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和反思別人

簡單解釋一下:

先生有句話:「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發生一個事件後,把自己帶入參與到此事的每個角色中,包括你自己的角色。然後解決三個問題:

他們分別做了什麼?(自我思考和分析)

造成他們這樣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嘗試理解他人抉擇和推斷他人性格)

其實他們對待此事有沒有最優解?(以後遇事站在他們這個角色時怎樣得到最優解)

我認為瞭解人性前必須如先生所說一樣,要做到「無情面」。我們自己也在人性中掙扎,用自己的三觀來衡量別人其實是當局者迷。只有先跳出來,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答案

能做到跳出來,站在理性角度分析,並不是代表要站在道德高地審判自己或者審判別人。

我更傾向於在分析後傾注自己的同理心,理解別人才能更容易拉近人際關係。

而最優解是角色的最優解,並非你的最優解。這一點其實也該區分清楚。

拿我身邊的故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上週舅舅請家裡人喫飯,媽媽考慮到時間快到9月,笑著說給表妹碰個杯,慶祝她大學開學。

表妹成績不算好,磕磕絆絆考上的大專,但是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並不是她喜歡的。

於是她在席間說了一句:「又不是真心的,幹嘛要做這些事。」

這句話當然是十分難聽了。座上的人都變了臉色。

我是很不喜歡她的,因為她的性格完全是被我外公嬌縱壞了。

又剛好在十多歲叛逆的年紀,說話做事都非常不經腦子。

可她說出這句話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她是舅舅領養的小孩,也是舅舅唯一的小孩。而這件事,她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

因為這樣,她總是認為全世界沒人對她好,就算對她好也不過是有利可圖。

因為從來沒有人引導過她應該怎樣思考自己的身份,所以她最後得出的答案就偏了。(在這點上我實在很想批判一下我舅舅)

如果一定要說出理由,她是更習慣去保護自己,甚至是覺得世界上只有她自己能保護自己。

這樣想一想,似乎又能理解她為什麼會在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有這種想法。

這個回答有最優解嗎,當然有。而且是正常人都知道的最優解。

但對我表妹來說,現在這個階段的她還不太懂這個最優解。

她當然明白應該怎麼做,但是我們整個家族的人都挺慣著她的(因為是外公唯一的孫女),所以她在家裡說話總是肆無忌憚。

她在外面場合是絕對不敢說這句話的,但在她的潛意識裡,對我們可以。

這就是她的最優解。

洞察人性的根本,還是需要我們帶入角色,尋找到人的規律,才能得到一些答案吧。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讀書明人性的優點,讀史明人性的弱點。

如果你能從書中看出前人的疵漏,從史中理解前人的無奈與抉擇。

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了。

再深的探索發現,那是每個獨立人格自我的發展,旁人的言語眼光已經不能左右。


多看一些行為心理學的書籍,洞察力這個東西可以後天培養出來,提到人性,往往是兩面的,不為人知的一面始終是消極的,黑暗的,所以不要隨意洞察人性,接受你看到的美好一面,最好不過了,如果你有極強的洞察力,兩種可能,一種天生的,另一種你經歷過的事,遇到的人逼迫你提升的,跑題了,回到正題,任何事情都有因果,你平時多多揣摩身邊的人,看看他們做事的目的和動機,結合他們的行為,在統計他們此類事件的相同點,你大概就能分析他的性格特點


首先這種能力應該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受天性以及成長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對人性的洞察力本質上是一種同理心。

當看到一些表現的時候,能否快速同理到對方,並做出可能的判斷。

我對人性並沒有洞察到位,但是我認為可能有幾個點需要關註:

1、時間,需要時間的積累,當我們不斷判斷錯的那些經歷需要總結;

2、理解,同理去設想這是自己的處境,你會作何思考,不斷與實際情況修正自己的同理感受力;

3、人性本善。保持這個基本角度,會提升判斷的有效性;


多活幾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