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的前言部分如下: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黃。)

看完這一節,其實直接表達了錢穆先生四個觀點。分別是

1、國人必須對本國的歷史有所瞭解。

2、對本國的歷史要有所敬畏

3、不要把現代的過錯,全部推卸到古人頭上,並且覺得自己比當時的古人更高明

4、只要有很多國民符合以上三點,這個國家就有繼續向前的希望。

其實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作為一本歷史書,錢穆先生要羅裏吧嗦的說一堆教訓人的話,在序言裏更是三句話不離「本國歷史」「希望」「文化傳承」;相信你們看完這本《國史大綱》,估計會更奇怪,因為這一本書裏的內容,很多時候會讓人覺得錢穆先生選擇材料時,根本「不用心」,或者立場「偏頗」。為什麼會這樣呢?

筆者特地追尋考據過這個問題,寫的原文如下,希望能解答你們的疑惑——

錢穆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其一生著作無數,卻從來沒有一本,像是《國史大綱》一般,受到後世史學界批評。甚至現代稍微瞭解歷史的年輕人,都可以喝著咖啡,喫著下午茶,肆意指摘這本書中的錯漏之處。

錢穆先生

不可否認,《國史大綱》擁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它以獨特的脈絡,闡述我國歷史時代的變遷,思想的變化和王朝的更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佳作;但其最大的問題,也是非常突出——即選材的偏頗。

這本書觀點偏頗嗎?捫心自問,的確偏頗,而且小編讀起來,都覺得偏到沒邊了。

舉個例子:此書在描繪大唐時,似乎故意著重描寫了貞觀之治,絲毫不顧及隋末亂世的末世景象;又刻意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神武英明,卻淡化了其後期昏聵的影響。錢穆先生在寫此節時,選擇了大唐最美好的一面,也完全相信了《唐史》的史料,絲毫不去考證,也忘記了唐太宗的黑歷史。極力描述大唐長安的繁華與萬國來朝的景象。

此書第六編,寫到兩宋時,又不斷述說宋朝開創之艱辛,遭到侵略後,反抗之頑強,士大夫們有多麼了不起的覺悟。刻意淡化宋朝立國之初,就埋下的弱國之禍……

諸如此類,書中偏頗謬誤之處,比比皆是。故而後世讀者,有人指責這本書是一本「野史」,雖然難聽,但是也不是沒有道理。可有人因此大肆嘲笑錢穆先生,認為他歷史學家的身份,不過爾爾,水份太大。這種觀點,就太可笑了。

網路評價

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明白,錢穆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多麼憂心如焚,有多麼刻骨心痛。

《國史大綱》成書於1939年。很多人大概對這個年份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這一年,日軍沒日沒夜的轟炸重慶,景象慘烈,動輒死傷上千人。

這一年,汪精衛通電投敵,汪偽政權建立,這羣賣國賊恬不知恥的開始叫囂「中日友好」。

這一年,長沙保衛戰打響,抗日將士們,用血肉阻擋日寇的侵略。

這一年,是九一八事變八年之後,楊靖宇將軍的抗日部隊已經瀕臨全軍覆沒的險地。

在這一種舉國感到茫然,不知道路在何方的特殊情況下,此書誕生了。

國史大綱

知乎有人曾問過:當時的國人,對整個抗日局勢,悲觀到了什麼地步?有人回答:悲觀到錢穆先生都寫了《國史大綱》。

說的直白一點,這根本就不是為了給現代人去反駁,給現代的歷史學家去考據,給現代的讀者去質疑的一本書。它是寫給將來可能「亡國」後的,日本統治下的「中國人」看的一本書。錢穆先生希望,這本書最大的作用,就是萬一中國淪陷,在日本人文化封鎖下,夜深人靜的時候,中國人可以偷偷的拿出來,去緬懷中國的偉大歷史,激起這些人反抗的決心,讓他們始終牢記,自己這個民族,當年有著多麼了不起的輝煌過去;自己的祖先,當年是多麼了不起的人物……

長沙保衛戰

為了讓那個時候的國人們,看到更加完美的歷史。甚至錢穆先生不惜放下自己歷史學家的考據精神,照單全收古代的史料,並且努力淡化,甚至是刪掉了許多黑歷史,努力讓中國人讀到華夏文明時,入目的都是最璀璨的時代。

如果你讀到的史書上,記載著華夏五千年,是一個充滿戰亂,充滿了飢餓,充滿了悲苦與恐懼,滿紙上記載的都是「喫人」的歷史。你還會從骨子裡想要反抗異族統治,發自內心的想要去復興那個國家嗎?你不會的。可錢穆先生,希望你看了他的書,會!他希望每一個看過他這一本書的讀者,都能在中國淪陷後,別忘了自己的祖先,記住自己是炎黃子孫,並承擔復國的責任。

重慶大轟炸

《一代宗師》裏,曾有一句臺詞,考據君非常喜歡,說的是「憑一口氣,點一盞燈」。錢穆先生,就是希望將來萬一亡國,能為那時的中國人,再凝聚一口氣,並希望這一口氣,浩然長存;他也希望為將來的中國人,點一盞燈,並希望這盞燈,永不熄滅。

在國家和歷史學者的聲譽之間,錢穆先生毫無疑問的選擇了前者。不過,對當年自己歷史著作中的錯漏之處,錢穆先生其實是心知肚明的。1968年,即抗日戰爭勝利23年後,錢穆先生曾致信友人,說他有意重寫《國史大綱》,因為身體緣故,可惜最後沒能實現。

1990年8月30日上午9點15分,在颱風的漫天風雨中,錢穆在臺北無疾而終,平靜、安詳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刻,享年96歲。

結語:幸好。錢穆先生這一本《國史大綱》,沒有發揮它該有的作用。抗日戰爭勝利萬歲!中華民族萬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