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儀禮》和《周禮》,都屬於十三經,合稱為「三禮」。那麼讀十三經,首先肯定是要讀漢唐人的註疏本的。《禮記》《儀禮》《周禮》的注,是東漢末年的大學問家鄭玄所作,鄭玄對三禮研究相當精深,他的注,也成為兩千年來閱讀三禮經文的最權威參考。到了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其中關於「禮」的部分,他選擇了《禮記》,在鄭玄注的基礎上,作了疏解,這就是《禮記正義》。而《儀禮》和《周禮》則是後來的賈公彥作的疏,稱為《儀禮註疏》和《周禮註疏》,也是在鄭玄的注基礎上作成。唐代人作疏解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疏不破注,即首尊鄭玄注的解釋,然後兼採他家。

一開始,經、注和疏都是單行本,到了宋代,才開始把經注和疏合刻到一起。清代經學大盛,對於經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十三經進行了系統而嚴密的校勘整理,其中便以阮元整理的十三經為代表,稱為阮校本。第二,湧現出了一大批對十三經作綜合性註疏的著作,三禮部分最為著名的,包括朱彬的《禮記訓纂》、孫希旦的《禮記集解》、孫詒讓的《周禮正義》、胡培翬的《儀禮正義》等。(阮校本《十三經註疏》)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哪個版本的《禮記》《儀禮》《周禮》最好呢?現階段來說,首先要去讀漢唐人的註疏,而漢唐人的註疏的版本,又以阮校本《十三經註疏》最佳,不過這個版本無句讀,讀的時候需要一邊做句讀一邊讀。現代當然也有整理本,對《十三經註疏》作了標點和校勘,比如北大本的《十三經註疏》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經註疏》系列,但是兩個版本存在的問題都比較多,優點是作了標點,方便閱讀。值得注意的是,上古本《十三經》系列中呂友仁先生整理的《禮記正義》是目前比較好的一個版本,在《儒藏》本中,呂友仁先生又根據更好的底本,對《禮記正義》作了更好的整理,所以《儒藏》本的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是目前可見的最好的《禮記》讀本,至於《儀禮》和《周禮》,尚未出現特別好的本子。

(北大本《十三經註疏》)(上古本《十三經註疏》之《儀禮註疏》)

在讀漢唐人的註疏時,也要讀清人的註疏。前面說過的朱彬的《禮記訓纂》、孫希旦的《禮記集解》、孫詒讓的《周禮正義》、胡培翬的《儀禮正義》等,都是三禮研究的必備書。中華書局出版了一套「十三經清人註疏」系列叢書,可以用這個版本。


我只說《周禮》吧。想讀《周禮》,不考慮難易程度,最好的當然是孫詒讓的《周禮正義》。

你肯定知道清代有一幫乾嘉學派的學者,做考據很牛,不過孫詒讓不是乾隆嘉慶年間的人,他都活到二十世紀了,1908年去世。都說他的《周禮正義》是清代經學殿軍之作,殿軍是什麼?是掩護主力部隊,安排在軍團最後位置的一支隊伍。所以說殿軍,意思就是《周禮正義》被公認為清代學者給十三經做的註疏裡面做得最好的一種,給清代經學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孫詒讓寫這部書,光論寫,就從1873年一直寫到1899年,整整二十六年。一共有兩百多萬字,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第一個版本是十四冊,第二個版本是七冊,三千六百多頁。真正說得上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說真的,全中國不說深究,光是翻完這部書的,又有幾人?

如果你想只讀一部書,就能對經學或者先秦史基本掌握的話,那選《周禮正義》肯定沒錯。豆瓣有一句評語,不知道出處為何,但我覺得非常中肯:「傳統中國學術有經由通一經而通貫諸經的特殊門徑。只要能徹底地精讀一部經書的重要註疏,在經解的同時,也能夠對其他諸經有一定的認識。」只要稍微翻過,你就知道此語不虛。

《周禮正義》第一卷一開頭是這樣的:「天官冢宰第一 周禮 鄭氏注 惟王建國 辨方正位 體國經野 設官分職 以為民極」,數一數,連章節名字帶註解者名字,一共三十一個字,孫詒讓用了十五頁來講,我讀了兩天。難是難,但真的有收穫。

不過我建議要讀這部書,還是要做一點準備,比如把《尚書》和《禮記》簡單翻一翻,至少對提到的篇名不陌生。最好再對經學史有一點點初步瞭解,至少知道前鄭後鄭都是誰,這個可以先讀皮錫瑞的《經學歷史》。大家都是業餘愛好者,我說的可能也不大對,也就是隨便說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