期貸款自然不能滿足農村需求,導致金融機構在農村提供的服務逐漸減少。


銀行信貸人員“懼”貸思想嚴重。目前,農村金融機構信貸人員投放的貸款,仍實行“誰發放、誰收回”的終身責任追究制。然而農村經濟體相對比較偏遠、分散且又無足值容易變現的房產抵押擔保,與銀行高收益、見效快和風控低的經營目標存在一定矛盾,導致對農村經濟體“多貸風險多、少貸風險少、不貸無風險”,銀行爲逃避風險,寧願不發放貸款。


農村經濟體“獲”貸信息途徑少。目前,基於大數據發展的P2P等互聯網金融發展較快,但由於P2P客羣仍以城區居民爲主,涉足農村信貸服務仍很少,即使P2P願意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但限於農村對互聯網金融方面瞭解不多,農村經濟體也難以通過P2P獲貸。


農商銀行的困惑



無論是出於支持實體經濟、落實監管要求,還是自身推動轉型、實現持續穩健發展,農商銀行都很想將資金貸出去,但底線是依法合規、風險可控。面對當前農村產業的現狀,農商銀行授信存在兩個方面的困惑。


信息不對稱。由於一些農村產業經營信息不透明,如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其本身財務狀況不夠健全,經營業績、發展前景基本靠法人代表或者關鍵控制人自述,而農商銀行以前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隨着大部分年老客戶經理的退休,新進員工很難對這些新型農業經營體全面瞭解,致使不敢輕易提供信貸支持。目前,宜昌市上市公司及具有政府背景的重大項目,仍然是國有銀行爭奪的信貸市場,農村貸款業務成爲銀行不想做、不敢做、不會做的邊緣化業務。如全市75%左右的貸款投放給了當地9家上市公司及其上下游客戶,剔除住房按揭和房地產開發貸款、平臺貸款外,預計僅5%左右的貸款是投向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而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農村產業無投放就難以快速發展。


產品不適應。農村經濟體分佈偏遠,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存在差異化、多元化。而農商銀行信貸業務相對傳統,難以掌握一些新興行業貸款需求信息,缺少適應農村經濟體的信貸產品。目前,郵儲銀行、農業銀行、農商銀行主要還需要客戶有足值易變現的房產抵押來擔保,另外,經濟下行,大量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不能代償,很多農村金融機構已開始放棄擔保機構保證業務,擔保公司在農村經濟體融資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有限,難以滿足農村產業融資的實際需求。


……『全文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中國金融》當期印刷版進行瀏覽』。


(責任編輯  植鳳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