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別人大聲關門大聲說話我覺得這是對我的不滿意

我害怕與人交談時他們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眼神亦或是無心之舉,我總會因一點小事不斷反思自己的錯之所在,總會糾結自己究竟是哪裡令他們不滿意

我多疑但是我卻沒有辦法改變

我對一切都很在意,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我會被一些別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深深傷害,獨自一人抱膝而泣

我沒有安全感我害怕被傷害然而往往適得其反

我很容易看穿別人的想法與心思,我甚至能從別人的對話片段裏推測出整件事情並且事實證明這往往是正確的,我能從他人的眼神裏看出他人的內心想法

我可以把一件事情做的基本上可以說是天衣無縫,這種能力好像從我可能五六歲就開始了,我很小的時候玩手機就已經會刪除記錄,甚至還會添上一些尋常的痕跡來掩人耳目,我可以把一切偽裝得一如平常甚至還可以達到幹擾他人的目的,到目前還沒有人能發現我刻意掩蓋過的事物

我一直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巧了,答主我也是這樣的,除了沒在小時候就像你那麼優秀,其他的一毛一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不覺得我們更像類似福爾摩斯的存在嗎?保留共情心理,我們就是孤獨而又敏感的某個領域的天才;放棄共情心理,我們可能會成為某類型的犯罪高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開個玩笑,正經說事兒

答主我從小記憶力很好,小學3年級,其他同學還在努力的記剛學過的課文,我已經可以把整本書背下來了。

去親戚家做客,旁邊叔叔在手機上按下一串號碼,我在旁邊瞟一眼,之後可以完整正確地複述給我媽媽聽。

10歲以前,酒桌上被一個所謂「德高望重」的老頭勸酒(不是成年人飯局的那種勸酒哈,就是鄉村風氣,勸酒不分年齡,僅表示「我對你表達友好」的意思),我腦海里迅速地分析瞭如何才能拒絕喝酒,顯然禮貌地拒絕只會讓對方認為你矯情並且繼續勸酒,我選擇了拍桌子怒斥一聲「我不喝」,結果是老頭作罷,但回家捱得老爸好一頓訓斥,但是從我選擇了最快速的方法達到目的。

高中檔案裏「特長」那一欄,我填了「有洞察力」,被班主任駁回「這不算特長,重新填」。為什麼這麼填呢?因為我發現自己雖然不擅長在羣體交往的場合八面玲瓏,卻能在旁觀者的角度覺察到別人未曾注意的事情,比如某個人臉上細微變化的表情,某個人不經意的肢體動作等等。

跟小夥伴玩狼人殺,我要麼是最後的贏家,要麼第一個被殺死,因為小夥伴無法通過我的表情或動作判斷敵友,只能選擇最開始就把我殺死,不然最後就是對方輸掉。

描述到這裡,題主咱倆是不是還挺像?當然,不盡相同,題主可能比我優秀很多。

我也同樣是高敏感型的人格。小時候家裡殺年豬,大家都樂呵呵地等著剃毛砍肉,我卻跑去試圖把豬的眼睛合上,就像電視劇裏讓死去之人瞑目那樣;我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人影嚇一大跳,就像貓咪背背後的黃瓜 嚇到那樣;讀書時代,敏感到旁邊兩個美女路過在笑,我都會記在心裡並高度懷疑他們是在笑話我.......等等

不知道題主是在何種環境下成長的。我是在一個不被認可的環境中成長的。對於我表現出的不同,母親至今只能評價一句「我閨女記憶力比較好」,根本不瞭解我的其他方面,我跟她講她都當廢話聽的,父親只會不停地告訴我「你是一隻刺蝟,如果不砍掉身上的這些刺,早晚有一天在社會上碰的頭破血流」,鄰裏鄉親只會評價「這個孩子很木訥,又很倔強,不聽話,不是好孩子」,同學把我當不合羣的怪胎,老師把我當不起眼的小透明。

如果我們能像歷史上的那些佼佼者或者天才一樣,雖然飽受社交之苦,但仍能專心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恐怕現在我們會活得更自信一些吧。

但糟糕之處就在於:我們發現自己有一些天賦,周圍卻沒有人能及時發現並幫助我們發揚這一天賦,反而以平庸孩子的標準不斷地約束我們,並給我灌輸「你要融入羣體」這種思想毒藥,這就導致我們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的獨特」和「融入平庸的羣體」之間搖擺不定,明明是不擅長社交的,卻拚命地想獲得羣體的認同。

我想題主你的困擾大抵也是如此吧(如果不是,可以私信交流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那我是如何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到我自己的這些行為和心理變化的呢?

就是我可能天生反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高中,一生中人格和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每個人都在明示或暗示「你要做一個合羣的平凡人」的時候,我選擇了對此保留意見,並告訴我自己「此生我要儘可能多地去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事物,然後用我的認知來判斷你們說的是真是假」,用流行話來說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帶著探索未知了解自己的畢生使命,我開始零散地接觸哲學、心理學、戶外運動,並藉由對英語的熱愛,去了解國界以外的未知事物。

時至今日,我並未成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者,但是卻藉由心理學瞭解了我自己,也瞭解了以前曾讓我苦惱不已的他人心理。

伴隨著認知的轉變眼界的開闊,我再次回到相信自己的軌道上,不再盲從大眾意識,不再悲觀地否定自己。

當然,我現在也明白自己的天賦到底有幾分,能對我的人生起到多大的改變力量,不盲目認為自己是個天才懷纔不遇,也不消極怠工碌碌無為。

瞭解他人想法固然好,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是,瞭解自己。這不是看幾本心靈雞湯、參加幾個心理講座就能搞定的,需要經年累月的自我覺察和有意識地自我修復。答主我大概算了一下,從意識覺醒到自信理性地認識自己,我花了10年。

我想,題主若是能走到這個地步也會是比較舒服的狀態吧。

然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因為歲月和羣體的侵蝕就放棄自己的天賦!

我就是從看各種犯罪心理的偵探劇中發現我的天賦點的。

啟蒙劇嚴格來說可以追溯到小時候的《少年包青天》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後來的《浪跡天涯》,張衛健的《方謬神探》,《重案六組》之類的偏理性分析的影視劇(這些都是後來我回憶時發現自己莫名會感興趣的,側面說明有些天賦就算你不發揚,它也會伴隨著你成長)

再後來接觸了美劇,從《識骨尋蹤》開始中毒,接連看了《福爾摩斯》《神探夏洛克》《犯罪心理》《犯罪現場調查》

當然,國內拍的好的類似電視劇(《法醫秦明》《漫長的告別》《白夜追兇》等等)也不放過。

咳咳,說這些不是要給電視劇打廣告哈哈哈哈哈哈哈,也不是要說明看電視劇的重要性哈。重要的是,我在看主角們或分析別人或被人分析的過程中,逐漸瞭解了自己一些不曾察覺的特點。

比如,提起福爾摩斯,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他的一些特點,戴鴨舌帽、智商高破天、不善社交、cp花生......而我注意到的是福爾摩斯和答主(這一類人)的相似之處,比如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從而推斷一件事情的發展,但同時也因為這個本是優點的特點而使自己異常敏感,曲高和寡,卻追求平凡的認同。

還有比如,我所看的那些劇裏,因為各種心理問題而犯罪殺人的反派角色,每個人的問題都不同,但是都會有正面角色去發現他們的問題,多年後我才明白我也好希望有個人能像電視劇里正派分析瞭解反派那樣來瞭解我呀,好希望有個真正懂我的人來和我交流,而不是那些平庸之輩每天都告訴我不痛不癢的廢話「你要融入集體」「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更重要的是,我在自我心理還未崩壞之時瞭解了,一個人可以因為心理問題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怎樣的危害,並在心裡暗示自己「無論如何崩潰,都不要決堤,不要去傷害他人」,這也是我後來能逐漸引導自己走向良性自我認知的基礎。

說到這兒,不得不總結以下兩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因素:①共情心理(同理心)②高敏感型人格賦予我的慈悲心理。

①和②說的是同一個心理,但因為②對我和答主來說都在生命裏佔據了重要分量,所以單獨拎出來說。

①共情心理(同理心)

正如前文提到,小時候我會去嘗試合上豬的眼睛,這說明我具備每個孩子都天然具備的「同理心」,這個特質看似自然而無形,可他決定了一個人小時候不會去過分欺負同齡人、長大後不會對他人或社會造成蓄意的傷害(不是絕對不會,只是大概率)。

這是我看了辣麼多的罪案劇後總結出來的,共情心理發展良好的人,無論遭受怎樣的精神和心理折磨,最壞的結果是結束自己的生命。

拿我自己舉例,小時候因為種種原因被同學欺負,最慘的是小學六年級,被一個比我大四歲(體型和力氣都完勝我)的同班女同學扇了三巴掌,就因為我路過不小心碰掉了她的日記本,我給她撿起來並道歉也無濟於事(多年後我分析碰掉本子只是導火索),而那時同學當看戲,老師當小孩子過家家,還反過來指責我態度不端正,父母從老師嘴裡知道此事後也是不了了之。而這個女生從我小學一年級和她同校就開始欺負我。每一次我想起來這個屈辱的歷史,都有一萬個憤怒的拳頭在心裡幾乎噴薄而出,恨不得以這世界最殘忍的方式把她折磨到死,因此犯法或喪命都無所謂......但最後讓我的憤怒止於心中的——是我的同理心,因為我一想到把她弄死可能會給她生命中的人(家人、孩子)帶來痛苦,我就彷佛看見好多個像我一樣痛苦的靈魂,於是在心裡安撫自己:不要失控,如果她洗心革面了,我就不動她了。

這個特質決定了我和題主這樣的人不論怎樣痛苦,一生都不會走上歧途,不至於誤終生。有了這個基本保障,我們的天賦纔有正向發揮的可能。

②高敏感型人格賦予我的慈悲心理

這個之所以要單獨拎出來,因為它在和我們長久的共存中,已變成我們性格中一部分,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我們的優點

時至今日,在我已經大部分自愈之後,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在社交場合,我依然是高敏感型人格,總是會不自覺地去想男朋友昨天那個猶豫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又或者上週飯局上那個沉默寡言的夥伴會怎樣評價這次聚會,但我會更寬容地評價自己的表現,不再因為一句話說錯就悔恨好幾年,而是下一次改進,不斷優化.......我依然會對於外界的一點變化和異常都高度敏感,只是更多了一分理性認知,會更冷靜地去分析哪些是我自己做的不錯,哪些是客觀因素。

這個特點放到工作中,是我們的優勢。比如我在做客戶服務相關的工作時,會更關注客戶的體驗,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結果也迎來很多回頭客。比如,在日常工作方案中會更注意方案的持續影響和將來的可能結果,從而做出更有長遠益處的方案。

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堅定認知,而不是喝了幾口雞湯之後的臨場表現。我認為這是我們的優點,不應被壓抑甚至嘗試消除。

但這個特點也有個缺陷:太敏感導致太注意局部,從而容易忽略大局。比如我以前會太過於注意某個具體事情的完成度,而錯失了向老闆準時交報告的時間,最後明明感覺自己細節完美卻結果不如意。

補救措施:有意識地察覺高敏感型人格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並有意識地優化好處、消除壞處,從而讓這個特點成為錦上添花的優點。比如,有意識地讓我自己不過分關注細節,也分一點精力顧全大局之類的。

--------------

另外,高度敏感讓我們更傾向於優先討好別人的感受,從而壓抑了自己的不愉快或者合理訴求。比如男朋友熱情地邀請我品嘗他的新菜,我以前會壓抑自己不餓/不想喫等等的想法,去迎合他,總是到忍受不了就「嗵」地一下把之前積攢的不滿都一股腦發泄出來,往往是男朋友莫名其妙,我還覺得委屈;現在,我學會了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再擔心說出真實想法會被否定/被批評。當然,這得益於人和人之間的瞭解/信任/容忍,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漫長而曲折的修鍊。

總之,人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不是機器,修復了單個的零件,或者按下按鈕,就能完全拋棄過往轉而運行新的程序。

我雖然修復了之前的一些問題,但也不是一飛衝天,從此改頭換面。

我依然在探索的路上,只是比從前多了一份淡定,更懂得自己追尋的是什麼,並去忽略不具參考意義的雜音。

希望我這些零零散散的個人感悟,至少能幫助答主獲得一些心理認同,也希望答主在每一天的時光流逝中守住自己那些珍貴的特質,在漫長的探索中堅定地朝自己擅長的領域進發,總有一天,你一定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


敏感的人在還沒有能力與勇氣為自己「發聲」的時候的確會經歷很多很多痛苦的事情,而且痛苦是其他人理解不了的,有時候還會被說想太多和矯情。

如果有能力,有權利有地位當然可以不用忍受很多事情,但是能力的培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且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說遇到不爽就去壓制對方。

所以可以先解決「勇氣」的部分。

不爽就直接說出來,比如別人關門聲音太響,講話聲音太響,跟你說話用詞不禮貌你不舒服,就直接說,反正不說你自己也不舒服,還不如說出來,說出來大概率是可以解決和溝通的,但是即使溝通無果,即使對方還是很沒禮貌,說出來也要讓雙方都不爽,總之不能你自己一個人不爽。

敏感的人沒有必要獨自承受這個世界的「不溫柔」和「沒禮貌」,要不爽就大家一起不爽,要多愛護自己一點。

這個不溫柔的世界,就是靠敏感的人在捍衛自己身心,在勇敢保護自己的過程中,才能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有多麼無禮,才能讓大家都變得溫柔起來。


「敏感」的特質很多人都有,但如果是高度敏感的人,無意間聽到一些負面的言辭,輕視的神情,不屑的舉止,就以為別人是沖著自己來的,從而產生負面的情緒和誤解。實際上,那些自認為負面的言辭,不過是一些「客觀信息」,把一切都弄得和自己有關,把一切歸咎於自己「不夠好」,如果別人突然對他們笑,那可能以為是「嘲笑」;如果別人誇他們瘦了,那他們可能理解為別人覺得自己「以前很胖」;如果別人沒有說話或者沒有回應,也可能被認為是「不理睬我、對我有意見」……很多客觀的信息常常被他們解讀為對自己的「蔑視」。有時候別人儘管是出於善意但態度不溫和也會強烈刺痛他們的「玻璃心」,讓他們覺得「受辱」。而且,越是最愛的人,在乎的、親近的人,話語只要有一點讓他們覺得受傷,會情緒180度的轉彎,感覺天地頃刻崩塌……

高度敏感不意味著很強的心理洞察力,雖然看起來是特別善於內省,能夠洞察心理,但是情緒會扭曲客觀事實,過分敏感其實是沒有洞察力的表現,我們心靈深處的特質更加微妙,不會因為他人行為或者身邊環境而反應過度,過度的情緒反應往往是一種心理防禦,總是防止我們被傷害,實際上很多情緒反應深受過去,特別是童年時期的人際關係所影響,所以你在解讀他人對你的反應和評價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避免了主觀臆斷,草木皆兵。

高度敏感也是一種自戀,即自我中心,只不過這種自戀是比較隱蔽的,實際上,你對他們根本沒有那麼重要,沒有那麼多雙眼睛成天盯著你,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考慮的事情,有自己要關心的人,有自己要享受的時間,包括你自己,誰有那麼多精力和心思去關注別人?對自己舉足輕重的人太少了,絕大部分都只是有交集而已,不會有太多來往。所以你也要相信這樣的事實,你基本上不會是他人的關注點,別人不會對你有太多看法,不會刻意輕慢你,因為你對於他們自己的生活來說,就是他們的世界裡的「局外人」。所以不要過度解讀別人的表情、言論,正常情況下別人並沒有太多「弦外之音」。


只是強行和自己產生聯繫的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自己的焦點都在自己身上。並沒有客觀瞭解,就主觀臆斷他人行為想法。

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有,經常會證實到自己當時的猜測是正確的,其實只是無數猜測中正確了一些被重視導致的,並沒有什麼看穿一說。

心理是如何想的,和別人想被外界知道的樣子並不一定是相同的,往往暴露出來的一眼就看穿的性格想法,都是主動暴露出來給外界看的。

多去客觀的觀察問題吧,把自己從視野裏移出去。


感謝邀請。

首先,你的問題歸納起來運用學術解釋就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敏感本身沒有錯,但不合理的信念會導致對事情的認知和看法與他人之間存在偏差。

其次,可以進行MB T I測試,正確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可以多讀心理學的書籍來自救。心理學書籍包括但不限於: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阿蘭德波頓身份的焦慮,哲學的慰藉。

最後,真心希望你能快點找到真實的自己,以最真實的狀態最自然的方式,勇敢坦然不卑不亢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不要忘記喜歡請關注我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