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端看,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新餐飲消費趨勢研究報告》顯示,75.5%的女中產,外出就餐的平均消費超過100元。

  從餐飲從業者來看,餐飲老闆孃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通常而言,她們有更好的細節洞察力,以及對女性消費者心理的把握。

  但面對餐飲業進入到精細化運營的下半場,她們同樣需要面對諸多挑戰:如何用數據提高效率,如何線下做存量、線上做增量,如何將新技術與老傳統結合等等。

  對此,她們是如何應對的呢?又有哪些助力?

  餐飲老闆內參 內參君

  1

  面對大數據,光有心算可不行

  用數據說話,是經營能力的一種體現。

  尤其當餐廳在不同業務上,需要面對多個不同接口的系統時,繁雜的數據經常導致成本難以計算,更無法通過數據發現顧客真實需求。

  對於餐飲老闆娘而言,擁有一套完善的數據運營系統,可以引導餐廳未來的發展。

  在福州擁有4家餐廳的敢秀,最初做服裝鞋品起家,後來電商興起,她試圖實體轉線上,但因不懂線上運營和數據分析而失敗,負債最多時達到了百萬級別。

  開了第一家店敢秀之後,她便格外注重線上運營與數據化。

  爲提升客戶體驗,敢秀密切關注美團點評上的客戶點評,她會定期針對負評內容,對照各店實際情況進行整改。

  既然是快餐店,外賣肯定不能少。單量上去後,如何管理訂單數據成了問題。

  因爲接口不同,訂單接不進廚房備餐系統,一番折騰後,她啓用了美團收銀系統。這樣菜單管理、庫存管理等一下被打通,堂食結賬也更爲方便,外賣與美團無縫對接,餐廳整體效率提升了不少。

  2

  餐廳系統化,學習也要系統化

  作爲最近兩年崛起的餐廳盈利增長點,沒有哪個老闆會放過外賣這塊蛋糕。

  許梅從很早之前就已經接觸外賣,先是做過肯德基、麥當勞的呼叫中心客服,後來去了海底撈的“HI撈送”。

  2015年,許梅在一家燒烤小店做店長,外賣從無到有,到她離開時,外賣流水能佔到整體的30%~40%,“生意好得要趕人,如果再努努力,到50%以上肯定沒問題。”

  2017年,許梅在北京燕郊開了自己的燒烤店。她發現,這裏的住戶多在北京市內上班,愛在地鐵上點外賣,堂食燒烤賣不動。

  由此,她決定重拾外賣,但過去都是些摸爬滾打得到的經驗,不成體系,於是她在美團餐飲學院上外賣課,想把經驗都梳理清楚。

  上了課許梅才發現,做外賣竟然有這麼多的邏輯、算法,外賣的市場也比她想象中更爲廣闊。

  換到從前做外賣,她一定一開始就開新店特權,但上完課她轉變了想法,第一要先做好數據,做好進店率、下單轉換。如果本身的運營數據做不好,開了這些,花再多的錢都沒用。

  與許梅一樣來上課的,還有一位77歲的老太太,大家都叫她邵阿姨,她在大連恆隆廣場經營着一家日式麪店,準備進軍外賣。

  邵阿姨學怎麼做套餐搭配、怎麼爲套餐命名,筆記記得密密麻麻,學完就泡到店裏,春節也不回。今年,第二家分店即將開業。

  3

  設備智能化,從掃碼結賬開始

  對於整體IT化程度還很低的三四線城市餐廳而言,餐飲下半場首先開始於設備的智能化。

  來自呼和浩特的吉阿姨,是一家旋轉自助小火鍋的店長,投資人則是她的孩子。店裏除了她之外,還有一個幫手,年紀也上了60歲。

  年輕顧客都愛掃碼支付,兩人都不懂,吉阿姨只好放上孩子的二維碼,付完款讓顧客出示支付成功的界面看一下,但總有丟單的事發生。

  孩子怕她自責,給店裏買了一臺美團收款音箱,上面印着二維碼,消費者掃碼付款後,音箱能自動播報金額。從那時起,小店也沒再丟過單,吉阿姨終於鬆了口氣。

  防丟單小音箱

  這四位餐飲老闆娘,並非絕對意義上的成功者,在餐廳經營方面,她們還仍在探索、學習。

  當整個餐飲行業強者愈強的競爭態勢愈發明顯,她們能夠藉助美團創新的數據系統、領先一步的技術工具以及更系統的外賣打法,有效提高餐廳的運營效果,將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對她們而言,今年仍是利好的一年。

  · end ·

  統籌|段明珠 編輯|王梅梅 視覺|劉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