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的傳說有很多,除了蔡邕說以外, 尚有神農說、伏羲說、文王說等等。

蔡邕說不過是眾多傳說中的一個,但相對來講,可信度反而是最高的。

神農說出自《說文》。但是就現實來講,當時連飯都喫不上,神農是腦子讓毒草毒壞了嗎?搞什麼焦尾琴。

伏羲說、文王說也都差不多,全部出自民間故事而非正史。

正史裏,只有《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提到焦尾琴,是蔡邕製作的。

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琴及彈琴的水平,在古代是一個文人的內涵表現之一,因此古代必定有很多好琴。

蔡邕則是古代著名的音樂家。以現在的邏輯推斷,蔡邕的藝術造詣很高,而且可能具有「絕對音感」。

史書記載【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

製造焦尾琴,前提就是需要有類似「絕對音感」這樣的天賦。而有這樣天賦的人,多半是個音樂家。可是古代藝術成就達到蔡邕這個高度的人物實在不多,也就是說,蔡邕製作焦尾琴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起碼比其他的傳說的可信度要高得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