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從來就沒有打折,但是王室畢竟是王室。只有那些不堪重用的廢物才會被削弱得清潔溜溜,一個正常人總是要思考自己的資產如何增值,人活於世怎麼會被動接受一切?

比如你是王室的嫡長子,你只能得到你爹的一部分財富。這部分財富在你手裡能翻出什麼花樣來,完全可以憑你的能力。千萬記住一點,地主家並沒有那麼多傻兒子,皇族中的廢物並不多。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當天下有變或者自己的根本利益受損,他們就能發揮出自己的無限潛能。

再來說說王莽的事情,其實王莽剛稱帝時劉姓宗室反對的並不多。那時候的王莽對待前朝宗室還是很不錯的,通過各種手段收買他們。只是經過王莽那帶有極強儒家復古主義色彩的改革後,普天下所有人生存狀況都惡化了,宗室們藉機而起與農民起義相結合。宗室們的鬥爭水平和組織能力也高出綠林、赤眉不少,所以他們可以迅速發展壯大,從而讓題主有了上述的疑惑。

很高興你能對這段歷史如此有興趣,也很欣賞你能對歷史事件有一定的深度思維,其實也可以繼續深入探討一下。

要想弄清楚某個歷史事件,必須瞭解一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西漢自從經歷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和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謀反案子後,中央政府對各地的劉姓諸侯王採取了種種限制和防範措施,比如推恩令、附益法。各地的諸侯王實力紛紛被大大削弱,使得他們無力與中央對抗。各地諸侯的日子是十分不好過的,他們處處被監視,封地處處被縮減,稍有不小心,嚴厲的懲罰馬上就能從中央傳達下來。

反觀王莽在篡漢的過程中,對劉姓諸侯王那可是大加籠絡啊。光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一次性就封了漢宗室貴族36個列侯,其他宗室也是各有賞賜。大史學家班固曾對這種現象有過精彩評論:「漢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璽綬,惟恐在後,或乃稱美頌德,以求容媚。」血緣確實是聯繫貴族宗室的紐帶,但是利益可是衝破這層紐帶的最佳利器。只要新皇帝能代表其利益,只要宗室們的日子過得比昨天好,他們絕對不會傻到家的去反對好日子,反對王莽所給的福利。利益是最現實的追求,劉姓宗室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當然了,劉姓宗室的不反抗也不是絕對的。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起兵反莽;公元7年,嚴鄉侯劉信起兵反莽;還有很多這樣的小諸侯起兵反莽,但是都是零星小規模的反抗,並沒有引起天下諸劉的共鳴。這也充分說明瞭,在利益面前血緣是積極脆弱的。


謝邀。

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原因:正統!

具體來說古人忠君報國的思想,以及對血統的看重。這兩種心理表現出來就是忠於大漢,忠於劉姓皇室的大漢。

可能在現代人看來,起義打著劉氏後裔的旗號是一種政治手段,問題是古人真的喫這一套。

不僅侷限於西漢末年,東漢末年也是。很多人的政治理想都是興復漢室。包括劉備集團大部分,包括荀彧等。

因此推恩令肯定是一直在實施的,但是劉氏後裔乍一起義就實力不弱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正統的政治身份吧。

以上。


你可以看一下王莽當時殺了哪些宗室,還有那些宗室是表忠心擁護王莽。然後,再看一下,起兵的是依靠什麼武力。

推恩令是卓有成效的。


推恩令是被嚴格遵循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至於王莽篡漢的時候,其實最開始很多的宗室都是接受的,他們並沒有反抗。而後面之所以一大堆劉氏宗親起來鬧事,都是看見王莽大勢已去才起來搞事情的。準確地說,確實沒有一個正經的諸侯在王莽大勢已去之前,明確起兵的。最開始出來搞事情的,要麼是農民軍,要麼是劉秀兄弟這種已經遠的不能再遠的漢室宗親。

至於軍隊,反正國家的軍隊都是掌握在朝廷手上的,地方諸侯王基本上沒有什麼軍事實力。他們後面之所以鬧起來,是因為他們有錢,而在王莽政權崩潰的同時,地方流民太多,基本上都是依靠錢財招募流民以及原先自己家中的家僕組成軍隊。所以說,這些軍隊實質上都是在特定背景上才產生的,並不是這些漢室諸侯最開始就有的。


要結合王莽篡漢的背景看。其實劉家後人只是一個旗號,不實際掌權的。

推恩令是適合漢朝政治架構的。關東關西人民受夠春秋戰國之苦和楚漢爭霸之苦。特別是需要集合兵力抵抗匈奴。修建類如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大興水利工程在此時大量修建。這決定非統一國家不可。孟子也說,天下定於一。

西漢末年,世家大族開始崛起。王莽意圖加強權力,重新確立權威。他的策論便是復古,利用儒家學說,加上重新賦權,宣揚新正統。

到了新朝後期,黃河成災,改革收到巨大質疑。所以這就很好解釋了。

他名字莽。所以反王莽者打出漢家旗號,對抗劉邦斬白莽的傳說。而對抗王莽的復古,打出漢家旗號更具號召力。

其實當時權力掌握者是流民,背後大勢力是世家大族。這時世家大族勢力還很小,形成不了割據,便還是依附一個大勢力。這就是皇帝後代。

皇家後代只是一個旗號,和推恩令無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