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象學關鍵詞

1. 胡塞爾理解的現象學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是一場戰鬥,它要澄清通過語言而產生的理智上的迷惑。」[1]此話用在現象學上也合適得很——名詞、概念作為語言或文字,它所指示的意義是變動的,也很難說清。比如哲學(Philosophy),大家都知道是「愛智慧」,但什麼是智慧,什麼樣的哲學是智慧,就眾說紛紜了。現象學也一樣,以下就從創始人胡塞爾開始(雖然胡也是從布倫坦諾得到指引的)。

胡塞爾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如果說我的思想給人們的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困難,那麼這種情況也適用於我本人。我只能在精神新鮮、思路清晰的時間裡才能理解我的思想,而在過度工作之後,連我自己也無法把握它們。」[2]這段話說明了概念的變動不居,但並不表示一切都無從把握。胡塞爾還是有較為清晰的主張:「在現象學最嚴格的還原中的直觀本質直觀方法,是它唯一所有的東西。」[3]而《邏輯研究》則概括為:「回到事情本身」,即「本質還原」。

胡在其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第一卷的卷首聲明上這樣說:「只有返回到直接的直觀這個最初的來源,回到由最初的來源引出的對本質結構的洞察,我們才能運用偉大的哲學傳統及其概念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直觀地闡明這些概念,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重新陳述這些問題,因而最終至少在原則上解決這些問題。」[4]

2. 梳理概念的骨幹:關鍵詞(上文加粗部分)

(1)關鍵詞:語言、概念、問題

說明:哲學是用語言/文字作思索之學,哲學的概念和問題都用語言提出。

(2)關鍵詞:語言的迷惑、理解的困難、無法把握

說明:語言是由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字片語成,而字詞所代表的意義,難以從根本上明確,除非與實物對應起來——比如,「蘋果」、「apple」這兩個詞與實際的能咬一口的蘋果對應,詞義就能明確;而「真、善、美」的定義,就要大費周折,不得不以概念來解釋概念(就如胡塞爾:「連自己也無法把握它們」)。這在語言哲學裡,是能指、所指的問題,在中國哲學裡,叫「名止於實」[5]。

(3)關鍵詞:還原、回到本身、本質還原、返回最初的來源、本質洞察、直觀

說明:「回到事情本身」——什麼「事情」呢?做現象學這件事、研究哲學這件事、愛智慧這件事。素來的哲學是在語言和文字的概念里探討、求證問題的答案,而字句裡面沒有「人」:字句里沒有冥思苦想的人,沒有想累了抽煙喝咖啡的人,也沒有寫累了、餓了吃麵包的人——概念在邏輯的世界裡從來不累,而人卻活生生地會被窗外的風景和吹來的微風激起靈感、引發思路。字句和概念不知道這些它們「系統」之外的「存在」。

到這為止,可以看作文字、語言和概念被「還原」、「返回」到了它的「來源」:活生生的人——寫哲學的人。這個過程可以叫「洞察」、「直觀」,意思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說:澄清了「語言的迷惑」,跳出了概念的「事情」,回到了語言初始的來源。哲學的語言和概念,本質是人的寫作。在這一點上,寫哲學概念或理論與寫小說、劇本沒有「質」的不同,不過似乎文體、風格、目標有別罷了。

(4)關鍵詞:哲學傳統

梳理以上關鍵詞,更容易「洞察」現象學的風骨[6](《文心雕龍》用詞),也就是(胡塞爾現象學)寫作的骨幹、骨骼。見到骨骼,是為了把握其文章的關鍵。

還有一個關鍵詞不能漏掉,就是胡塞爾提到的「哲學傳統」。什麼是「哲學傳統」?即從哲學產生到胡塞爾為止的代代相傳。羅姆巴赫在1998年的「現象學之道」文章的開頭便說:「胡塞爾不是第一個現象學家,海德格爾不是最後一個現象學家。現象學是哲學的基本概念,它有一個長長的前史,並且還會有一個長長的後史。」[7]陳子昂有詩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先生大概是不知道「現象學」的,要不怎麼不能直觀到自己身打哪兒來呢?若沒有傳統和傳承,他難道是石頭裡蹦出來的?哪怕孫悟空,也是石頭吸收了日月之精華逐漸孕育而成的呀!

所以羅姆巴赫看得明白,胡塞爾也明白:現象學不是憑空突然造出來的,它源於「偉大的哲學傳統」,有前身、有源流、有脈絡,我們只是需要洞見和返回它的「本質結構」。

二、認識你自己1. 概念的「圓舞」 20世紀末,尼采說:「上帝死了」,海德格爾則說:「哲學終結」。 什麼是「哲學的傳統」? 從泰勒斯時期的「靈魂」、「性質」(nature),到柏拉圖時期的「理性」、「理念」、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到「純粹理性批判」,到「先驗」的「物自體」,再到今天現象學的「本質」、「直觀」……看出什麼了?

概念在跳「圓舞」。

「哲學」——哲學終結;「上帝」——上帝死了。 最重要的概念,在流傳兩千年後走向反面。但是,哲學和上帝至今仍然存在著——「死」的是概念,並非某種「人」。事實是,哲學家發現:哲學概念在新的形勢下不得不否定自身。就像維特根斯坦那樣,他們看到了「通過語言而產生的理智上的迷惑」,必須「澄清」它。 「澄清」不是維特根斯坦獨有的發明,哲學本來因「澄清」而生——「愛智慧」,是為了清醒地生存、清醒地認識世界。還記得那句「認識你自己」嗎?這是古希臘神廟上的神諭,也是從前蘇格拉底時代傳承至今的哲學精神。 正如文藝復興時,其實也在呼喊:「文藝死了」——舊文藝死了,新文藝活了。二十世紀物理學也曾宣布經典物理學的「終結」,而量子物理學開始了。後來,「文學已死」、「小說已死」的提法也不絕於耳,哲學、藝術、科學、文學都不約而同地「死」,卻也不約而同地新生。概念或文學的寫作者(創作者)——人,意識到過去的概念(理念)的不合理,便自然而然地更新它。 尼采從赫拉克利特那裡獲得「超人」的靈感,盧梭從斯巴達人和原住民那裡發現了「啟蒙」,海德格爾則通過現象學的「本質還原」而創造「本在」(Dasein)——就如藝術因為重新連通了古希臘而實現「文藝復興」,哲學也能從源流處觀照自身。

在赫拉克利特的時代,那時「理念」、「形式邏輯」的說法還沒有產生,後來,新的哲學概念從無到有、又從有趨向無。這是種在語言、字句的「邏輯智慧」之外的智慧——返回根源、洞察根本的直觀。 當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他同時在呼籲人們要做「超人」(新人),他是古典語文學出身,果然也發現語言(理智)上的迷惑。海德格爾在繼承胡塞爾的現象學時,發現胡還只是概念中的還原,還未達「本質」。於是他還原到了概念背後的人——概念死了,而作者出場。海德格爾的哲學寫作如同「元小說」——不但書寫語言、字句,書寫者還與字句同時「存在」於時間之流中。這就像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用字句解釋),「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二元對立,達成和諧)。過去語言的「邏輯」,似乎是自動、自主的規則演繹和運行(就像數學)。但其實是人在文字之外,為之確立了「遊戲」規則(或者說「原動力」),就像給數學運算確定的原理和定理那樣。維特根斯坦和羅素的分歧或許就在這一點,羅素在寫「經典哲學」,而維特根斯坦則在寫「元哲學」。

△ 盧西歐·豐塔納創作作品:「割破的畫布」

這是藝術家盧西歐·豐塔納在創作作品:《割破的畫布》,和現象學還原有異曲同工之妙。劃破了「經典」藝術語言的創作,卻打通了藝術和藝術創作者之間的維度(隔離)。藝術創作者不再沉迷於繪畫(語言),而還原、審視了畫布本身——它令人反思藝術這件「事情」的本質、初衷和本心。(如果是位中國藝術家,也許可以劃破「筆墨紙硯」)。

△ 勒內·馬格里特作品 下圖中文字:「這不是煙斗」

再看這兩幅,都跳出了傳統繪畫的邏輯,而將過去要表現的對象直接作為作品。德里達在《論文字學》中說:「讓表演(創作)者退場,讓被表演(創作)者親自出場」——不再表現,而是「直觀」,讓人看到藝術的本質、「最初的來源」,也即「真實」的存在。 維特根斯坦說:「如果概念的形成能由自然事實來說明,那麼我們是否不應當對語法(畫法)感興趣,而應當對自然界中的那些作為語法基礎的東西感興趣?」[8]以上作品都提示著藝術語言之外的「存在」、嚮往著概念與真實間無分隔的融通。於是,「時間」也出場了。海德格爾的名著《存在與時間》所還原的哲學是「活」的、流動的,甚至靜止的藝術都不足以表現,而是「詩意地棲居」:讓哲學家跳出寫作,還原到流動著的真實世界——「萬物皆流」,赫拉克利特曾如是說。

2. 現象學的「棲居」現象學的視野,即追根溯源、不忘初心。「邏輯」的基礎是原理、公設,而原理的創作者,是人。或者說,哲學是字句、概念,而字句、概念是由人來書寫的。這在中國思想里,也是一種智慧的傳統:「名止於實」,《莊子》也曾這樣說。《文心雕龍·原道》:「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那麼,看到「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嗎?人是否是「萬物的尺度」呢?哲學還原到人,是否意味著人應該為所欲為? 不,人棲居在大地上,大地才是人生命的源泉——水、空氣、陽光是人「存在」的根本。當人們注意到水和空氣的問題時,全人類就像一個整體、一個作者,正在以「現象學」方式表現「棲居在大地上」的根本訴求:人的本真。 於是,在人類的21世紀,生態和環境的「還原」從隱喻變為顯學。科學:這個誕生於哲學的王子一直在邏輯規則下為人的訴求服務,如今也重新以哲學的視野「還原」、「直觀」人生存與環境的「本質」聯繫。 這個時代,語言、概念、文化的隱喻都在匯聚,為的仍然是:「認識你自己」。人,往往在危機、危難時重新反省自己,而在此之前,則經歷了很多驕傲的「創作」、很多瘋狂的遊戲。

3. 精義不死

作為書寫者,我也有自由宣布:「現象學死了」——作為概念、字句的它可以死,它時時刻刻都在死。可是,人類的初心:追尋本真、「認識自己」的傳統不會死,它時時刻刻都在更新。古今中外、東方西方,無數人用不同語言、不同方法給這一傳統的火焰添加新的燃料——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地球上任何一方的人,經歷的晝夜都是同樣的。如果拿全人類比作一個人,那他和所有存在者(萬物)一樣,就憑著一口氣生存、繁衍——生命的「本質」其實如此簡明。

公眾號:Being道 語文與哲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