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題主,屠蘇,原本是古代一種茅舍名。此酒因釀造時在屠蘇房中,故名屠蘇酒,是一種藥酒。

元日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就是這個酒。古人在春節時飲酒一般都分長幼次序,年長者優先,年幼者次之。是出於尊老的傳統。而飲屠蘇卻不同,題主這首詩取自蘇轍的《除日》,古人有一風俗,春節對長幼兩者寓意不同。幼者長一歲,該慶賀,長著卻是「少一歲」因為距離死亡又近一年,所以拖到最後喝,有延年益壽之意。蘇轍已經七十多了,自然是在「少一歲」的行列裏。所以這個「最後」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描寫這種情形的詩句還有很多,唐人顧祝《歲日作》一詩中也道:「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蘇軾同樣也有對屠蘇的描寫,《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道: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都是說身為長者的他們,先讓年輕人去喝屠蘇酒。

古人傳統中有很多是帶有寓意性質的,如今雖說還有人飲屠蘇,但這個風俗禮儀似乎早已淡忘。


除日 宋 ●蘇轍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

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

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人們的朋友聚會,婚喪嫁娶,重要和喜慶的節日都會小飲幾杯。人們平時的飲酒都是尊老愛幼,由年長者率先舉杯共邀同飲。

屠蘇酒因產地而取名、文明。古人認為除夕之夜飲酒寓意著辭舊迎新,來年有個好的兆頭。由年幼的先飲,生命漲了一歲寓意步步高昇,一次到最後的長者飲酒,寓意長壽無疆。由此蘇轍有年年最後飲酒的故事。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古代的習俗是在除夕這一天一家人依次飲下,一年不得瘟疫。而且是小孩先喝,畢竟孩子又長一歲,是高興的事。老人已近垂暮,前途暗淡。就喝到最後,因此,蘇轍纔有詩句;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除夕夜全家共飲屠蘇酒是我國一些地區春節的保健習俗。自古到今,即使不會喝酒的人,在年夜飯的時候也多少喝一點。根據古籍記載,前人的年夜酒主要有「葡萄醅」「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

屠蘇酒從晉朝產生,屠,就是割;蘇,就是藥草,砍了藥草來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蘇酒」了。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菴(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菴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裏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 古時飲屠蘇酒的風俗也很特別,人們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閤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喝。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北魏的議郎董勛解釋說,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在中國為數不多的歷史文化名酒中,屠蘇酒一枝獨秀,文化內涵無與倫比。有些地方,還傳為神話,以為屠蘇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賜吉祥、降福祉。

多謝邀請!學生知道詩中的「屠蘇」為一種藥酒,元日那天有一家老少都要飲屠蘇以正氣的習俗,順序是先幼後長,幼先是鼓勵,後長則是挽留之意,故而他要最後才飲,因時間關係可能有不周全之處,望多多諒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