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書壇,素有「南林北李」之譽的林散之是我們熟知的草書大家。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國等時期,一直到1972年,日中書法交流時期,林散之先生一舉成名,十七年後,1989年,林散之才走完他充滿傳奇經歷的一生。

我們之所以要將「林散之」和「李志敏」並稱,是因為他們倆在當代草書上的貢獻是巨大的,大到可以將他們並列齊名的地步。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峯對弈。

這兩個人的書法風格之所以會產生根本上的差異,是因為兩人在草書創新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林散之先生是以漢碑書法的風格、法度來革新草書,而李志敏則以北碑書法來革新草書,二者雖然思路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引碑入草」的書法大家。

我們細細考察林散之先生的學書軌跡,就會發現,林散之先生書法軌跡以帖學為基礎,而後逐漸擴展到碑學書法,對於碑、帖二學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均有涉及。

他自己就曾說:

餘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於漢師《禮器》《張遷碑》《孔宙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於魏師《張猛龍碑》《賈使君碑》《爨龍顏碑》《爨寶子碑》《嵩高靈廟碑》《張黑女碑》《崔敬邕》;於晉學《閣帖》;於唐學顏平原(即顏真卿)、柳誠懸(即柳公權)、楊少師、李北海,而於北海學之最久,反覆習之。以宋之米芾、元之趙孟頫、明之王覺斯、董思白等,皆力學之。

這幾乎把書法史上所有的書法大家囊括在內了。當林散之先生把這些書法作品學習掌握之後,他並沒有「創造」一個新體,而是在原有草書大家的書法基礎上,融匯形成新風格的書法。特別是他晚年,從懷素和王鐸書法中獲得靈感,以「漢碑入草」,革新草書。

我們知道,懷素是唐朝時期狂草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懷素的狂草書法基本上是以帖學書法為基礎,缺少碑學的滋養。林散之用懷素狂草中的帖學法度、王鐸草書中的獨特個性、漢碑書法中的人飄逸之氣,將草書的面貌改造的煥然一新。

漢代碑帖中,大部分是以漢代隸書為基本的書體,而隸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飄逸瀟灑,隸書筆畫一波三折,細膩多變,有一種曲線美,這種曲線美,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但是我們長期囿於思維定勢,將這種飄逸瀟灑的曲線美視為隸書獨有,而沒有想到把它與筆走龍蛇的草書相結合,林散之先生因為早年的學碑經歷,打下了深厚的碑學功底,因此能夠輕鬆融會貫通,革新草書。

因此,當代人稱呼林散之先生為「當代草聖」,雖然有過譽之嫌,但林散之創新地將漢碑和草書結合,開創了「以碑入草」新思路,也算是他對中國草書書體發展的巨大貢獻了。


謝謝相邀!

談到林散之的草書,我等作為後學者自然是敬之仰之的。但作為書法研討,在當今藝術討論氛圍開放情況下,還是可以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的。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祖籍安徽和縣人。幼年開始練習字畫,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拜黃賓虹門下學畫。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浦縣副縣長等職。六十年代被聘為江蘇省國畫院專職畫師。曾因參加中日友好書法活動,被日本友人譽為「草聖」,並得郭沫若、啟功的賞識。

縱觀林老草書,竊以為可概括為清淡飄逸有餘,而筆力功底不足。書界也"戲"稱其為"大器晚成"。他的字在我看來是不及同時代的沙孟海和來楚生的。

為什麼名聲大、字卻不見得最好?原因有三:一是林散之從藝大部分是以畫為主。畫與字雖同源,但要寫好字沒有相當功夫花下去卻是更難些。林的字在佈局經營方面是好的(這與會畫畫關係較大),但在用筆變化、尤其收筆方面功力顯得不足。二是,林的"當代草聖"之冠是日本一位友人當面稱頌之辭,後傳而廣之。在書法界並未真正獲得一致的認可。三是,林作為體制內人,在當時眾所周知的政治空氣下,相比於沙孟海、來楚生們是更容易獲得先機的。

今天客觀公正地看問題,"當代草聖"之稱冠於林散之,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近現代草書真能達到高峯的,只有清代王鐸而已。

下左:林散之草書

下右:王鐸草書


林散之書法藝術欣賞

草書簡潔流暢,筆畫結體舒和開張,書寫瑧熟奔放,因為筆畫線條細微,勁力彰顯,率真頤和,究竟是老辣從容不迫,習書煙雲飛揚,墨韻冉冉,從整個作品觀看,行雲流水狀,始終貫穿與暢通遊走,能夠從窠臼之法內,脫穎而出自己形與象,難能可貴之處,今人入時代之風,可以這樣斷論,受到了哪一個時候的環境影響,沒有慾望之名利,心境淡泊,明志於己,純唯性情之人,準書法藝術景觀,那種心態的書墨,而今少見了。或許現在人用別樣心境去看待林散之,或許認為這種風格的由來,是異國人而註定「草聖」,何有名與書不實?

這是一種書界的自由散漫風,管窺蠡測於一個書家的水準。皆為人云亦云,曾經有人文章評論大言,論據破綻百出,有低林散之書法。於是幾年的時間,有了跟風,虛無主義泛濫,或許中國一旦有了書法集成者,便是晴天有雷聲,檄文論劈,雅緻成為睚眥,習氣與心氣,一旦纏繞,紛紛嚷嚷,便出現偏頗,甚而偏見。無外乎唯恐自己書法底蘊低,而首先謙虛,之我見。其實都是找到了詆毀林散之的片言隻語,而加工叵測之嫌疑,

在八十年對林散之書法沒有異議,而今對林散之的書法研究好像有深度了。大家都知道浮躁的今天,心境變了,話語權自由了,可以自舒心境,於是我認為……,總是我者。云云,但是其言論,真實客觀,又有幾人?

總之我的理解,林散之名符其實的草書有大景,認準了:乾淨利落,不複雜不浮躁,無塵埃,樸實無華,自然返樸,高貴於真實不虛。即是點畫有些許習習,應該說書法藝術無止境。而與我輩水平,依舊很難看出。

現在再欣賞李志敏書法藝術

李志敏大草書

氣勢恢宏磅礴,如瀑布直下三千里,亦如滾滾長江東逝水,造出了勢,不可擋之間,由此聯想不羈放縱自由奔放。草書難識,但是並不因為不認得其字,而妄加評論,這首李白詩言,應準了李志敏的草書氣勢。

字法,草法,如此合乎法上,筆墨塊麵線條點畫,都厚重之感,知其然,又知其背後有多少碑林之功力,原來前因後果,纔有的魅力四射,只因時代賦予的明靜,才如此無人問津知曉大書家,就在這個社會藝術之林。

由此感慨,李志敏,有多少人知道其書法水準有如此妙著,斷定,草書境界,堪稱一流,其南林北李之稱,名符其實。

兩個人的書法藝術,呈現出不同的筆意,一則塊狀墨而運勢,一則線條狀而使轉,都具一種別樣的心胸,擁有各自筆墨技法而寫意。純藝術之筆墨,坦蕩之氣,羈絆之釋,而達及脫俗耳。一代草書之風,大矣,書法創造精神,偉矣,一掃萬馬齊喑之勢。

作為一名熱愛中國書法的愛好者,感到有二位書界的老前輩,驕傲,為民族,自豪。


「南林北李」,林散之名氣大,而李志敏先生,草書的影響力不大,現在幾乎少有人提及。

林散之的草書,以晚年風格為典型代表。時值改革開放初期,書法熱回歸,林老以朴茂的線條,以率性的結體,以畫意的章法佈局,充滿仙逸意韻。其峻逸而瘦勁之書風,具有時代美感,為當時書壇所重,受到了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一致喜愛。如今,時過遷盡,人們對林老書法的認知趨於理性。回頭看林老的書法,有這樣一種感覺,一眼看去,勁健的點畫線條、多變的筆墨以及滿紙的秀逸,很有美的滿足,但再仔細看下去,似乎缺少古典美,不具張旭、懷素那種張力和氣勢,不具「宋四家」那種濃濃的韻意,也不具王鐸的張揚和傅山的任性。而且,林老晚年因名氣大,書作供不應求,幾乎每一幅作品的節奏、章法處理雷同,明顯有刻意為之,缺少了豐富多變,甚至個別點畫的生硬和氣勢的不足,嚴重影響了他的藝術水準。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偽作充數。

李志敏先生,為北大法學教授,著名法學家,以學者形象居多。與林老而言,屬於晚輩。在上世紀末,曾出版《書論》,從藝術之本真分析書法之美,言簡意賅,頗有新意,我曾買過。書法水平而言,草書融北碑之風,個性風格強烈。也許是功力不足,或許是先生對書法的理解獨特,缺少草書氣勢。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在那個書法藝術貧瘠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空副其名的人。

在那個書法斷層的時代,還能拖起書法這個羸弱的身體執著上前的那些人,我們本應該懷存敬意。可是,總有一些揣著其他用心的人,任意地誇張,恣肆地張揚,發現下去將會給整個崛起的書法界,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是的!林老草書的章法確實有他獨到的地方,與他的書法也有相得益彰的妙處。但是,林老那羸弱的筆力與鬆散的線條,真的難以承受那些喫閑飯人的誇張,什麼張旭,什麼懷素都敢搬出來,更有囂張的竟然與王羲之並列。據傳說,林老自己稱草書已超過黃庭堅而詩文弱之。若真是其說的,那我可要說句不敬的話,林老您太不量力了,您的字啊,還沒邁進書法家的邊呢!

以我的觀點評論林老的草書,我認為林老還有達到沈鵬沈老的草書境界呢。不要在談什麼草聖了,徒留笑柄!


中國書法史幾千年到清代,纔出了兩個"聖",一個"書聖」王羲之,一個"草聖"張旭。但民國後短短几十年,卻也竟然如吹法氣一樣快速造出了兩個"聖","草聖「於佑任、林散之,這足以成為千古奇觀了!

顯然,今"草聖」與古"草聖「相比,含金量大相徑庭。王羲之與張旭,都是被尊為"先賢"者,神仙一樣的人物,高山仰止,從者如流,人人仿摹,代代傳承。取其法,摹其形,悟其意,傳其神。中國書法史,就是這樣一種景仰和效法傳承先賢經典的歷史,他們的聖賢之名,是歷史千年沉澱的結果!

啟功先生說過,今人的書法如何,今人說了不算,要等三百年後才能確定。然兩於、林二人的"聖名",未經時間檢驗,便不符合啟先生的定義。而二人的草書,其中林先生唯墨法有超人處,其餘筆法結體章法等,斷無法與張長史比,也斷無法與未掛聖冠的懷素山谷王鐸傅山比,而今日習於林二公之字者,寥寥然也。鳴呼!今人有比於林二公而忿然不平者,雲"若二公可速成聖,吾何不可哉?"鳴呼!今日大師泰斗遍地層出不窮,當不怪也!說不定過上三十年五十載,再出幾個什麼"聖」,也未可知。

編輯

相關問題

林散之的書法如何欣賞?

林散之有資格和王羲之、張旭並稱為草聖三大家嗎?

為什麼書法史上只有「草聖」卻沒有「楷聖」?


林散之的草書,被稱為「林體」,與李志敏合稱「南林北李」。它的特點是瘦勁飄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

林散之先生書藝高超,人書合一,自然所為。

如果對「草聖」林散之草書再作進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個字:瘦勁飄逸。瘦勁主要指線條等方面,飄逸大體指墨色、結體,還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等。


不認識這個什麼李,從沒聽說過。不值一評。至於林散之,我一向認為是民國之後能進入書法史的書法家之一。民國以來已故能進入書法史的書家???2??人:于右任、林散之,于右任的行書是與王羲之黃庭堅米芾何紹基一個級別的,中國書法史行書5??大家之一。林散之的草書,與狂草四大家張芝張旭懷素黃庭堅???很大差距,與小草兩大家王羲之孫過庭也沒法比,但比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的草書水平稍高。這便是林散之草書的歷史地位。當然,林散翁的草書精品與平庸之作差距極大,還是應該全面看,才能對他???一個較中正持平的評價。于右任行書的精品率遠遠高於林散之草書的精品率。如果你看的都是林散之的大部分平庸之作,你會破口大罵陳某人???眼???珠,竟然瞎扯林散之草書成就高於祝枝山董其昌王鐸。


謝謝邀請

實話實說,林散之的草書我一直不認為多麼的好,除軟弱無力外,有些草法也值得商榷,他的草書既無狂草之張揚,又無小草之飄逸,唯一的就是辨識度高。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是方誌敏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