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5年,福建省晉江市蘇垵村北一座明朝古墓被盜,考古隊趕到現場後發現,在古墓的封土堆上,盜墓賊挖了一個長1.2米,寬0.8米的巨大盜洞直通墓室。見此情景的考古隊並沒有驚慌,而是組織人對盜洞進行了回填。有人追問:古墓已經被破壞,爲何不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隊員解釋說,這座大墓的墓主人是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據《明史》記載,俞大猷是福建泉州人,出身武將世家,嘉靖年間世襲成爲一名百戶。俞大猷一生從軍47年,幾乎都是在與倭寇打仗,足跡遍佈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

在與倭寇戰鬥的幾十年間,俞大猷訓練了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號稱“俞家軍”。他與當時明朝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爲“俞龍戚虎”。雖然俞大猷、戚繼光二人齊名,但後世提起戚繼光,都知道是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相反知道俞大猷的卻不多。如果單從“俞龍戚虎”上看,俞大猷的水平似乎還在戚繼光之上,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專家解釋說,戚繼光爲人圓滑機警,很早就投到了首輔張居正門下,所以在張居正掌權之後,戚繼光屢受提拔,領兵打仗能夠享受諸多優先資源,讓他能夠大施拳腳。相反俞大猷性格耿直,不善於官場交際,所以總是受到排擠、彈劾,打勝仗被貶、打敗仗被貶,以至於戚繼光威震倭寇和蒙古的時候,俞大猷基本上很少有機會領兵了,所以後世才只知道戚繼光,很少有人知道俞大猷。

萬曆八年(1580年),77歲的俞大猷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都被萬曆皇帝挽留,結果不久後病死任上。萬曆下旨追贈左都督,厚葬於家鄉泉州。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俞大猷墓就已經被盜,晉江市文物部門隨後對古墓進行了清理髮掘。據當年的發掘報告記載,俞大猷墓位於蘇垵村北,墓葬坐南朝北,墓室爲磚石結構,外面封土是經過特殊處理的三合土。

考古隊員回憶說,當年發掘俞大猷墓時,整座墓葬因爲被盜嚴重,墓室出現了坍塌,裏面積水嚴重,一些村民甚至從墓室中取水澆地。發掘過程中,墓中隨葬品雖然被盜一空,但考古隊卻在一位村民家中,找到了一塊被當做搓衣板的墓誌銘。

經過清理,上面清晰的刻有“皇明光祿大夫後軍都督府同知贈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肅陳氏墓誌銘”幾十個大字。墓誌銘的出土,對於確定墓主人身份和研究明朝歷史具有很高的價值,之後一直由晉江市博物館收藏。

發掘結束之後,因爲俞大猷的特殊身份,文物部門對古墓進行了修繕。沒想到三十年之後,竟然有盜墓賊前來盜墓,讓人哭笑不得。因爲是一座空墓,所以2015年盜墓發生之後考古隊並不驚慌,只是回填了古墓。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