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戒期間的聖嚴師父的每場開示說法時

有如處在真空狀態

空間裡只有我面對師父一人

專注聆聽並把自學法鼓全集的佛法觀念在此刻一一與師父做確認

然後再迅速的記錄在本子的空白處

鄰座受戒者好意提醒我很多內容都已經印在資料本上

我不是因為不懂才記錄

而是身歷其境記錄我跟師父確認後的感動及提醒

也延伸出許多我必須再複習的相關佛法

畢竟那些中文古文不是我能懂

唯有在受戒期間師父以淺顯易懂的語彙讓我真正清楚明白了

於是我再翻開聖嚴法師的[法鼓全集]

即便已經反覆看過的著作

卻因為受戒的體驗明白之於我有哪些是必須再溫習

 

http://www.shengyen.org/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戒律學綱要》

 

 

~調伏三界的見思二惑,見惑是一切的妄見,如我見與邊見等;思惑是一切的煩惱,如貪瞋癡的迷情等。在此十信位中,雖不能把見思二惑斷除乾淨,但要把它們調理治伏,不使繼續為患。否則的話,永不能入賢位,永受三界的煩惱困縛,永遠沈淪於三界生死的大漩渦中。

 

~以「從空入假」的觀想法,見俗諦之理,而開法眼,成道種智。道種智又稱為道種慧,道亦可以解作法門,法門有無量,道也有無量,通達無量之道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以真諦而言,諸法的實相是空如寂滅的,但要體會諸法實相,必須要假俗入真;因為眾生的存在,是存在於虛妄幻有的假相或俗諦之中,如要自救出離、救度眾生,那又需要從實相的真諦上迴轉到幻妄的俗諦中來,利用那通達了無量法門的智慧,來自救救人,便是「從空入假」,便是「見俗諦之理」。

 

~菩薩律儀。是大乘菩薩依據大乘經典中所見的菩薩行儀,編集而成菩薩戒經,除了《優婆塞戒經》是僅為在家居士而設之外,其餘不論何經,凡是菩薩戒,都是為在家、出家分別受持,《梵網菩薩戒經》甚至許可凡解法師語者,縱然是畜生道及鬼神類的眾生,均得受持

 

~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的總則︰1.律儀戒,2.攝善法戒,3.饒益有情戒。

 

~所以,我們學佛,不必估計時間長短,但問自己盡心與否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菩薩戒指要》

~菩薩,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埵」,意譯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眾多生命的意思。

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意思。

 

~成佛也是一樣,佛雖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不過應該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或菩薩道。

 

~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

 

~不論有佛出世或無佛出世,凡是菩薩,或在家身或出家身,必受十善戒,菩薩不表示是一種佛教教團內外的地位及身分,而是必然受持十善行的有德之人。

 

~菩薩捨無上菩提心者,便是犯戒,雖持一切別解脫戒,而不迴向無上菩提心者,皆不名為受持菩薩淨戒。

 

~在華嚴系統的《十住經》卷一〈離垢地〉第二,則具體地主張修十善道。當時金剛藏菩薩對解脫月菩薩說:菩薩欲住第二離垢地者,1.當離一切殺生,常起慈悲心;2.離諸劫盜,常自滿足;3.離於邪淫,自足妻室;4.離於妄語,常真語實語;5.離於兩舌,無破壞心;6.離於惡口,和柔具足;7.離於綺語,常知時語實語;8.不貪他物,不作是念我當取之;9.離於瞋害心、嫌恨心、迫熱心等,常於眾生求好事心、愛潤心、利益心、慈悲心;10.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

 

~菩薩戒的訴求,原先是為擺脫律儀戒的呆板束縛,所以重視實質的化世力量、重視無上菩提心的開發,以及滌除心垢即是解脫,即是空慧的體驗,即是佛法化世的目的。

 

~自心清淨即是持戒。

 

~至於日常生活的應對作息,雖不刻板地如律持戒,卻也不會放逸亂行,相反地是在活學活用之間,表現出簡樸精勤、威儀齊整,所以是恰到好處地適應了時空的情況。

 

~「以正知正念護心」

 

~如何持戒清淨?並未列具戒相條目,但云:「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己心,安穩如理行。」又說:「吾意正生貪,或欲瞋恨時,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三聚淨戒」的名稱,出於印度翻成漢文的經典者,最早的一部是由玄奘三藏於西元六四九年譯出的[最無比經],現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卷。

 

~佛戒分為兩類:聲聞比丘律儀及菩薩三聚淨戒。聲聞律儀是佛住世時代親口所制,佛滅之後,既無人敢增亦無人敢減,所以,在原則上是固定的,縱然各部派所傳的律本也有出入,卻未曾跟著時空的變遷而常常增減,以致僅能在本無原有文化背景,也少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錫蘭、泰、緬、寮等東南亞地區諸國,尚可維繫近乎印度原貌的律儀生活,到了中國,卻一開始就遇到儒家思想的抗拒、王法與佛法的衝突等麻煩,比丘律儀便難於如法遵行了,此在《梵網經》、《護國仁王般若經》以及中國佛教史傳資料中,可以得到消息。

菩薩的三聚淨戒,名字或許是後出,涵義確係出於佛說,從本文的介紹和探討,已知三聚淨戒的繁簡舒卷及有收有放的情況,是隨著時代及環境的遷移而出現了多姿多樣的變化,有著相當廣闊靈活的空間。誰若能夠掌握了止惡、修善、利生的三大原則,站在發菩提心並堅持正見的基礎上,就可以發揮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效果。

 

~菩薩戒則沒有成套乃至專門的菩薩律藏,而自古以來中國先賢都是從《菩薩瓔珞本業經》(略稱《瓔珞經》)、《梵網菩薩戒經》(略稱《梵網經》)、《菩薩地持經》(略稱《地持經》)、《瑜伽師地論》(略稱《瑜伽論》)、《菩薩善戒經》(略稱《善戒經》)、《優婆塞戒經》等摘出戒相條文而成戒本。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則在於三聚淨戒的能收能放。三聚內容是:攝律儀、攝善法、攝眾生。

 

~在中國佛教史上,菩薩戒的授受,一向採用《梵網經》,因其主張「孝名為戒」,頗能迎合中華民族重視孝道的美德。又因其對於受戒者的資格要求,非常寬大,不僅未受七種聲聞戒的人類可以受持,乃至但能聽懂法師語的異類眾生,也都能夠受菩薩戒。可是《梵網經》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有許多條是我們無法遵行的,有許多條則因時代環境及風俗習慣的變遷,已經不切實際,故在中國雖然形式猶存而精神空虛。因此,我在拙作〈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的文末主張:「今後我們在三聚淨戒的原則下,如何來考慮菩薩戒的時空適應,而予簡化並且認真實踐。」時我也發現日本天臺宗創始祖最澄,設立圓頓戒,以「授圓十善戒,為菩薩沙彌」。《入中論》所舉的菩薩律儀是十善道,[大智度論]則說:「十善為總戒相。」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說:「此(十善)為攝盡尸羅本。」這使我覺得三聚淨戒與十善,都是菩薩戒的根本。故在寫完三聚淨戒之後,就考慮要寫這篇論文了。

 

~適應時空的菩薩戒會

聖嚴發現近代中國臺灣的寺院,處處都在提倡傳授菩薩戒,而對於菩薩戒的精神與宗旨,則多不太清楚。我常遇到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問起他們受菩薩戒的內容,以及受戒之後要怎麼做的問題。他們幾乎都只知道,在形式上要穿海青、披縵衣、站在前面;在實踐上要吃素、持午、守八戒。其實菩薩沒有定位,在僧則僧,在俗則俗,在七眾之中各依其位。而且菩薩也無定相,故也未必要披壞色衣。

近代中國傳菩薩戒都是以梵網菩薩戒為主要的範本,許多人看了《梵網經》之後,不敢受菩薩戒了。原因是︰怕犯戒,會墮地獄,而那些多半不看也不懂的人,反而去受了戒,這是中國佛教衰敗的主因。

早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之間,我在瓔珞關房寫成《戒律學綱要》這本書時,就有了推廣菩薩戒的精神、改良菩薩戒授受的心願。

在我提出的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之中,再度強調,佛教的戒律要適應不同時空的社會需求,乃能可大可久,受到當時與會學者一致的認同。

經過三十多年的醞釀,法鼓山農禪寺菩薩戒傳戒會,終於誕生了。戒會用的傳戒範本是聖嚴根據古人的著作,及經論原典的消化而編成的,著重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著重菩薩精神的發揚,內容簡要而豐富。我不會閉門造車,也不會標新立異,而是要努力回歸佛陀本懷的菩薩風範。

期待以這種傳戒的內容和方式的推廣,能為人間社會帶來積極淨化的作用。

 

(刊於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五日《法鼓雜誌》第四十期)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好多人,因為讀了我寫的《戒律學綱要》,便發心受了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讀了《梵網菩薩戒本》,所以不敢貿然求受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只知受菩薩戒有大功德,卻不確知菩薩戒的真實內容是什麼?便受了菩薩戒。

我為適應此一現況,曾經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紐約東初禪寺,舉行了一次傳授在家菩薩戒的儀式。目的不在教人根據某一菩薩戒本逐條受持,而是著重鼓勵信眾發起菩薩誓願,那便是我們常念的四弘誓願,以及菩薩戒的總綱「三聚淨戒」。我在舉行受戒儀式之前,先讓信眾自由參加,聽我講解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對於受菩薩戒的重要性,以及菩薩戒的內容為何?然後讓大家自由決定,受戒或不受戒,結果決定受戒的人數,超過了預先報名登記的好多。

由於這樣的菩薩戒,既能使人歡喜地發起菩薩誓願,種下修行菩薩道的正因,卻不會給受戒者帶來犯戒破戒的罪惡感的心理壓力,所以已經皈依了三寶的人,多會樂意接受。

 

~ 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薩。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我們傳授的菩薩戒,僅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因為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持,受戒後不必擔心犯戒,也不可尚未受戒便準備犯戒。事實上,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你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通俗觀念嚇倒,凡夫地位的初發菩提心者,是嬰兒行的菩薩,就是要在七倒八起或九倒十起的情況下努力向上。
 
~凡夫菩薩,應以聖人做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作聖人來要求
 
~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你懲罰,卻有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
 
~不親手宰殺,不教人宰殺活物作為給你自己享用的食物,並不等於嚴守素食,但為增長慈悲心起見,能夠素食最好。
 
~在同一會議的開幕典禮中,發表主題演說--「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做了這樣的呼籲--「戒的功德,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如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再加上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生。以無染的智慧,消融貪瞋等煩惱;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的風氣;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也助眾生發起菩提心。」
 
~總之,以三皈、四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乃是人人容易受持,人人應該受持的菩薩淨戒。我不敢更改菩薩戒,也無能發明菩薩戒,我僅參考了漢傳及藏傳的菩薩戒內容,配合現代的社會人心,來提倡實踐菩薩戒的精神,鼓勵授受菩薩戒的風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