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集頌講記|智敏上師講授

淨意慈心攝徒衆

淨意慈心攝徒衆

非求名聞利恭敬

常念功德及過失

攝受加持財與法

從他求索而施與

或自資財與衆共

“淨意慈心攝徒衆”,就是我們要攝受徒衆,收徒弟也好,攝衆也好,假使叢林裏邊攝受大衆也好,這個出發點,就是自己內心一定要是清淨的意樂心、慈悲心,沒有染污的心。

那麼什麼叫沒有染污?“非求名聞利恭敬”,不是要追求名、聞、利養、恭敬,不求那些。那麼攝受徒衆之後,“常念功德及過失”,還要經常想攝受的功德跟攝受的過失。

那麼什麼是功德、過失?我們說攝受徒衆,如法地把他教育成材,培養他在教證方面都有成就,那當然是功德。我們說教化一個人,那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但是過失也有,你如果教不好的話,他不成材,那過失很大。還有過失就是說,在別解脫裏邊,就不想你多攝徒衆的,最多攝一個兩個。爲什麼?荒廢自己的學修。你自己學修沒有成就之前,攝徒衆太多了,把時間都耗費在攝徒衆的方面去,你自己進德的方面就吃了虧了。如果自己的德還不行,你怎麼攝徒衆?

所以說必定要自利才能利他了。那麼自己有一定的功德,攝徒衆才能得到一定的利益。自己還沒有成就什麼功德,廣收徒衆的話,那不但是徒衆得不到利益,你自己也不能上進了,那就是過失很大。

“攝受加持財與法”,你攝受他的時候,加持他了。加持的意思就是說照顧他的,這裏就是。佛的加持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好像是自己的心裏邊感恩,佛的太陽就照在你身上來,佛的力量你自己持到,這是加持。我們人的加持就是以法、以財來照顧他。那麼一種是財的加持,一種是法的加持。

財的加持,自己有就給他;沒有,“從他求索而施與”。先說財的攝受,財攝受,假使你攝受徒衆了,假使我這個叢林,或者你收了幾個徒弟,小廟也好,叢林也好,那麼他們要生活了,各式各樣一些資具都要有了,那你自己沒有怎麼辦?從他求。“而施與”,就是說如法的求,不是拿個緣薄,硬要,“我怎麼怎麼,這麼多人啊,養不起啊,你一定要幫幫忙啊”什麼、什麼,這個要不得。你如法地跟人家講,就是自己開寺院了,裏邊費用很大,怎麼怎麼,人家供養你了,那可以收。這是一種從他求,自己沒有的話。假使自己有,那麼是“或自資財與衆共”,自己有的拿來給大家一起用,一起享用,這是財的攝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