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仪礼》和《周礼》,都属于十三经,合称为「三礼」。那么读十三经,首先肯定是要读汉唐人的注疏本的。《礼记》《仪礼》《周礼》的注,是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郑玄所作,郑玄对三礼研究相当精深,他的注,也成为两千年来阅读三礼经文的最权威参考。到了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其中关于「礼」的部分,他选择了《礼记》,在郑玄注的基础上,作了疏解,这就是《礼记正义》。而《仪礼》和《周礼》则是后来的贾公彦作的疏,称为《仪礼注疏》和《周礼注疏》,也是在郑玄的注基础上作成。唐代人作疏解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疏不破注,即首尊郑玄注的解释,然后兼采他家。

一开始,经、注和疏都是单行本,到了宋代,才开始把经注和疏合刻到一起。清代经学大盛,对于经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十三经进行了系统而严密的校勘整理,其中便以阮元整理的十三经为代表,称为阮校本。第二,涌现出了一大批对十三经作综合性注疏的著作,三礼部分最为著名的,包括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胡培翚的《仪礼正义》等。(阮校本《十三经注疏》)

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哪个版本的《礼记》《仪礼》《周礼》最好呢?现阶段来说,首先要去读汉唐人的注疏,而汉唐人的注疏的版本,又以阮校本《十三经注疏》最佳,不过这个版本无句读,读的时候需要一边做句读一边读。现代当然也有整理本,对《十三经注疏》作了标点和校勘,比如北大本的《十三经注疏》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经注疏》系列,但是两个版本存在的问题都比较多,优点是作了标点,方便阅读。值得注意的是,上古本《十三经》系列中吕友仁先生整理的《礼记正义》是目前比较好的一个版本,在《儒藏》本中,吕友仁先生又根据更好的底本,对《礼记正义》作了更好的整理,所以《儒藏》本的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是目前可见的最好的《礼记》读本,至于《仪礼》和《周礼》,尚未出现特别好的本子。

(北大本《十三经注疏》)(上古本《十三经注疏》之《仪礼注疏》)

在读汉唐人的注疏时,也要读清人的注疏。前面说过的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胡培翚的《仪礼正义》等,都是三礼研究的必备书。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丛书,可以用这个版本。


我只说《周礼》吧。想读《周礼》,不考虑难易程度,最好的当然是孙诒让的《周礼正义》。

你肯定知道清代有一帮乾嘉学派的学者,做考据很牛,不过孙诒让不是乾隆嘉庆年间的人,他都活到二十世纪了,1908年去世。都说他的《周礼正义》是清代经学殿军之作,殿军是什么?是掩护主力部队,安排在军团最后位置的一支队伍。所以说殿军,意思就是《周礼正义》被公认为清代学者给十三经做的注疏里面做得最好的一种,给清代经学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孙诒让写这部书,光论写,就从1873年一直写到1899年,整整二十六年。一共有两百多万字,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第一个版本是十四册,第二个版本是七册,三千六百多页。真正说得上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说真的,全中国不说深究,光是翻完这部书的,又有几人?

如果你想只读一部书,就能对经学或者先秦史基本掌握的话,那选《周礼正义》肯定没错。豆瓣有一句评语,不知道出处为何,但我觉得非常中肯:「传统中国学术有经由通一经而通贯诸经的特殊门径。只要能彻底地精读一部经书的重要注疏,在经解的同时,也能够对其他诸经有一定的认识。」只要稍微翻过,你就知道此语不虚。

《周礼正义》第一卷一开头是这样的:「天官冢宰第一 周礼 郑氏注 惟王建国 辨方正位 体国经野 设官分职 以为民极」,数一数,连章节名字带注解者名字,一共三十一个字,孙诒让用了十五页来讲,我读了两天。难是难,但真的有收获。

不过我建议要读这部书,还是要做一点准备,比如把《尚书》和《礼记》简单翻一翻,至少对提到的篇名不陌生。最好再对经学史有一点点初步了解,至少知道前郑后郑都是谁,这个可以先读皮锡瑞的《经学历史》。大家都是业余爱好者,我说的可能也不大对,也就是随便说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