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茶花女》,心酸的感覺,久久不得散去。

蒙馬特公墓裏的一個墓碑

這張圖片,很像。你覺得呢?

"今天是十二月十五日,我已經病了三四天了.今天早晨我躺在牀上,天色昏暗,我心情憂鬱;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我在思念你,阿爾芒.但你,我寫下這些字時,你在什麼地方?"

有人告訴我,您遠離巴黎,在很遙遠的地方,也許您已經忘記了瑪格麗特。總之,願您幸福,我一生中僅有的歡樂時刻都是您給我的。

我不知該怎麼回答,他們到後來的每一句對話我都覺得很心酸。一個在求她回到自己身邊,一個在違心的拒絕自己心愛的人。我一句話也受不了,如果我在旁邊一定勸他們私奔。

「你寫的是什麼?」

「是你兒子的幸福」

"海水啊,你說的是什麼?是永恆的疑問。天空啊,你回答的是什麼 ?是永恆的沉默。「這是泰戈爾的《飛鳥集》 此刻他在巴黎夢把他公墓的一個僻靜的角落裡 ,像茶花女 ,永恆就是她,永恆在阿爾芒的心裡

"唉!我們在布吉瓦爾的美好日子啊!現在何處尋覓?

「我若是能活著走出這個房間,那也是要去朝拜我們同居過的那座小樓,然而,我只能死後被人抬進去了。

「誰知道我明天還是否能為您記述。」

這是讓我永遠銘記於心的一段話。

瑪格麗特最後重病在牀,給阿爾芒寫的那些信,一字一句都足夠讓人心酸。

這個純潔的少女一點也不知道,僅僅為了維護她的姓氏,一個在遠處的妓女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對您來說是忘卻一個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名字,對我來說是忘卻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

(小仲馬)

我確信這樣一條原則,對於沒有受過善的教育的女人,上帝幾乎總是開闢兩條小路,引她們進入,即痛苦之路和愛情之路。兩條路都很艱難,她們走在上面,雙腳要扎出血,雙手要劃破,但是她們在路旁的荊棘上,同時也留下罪孽的裝飾物,赤條條地到達目的地:這樣赤條條來到上帝面前,她們自不必羞愧。

(小編看的《茶花女》一書是這樣的封面)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小仲馬最知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經典的世界級文學名著。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情,感人至深的小說,也是最早被翻譯成中文的外國作品。我一字不落的讀過三次,讀到心痛之處,每次都會潸然淚下。

至於書中具體情節,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了吧,沒有看過的,可以自行百度。我只說對這部書的感受。《茶花女》是根據作者小仲馬的一段真實的親身經歷創作的。

小仲馬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母親是一位貧窮而善良的縫紉女工。他的父親大仲馬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隨著大仲馬在文學領域的出色成績,地位也大幅上升。於是越來越瞧不起貧窮的母親。他經常混跡於上流社會,對母子二人缺乏必要的照顧。可憐的母親,帶著小仲馬辛勤的勞動,一手將他養大成人。後來大仲馬取得了對兒子的撫養權,便將他的母親棄之不顧。這樣的經歷,讓小仲馬體驗到了人世的殘酷,道德的虛偽,世間的不平。

後來,小仲馬和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瑪麗雖然出生貧寒不得已淪落風塵,但她卻是一個善良美麗的姑娘,她愛好文學,談吐不俗,言行舉止皆有大家貴族的風範。她珍重與小仲馬的這段愛情,但是為了維持生計,沒有斷絕同闊佬們的聯繫,這一點讓小仲馬不滿,於是寫了一封絕交信出走。待他回來時,瑪麗已經在貧病交加中含恨而逝。

小仲馬懷著深深的悔恨與思念,閉門謝客。他想起了被父親無情拋棄的母親,體驗到了世上真正的殘酷和不公。他構思並創作了《茶花女》,書中,阿爾芒就是他自己,瑪格麗特就是瑪麗。為了表示她的美好,小仲馬以聖母瑪利亞的名字為她命名。

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他們倆人在布吉瓦爾度過的那個浪漫而溫馨的夏天,那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當瑪格麗特臨死的那一刻,她仍然念念不忘,對那段時光充滿了無限的懷戀,「我昨晚又夢見你了,阿爾芒,我夢見我們在布吉瓦爾,攜手走過夏日的田間小路……」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之子小仲馬的作品,要評價這部作品,首先要才小仲馬創作這部作品的緣由說起。

1844年,小仲馬與法國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相遇,兩人一見鍾情。出身貧苦的農家女瑪麗.杜普萊西因為生活所迫,流落巴黎被逼為娼妓。他們的相遇有一見恨晚之嘆息,可以,現實社會的殘酷不能讓瑪麗擁有愛情而不要「麵包」。所以,儘管她非常珍惜她和小竹馬之間的愛情,但為了生計,仍不得不同當時巴黎上流的達官貴人保存聯繫。為此,只看重愛情的小仲馬非常氣憤,一氣之下寫了絕交信離開出國了。

1847年,小仲馬回國獲悉只有23歲的瑪麗.杜普萊西已經不幸離世。得知病重時的她極度悲慘,那些曾經狂熱追求者,見她病重紛紛棄她而去,葬禮時只有兩個人。這些情況對小仲馬震撼很大,他滿懷悲憤與悔恨,將自己「幽禁」在巴黎郊外,閉門謝客,開始了以瑪麗為原型的小說創作。

一年後,這部凝聚著小仲馬對瑪麗充滿深情之愛的《茶花女》問世了。這一年小竹馬僅24歲。據稱,《茶花女》一經出版,當即轟動了法國文壇,儘管當時的上流社會惱怒地一片斥責,批評小仲馬刻意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級下流」,卻也無法阻擋更多的人們被這部充滿真切之情的作品所折服。

其實,瞭解了小仲馬的創作緣由,就不難理解《茶花女》這部作品是作者滿懷自己對瑪麗的悔恨與深情,深刻地揭露了法國社會上流的殘忍與虛偽。


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副好玩的對聯,其中上聯是這樣的: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稍稍改一下就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父作家,子作家,父子皆作家。

因此,要說到《茶花女》就不得不說一說先這部作品的作者——小仲馬和他的父親大仲馬。《基督山伯爵》就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代表人物大仲馬的代表作,而《茶花女》則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大仲馬很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傳說曾經有人問大仲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馬自豪地回答:小仲馬。

言歸正傳。《茶花女》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

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芒同居鄉間。阿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小仲馬就是憑藉這部小說成了法國文學從浪漫主義向批判現實主義過渡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後來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改編成話劇,舞劇和電影等等文學形式,也是法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小仲馬在談到這部小說時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這裡還有一個段子想和讀者分享:

想當初,小仲馬未出名之時,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找一本讀一讀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