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恆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前179年)正月,採納了有關官員的諫議,冊立長子劉啓爲皇太子,遵照“母以子貴”的宗法條規,劉啓的生母竇氏在三個月後被封爲皇后。

這位竇皇后原先是侍奉呂后的宮女,後來呂后把這些宮女分賜給藩王爲妾,竇氏本想嫁到老家趙國去,但是卻陰差陽錯地嫁給了代王劉恆。

在古代宗法社會,一人顯貴,全家顯榮。隨着竇氏被封爲皇后,她的孃家人也得以進入統治階層。雖然竇皇后的父母早已去世,但也要按照相應的禮儀規格建立墓園。

竇皇后的兄弟

竇皇后的老家在趙國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衡水武邑縣東南),家中有一位哥哥,叫做竇長君。竇氏封后以後,竇長君便來到長安與妹妹相認。但是竇長君還未等到封侯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兒子竇彭祖後來被漢景帝封爲南皮侯,還擔任過負責宗廟禮儀的奉常。

竇皇后還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弟弟,叫做竇廣國,字少君。由於家境貧寒,竇少君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被人販子擄走,販賣到外地爲奴隸,後來又轉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被賣到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爲他的主人進山燒炭。一天夜裏,這些燒炭的工人有一百多人睡在山崖之下,突然山崖崩塌,睡在崖下的人都被壓死了,只有竇少君倖免於難。

竇少君給自己算了一卦,卦上說他數日之後將被封侯,於是跟隨他的主人來到了長安。他們一到長安,就聽說新冊立的皇后姓竇氏,家在趙國觀津。竇少君雖然被擄的年齡很小,但是他還記得自己的姓氏和家鄉的縣名,還記得經常和姐姐一起去採桑,從樹上掉下來。他把這些事作爲證據,上書自言身世。

竇皇后把這件事告訴漢文帝,竇少君立即被召見,詢問覈驗,竇少君詳細說明情況,證實無誤。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竇少君說:“當年姐姐被選入宮,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館舍裏訣別,姐姐討來米湯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喫,然後才離去……”

說到這裏,竇皇后拉着弟弟竇少君的手痛哭起來,涕淚縱橫。左右侍從也都趴在地上哭泣,一起爲皇后助哀。

竇氏外戚集團

漢文帝和竇皇后賞賜給竇長君、竇少君大量田地、房舍、金錢,並且分封了竇氏家族的堂兄弟們,把他們全都遷到長安來居住。至此,竇氏外戚正式成爲統治集團,登上了西漢前期的政治舞臺。

竇氏外戚的顯貴引起了軍功階層的警覺,他們不希望繼呂氏之後出現第二個強勢的外戚集團。於是,周勃、灌嬰等人商量說:“我等不死,可命運卻懸於竇氏兄弟二人手裏。這二人出身寒微,不能不謹慎地給他們挑選師傅和賓客,否則他們有可能效法呂氏外戚擅權亂政。”於是,他們挑選年高德劭、品行端正的士人和竇氏兄弟共處。

竇長君、竇少君在這些師傅、賓客的教導下,都成爲了謙遜禮讓的君子,從不依仗尊貴對人驕矜傲慢。

這些由軍功階層挑選的師傅、賓客,一方面是規範竇氏兄弟的行爲,另一方面是充當軍功階層的耳目,一旦竇氏兄弟對軍功階層有不利行爲,則會重蹈呂氏外戚的悲劇覆轍。

所幸的是,竇氏兄弟很善於和他們的師傅、賓客共處,謹慎小心,一直未與軍功階層爆發衝突。隨着軍功階層被漢文帝不動聲色地削弱,竇氏外戚的地位才隨之不斷穩固。

雖然西漢前期的統治階層普遍推崇黃老道家學說,但是竇皇后卻對黃老學說到了癡迷的地步。到後來,不論是皇帝、太子,以及竇氏家族,都不得不讀黃帝、老子的著作,遵循道家的治國修身之術。所以竇氏外戚雖然富貴,但是物質生活卻十分簡樸,而並不像後世很多統治階層那樣驕奢淫逸。

竇氏家族世系圖

那位有着傳奇身世的竇少君,後來被漢景帝封爲章武侯。竇皇后的侄子輩中還有一位竇嬰,是竇氏家族中最有才能者。這位竇嬰喜歡行俠仗義,後來立下戰功,被景帝封爲魏其侯。因此,景帝時代竇家有三位封侯者,地位可謂如日中天。

皇權與外戚

漢文帝之所以要尋找竇皇后失散的兄弟,一再認證身份,是因爲他剛剛即位時,政治力量十分弱小,他迫切需要尋找同盟者,擴張自己的羽翼,鞏固自己的地位。

前文說過,漢文帝之所以能繼承皇位,是因爲軍功階層與齊國系宗室勢均力敵的結果。漢文帝自己的班子,除了原代王屬官宋昌、張武等少數幾人外,就只有薄太后的孃家人,但是薄家人丁不旺,薄太后除了一個兄弟薄昭之外再無其他親戚。

更爲重要的是,漢文帝的兒子們年齡都很小,長子劉啓在冊封太子時才10虛歲。無論是漢文帝自己的權力基礎,還是太子劉啓的政治地位,都亟需竇氏外戚來輔佐。因此,在漢文帝的扶助下,竇氏兄弟得以躋身統治集團。

在帝制時代,外戚與皇權的關係一直十分微妙,外戚某種程度上是皇權的衍生物。對於皇帝來說,外戚既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但同時又是外姓人,沒有資格競爭皇位,因此外戚是比兄弟更加可靠的政治同盟者。但某些時候,外戚又會掣肘皇權,尤其是當帝后之間發生矛盾時,外戚就會站在皇權的對立面。

一般來說,外戚就像皇權的柺杖一樣,當皇權弱勢時,需要加以倚重;當皇權逐漸強勢時,又會礙手礙腳,不得不加以削弱。

竇氏外戚是西漢前期十分重要的統治集團,它不像呂氏外戚那樣驕橫跋扈,而是一直扶助着日益壯大的皇權。但是到了皇權極盛的武帝時代,竇氏外戚也無可奈何地走向了末路。

慎夫人

後來,竇皇后因病雙目失明,逐漸失去了漢文帝的寵愛。文帝將寵愛轉移到了慎夫人、尹姬等妃嬪的身上。尤其是來自邯鄲的慎夫人,能歌舞,善鼓瑟,深得文帝的寵愛,地位幾乎與竇皇后平級。

有一次,漢文帝駕臨上林苑,竇皇后、慎夫人跟從。上林苑是皇家禁苑,供皇室遊覽、狩獵的地方,縱橫300裏。武帝時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在《上林賦》中歌頌這裏的景緻和物產,以及皇家狩獵的壯觀排場。

當時,竇皇后和慎夫人在宮中時常同席而坐。但是這一次,待到她們準備在就坐時,大臣袁盎卻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些,慎夫人因此惱怒不已,不肯就坐,漢文帝也十分生氣,站起身來,返回宮去。

袁盎藉此機會上前勸諫文帝說:“臣聽說尊卑有序才能上下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經冊立了皇后,後宮就必須明辨尊卑。慎夫人只是姬妾,怎麼能和主母同席而坐呢?”

袁盎繼續說:“況且陛下如果真心寵愛慎夫人,多多賞賜她也就罷了。陛下如今寵愛慎夫人的做法,恰恰會給慎夫人找來災禍,陛下難道不見‘人彘’的悲劇嗎?”

漢文帝這才轉怒爲喜,並且把袁盎的話告訴慎夫人。慎夫人重金賞賜了袁盎,以示感謝。

未來的吳楚七國之亂中,袁盎導致了漢初另一重要政治人物的死亡。

雖然慎夫人、尹姬等嬪妃十分受寵,但是都未能給漢文帝生育皇子,所以無法真正威脅竇皇后的地位。因此,漢文帝的後宮也一直比較平靜,沒有爆發呂后和戚夫人那種爭鬥。

後來,竇氏家族的一支在關中扶風郡聚族而居,成爲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豪強望族——扶風竇氏。扶風竇氏在東漢成爲了軍功外戚世家,在政治舞臺上一直活躍到魏晉南北朝時代。

直到東漢,竇氏家族仍將對劉氏天下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