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有人說貴族要三代培養,一方面說明培養一個貴族,磨練其貴族的精神氣質很不容易,另外一方面也說明,良好的家學淵源對成纔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杜甫被稱為唐代詩人的中的詩聖,可見他的詩在唐朝詩壇的崇高的地位,但實際上,杜甫的詩,在唐朝時,並無大名。反倒是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初唐時期的詩壇,名氣較大。杜審言和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可見,杜審言在初唐的詩壇,屬於開疆闢土的著名詩人。所以,杜甫對他爺爺是崇拜有加,一直寫詩讚頌他爺爺的水平屬於世界第一、歷史上第一位的大詩人。杜甫說: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闊,豈能達詞門。窮愁一揮淚,相遇即諸昆。

詩後面的內容我們沒有不要搞清楚,最重要的是吾祖詩冠古這一句,簡直把他爺爺杜審言的地位抬上了天!按照杜甫的一貫的性格特點,這倒也不是太誇張。因為杜審言的水平在初唐時期,確實屬於鳳毛麟角。

杜審言是屬於比杜甫年輕時候還要輕狂的人,在他眼裡,歷史上只有兩個詩人,一個是他杜審言,另外的就是其他詩人。杜審言曾經說,什麼屈原啊這些詩人都是自己的部下,什麼王羲之那些名士,都是自己的學生。這還不夠狂嗎?蘇味道是當時鼎鼎大名的詩人,有一次蘇味道和杜審言一起參加個活動。杜審言出來之後,告訴別人,蘇味道馬上要死了,別人嚇壞了,還以為杜審言是個神運算元或是神醫呢,就問為什麼,杜審言說,蘇味道看到了我,一定會羞愧而死。所以說蘇味道要死了。杜審言一生自視甚高,常常覺得自己對不起這個世界,因為他就像詩壇的珠穆朗瑪,太高大而擋住了別人的陽光。杜審言在臨死之前,告訴在他牀前的朋友們,說這下子好了,我也快死了,我這一生對不起你們,因為有我在,擋住你們成名成家的道路,現在我要死了,你們終於可以出人頭地了!看看,人家杜審言就是這麼自信。

不過,杜審言的詩歌水平確實很高,我們來看他的一首代表作。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唐代: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絕對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比較得意的作品。這首詩可謂初唐時期完成近體詩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開源闢流的意義。


杜審言,何許人也?初唐著名詩人,我這麼說,你一定覺得很一般,沒力度。那麼,我說他是「詩聖」杜甫的爺爺呢,這樣就親切生動得多了。

看來「詩聖」也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頗有家學淵源的。杜審言,唐高宗時的進士,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憑藉自己才能過人,為人高傲,被眾人忌恨。

蘇軾的先祖蘇味道任天官侍郎時,有一次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出來後他跟旁人說:「蘇味道必死。」聽到此話的人大驚,忙問是何原因,審言回答說:「他見到我的判詞,應當羞愧而死。」

審言還曾說:「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賦也成為部下,我的書法使王羲之也成為學生。」他的自負傲慢就像這樣。終於犯事而被貶官。

今天,藉此,我們來賞讀一首他寫於貶官,遠離京城時期的思鄉詩《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同來感受下杜審言的思鄉之情吧!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只有遠離故鄉外出做官之人,才特別敏感自然物候的轉化更新。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纔回春。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晴朗的陽光下綠萍顏色轉深。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晉陵就是今江蘇常州,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寫作這首詩時,杜審言到江陰縣任職。此時他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在江陰縣任職時,杜審言與陸某是同僚。他們同遊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應為《早春遊望》,內容已不可知。此詩是杜審言為

唱和而作。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也就是說,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緻,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裏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裡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比較之中暗含懷鄉。

接著,寫春鳥。「淑氣」指春天溫暖氣候。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然後,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詩人採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鍊。扣住題意,說自己讀了陸丞那格調高古的《早春遊望》詩,更加喚起了想家的念頭,止不住的淚水,簡直要沾濕衣襟了。「欲」字用得極妙,妙在它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歸思」之情的深切。

這首詩造語警策。體例上韻腳分明,平仄和諧,對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詩作品。結構上,首聯一個意羣,頷聯頸聯一個意羣,尾聯又一個意羣,並且首尾呼應、中間展開。這種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詩乃至此後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這首詩可謂初唐時期完成近體詩體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開源闢流的意義。

萃辰天心書院【開心學國學之「天心365」】詩歌賞讀欄目每日一首詩歌賞讀。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一同來賞讀詩歌哦~


說到杜審言,我舉一個津津樂道的事例。


杜審言在病重之時,他的好友宋之問、武平等人前去探望他,他卻說了這番話:

「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我被命運這小子折磨,沒什麼可說的。我活著的時候,才華一直壓著你們,如今要死了,本來應該為你們高興,只是遺憾的是,我找不到一個可以代替我的人。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宋之問等人一心探望好友卻聽到這樣一番話是什麼樣的心情。

還有一回,杜審言參加官員的預選試判時,蘇味道剛好任考官。杜審言考完之後他就對旁人說,「他見到我的判詞,應當羞愧而死。」由此可見,杜審言生平為人極其高傲自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在仕途上喫過很多虧。

不過雖說杜審言為人張揚,但他有兩件事卻是值得歷史牢記的。

其一,他是唐朝格律詩的奠基人之一,為格律詩的成型作出不小的貢獻;其二,自然是生有杜甫這樣的孫兒。


謝謝邀請!

杜審言出身名門,從小受家庭影響熟讀經書,年少就詩名在外。26歲高中進士,不凡的才華很快成為被皇帝賞識的宮廷御用詩人。雖然被人陷害入獄,後得武則天賞識升遷,因個性突出,恃才傲物喜逞口舌之快,一生仕途不盡得意,才高而位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杜審言詩風樸素自然不造作,調格高古因情而發,形式上對仗工整詞句珠玉,內容宏大有畫面感。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雖然大詩人杜甫未曾與之謀面,但祖輩的影響也成就了後世的杜甫。杜甫有「吾祖詩冠古『』一說,也是對祖上杜審言的褒揚。不妨一同來欣賞杜審言的《大酺》《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兩首佳作。

【七律】 大酺

杜審言

毗陵震澤九州通,

士女歡娛萬國同。

伐鼓撞鐘驚海上,

新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

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雲官逢道泰,

天長日久屬年豐。

這首《大酺》寫得別開生面氣象博大,以高華雄整的美感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從「九州通」「萬國同」「伐鼓撞鐘」「新妝袨服」到「好風」「道泰」「年豐」可見。形式上首頷頸尾四組對仗大氣磅礴,無不表現老百姓物質生活的富足國家的強盛,一派太平盛世的向榮景象,正面讚頌了武則天的無比功德。也突出了詩人極高的藝術修養。

【五律】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

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

歸思欲沾巾。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審言宦遊在外已經二十多年了,正值早春時節萬物生髮。作者宦途失意前途黯淡,離鄉背井遠離京洛。仕途上的失意和思戀家鄉的愁情因為陸丞《早春遊望》而生,因此觸景生情起而唱和。詩中「物候新」「出海曙」「渡江春「」催黃鳥」「轉綠蘋」的美景與「宦遊人」「欲沾巾」「獨」「歸」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懷纔不遇的詩人眼裡,再美的景緻也不極思鄉的心切。這首詩無論在謹嚴縝密的結構上,還是清麗明秀音聲和諧的詞句韻律上,都是獨領風騷的上乘佳品!


杜審言老爺子只能算個中級詩人,和宋朝的王禹偁差不多。

之所以叫他老爺子,因為他是我們敬愛的詩聖的爺爺呀!

他的詩有幾句非常出名: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不愧為杜甫的爺爺!


謝邀,杜審言老爺子雖然詩寫的不是特別的好,比不上杜甫,李白等等。但是他在詩上面的成就也還是挺高的,是初唐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詩人,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胡應麟《詩藪》評價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他在五言詩上面的成就很高,甚至超過了初唐四傑之一楊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