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信息中心發佈了《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報告指出,2018 年我國共享經濟發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單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達29420 億元,其中,生活服務領域交易規模以15894 億元,佔比54.0%位居榜首,是促進消費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此外,報告預測,未來三年,我國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碎片化”時代,與“共享”聯姻,能讓我們的購物中心釋放怎樣的價值?


共享單車、聯合辦公、共享充電寶、共享兒童推車……近幾年,共享大軍在短短几年時間裏跑馬圈地佔領了多個生活及服務領域,深刻地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過共享爲我們帶來的便利。


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共享”是在數字時代的孕育下生根發芽的,依託着對線上社羣數據的解讀,分析受衆羣體需求,進而落地線下共享生活方式。


另一個角度來講,通過線上各種軟件數據反饋,消費者的線下體驗感被升級重構,這也源自並印證了“共享”的底層邏輯——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在數字互聯時代,人們的生活越發呈現移動化、碎片化和融合化。作爲流量重要節點的購物中心,擁有着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的龐大資源。共享時代帶來的不僅是消費者對於商業活動體驗的升級,更是對消費者和購物中心這二者時間、空間資源再配置的過程。


將購物中心的低效率空間和時間,以共享的理念進行重塑,形成能滿足消費者碎片化需求的高質量場景,打破“人”、“場景”和“服務”之間的壁壘,填平消費體驗中出現的各種“斷裂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經營效益。


這或許就是共享經濟和購物中心聯姻的核心邏輯。


流暢出行

填補消費者與商場的連接“斷裂帶”


事實上,消費者與購物中心的聯繫,從他決定要到購物中心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是否有直達公交、走路時間會不會太長、距離地鐵遠不遠,這些都會成爲消費者決定來不來的關鍵因素。每一個連接上出現的“斷裂帶”,都是消費者放棄前來的理由。


如今,共享出行工具實際上填補了連接上的“斷裂帶”。


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出租車,商業場所已經是共享出行的最大應用場景之一。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購物中心以及大型城市綜合體(包括寫字樓等)的周邊,現在已經成爲了共享出行最大的聚集地。例如昆明首個智能共享單車推薦停車點落地西山區萬達廣場、ofo和昆明金鷹購物中心共同設立共享單車停放處......


就共享單車品牌而言,購物中心停駐站的出現爲隨處停放以及無處停靠的單車提供了最佳的“避風港灣”。在省卻了一大筆維護和管理、人工成本費用的同時,亦藉助購物中心的“人氣東風”加深大衆對自身品牌的認識,擴大了品牌影響力,極大地緩解了共享單車亂停放的問題。而就購物中心而言,一方面受佔地面積的限制和停車位不足等因素影響,設置共享單車停駐站點可以規範商場停車,解決消費者停車難等問題。


共享出行方式的出現,讓人們更願意走出家門。共享單車、共享電動單車、新能源共享汽車租賃……成本低廉的掃碼即用填補了消費者與商業項目之間曾經的動線空白。



地鐵站、公交站等公共交通設施周邊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停放處。


如今TOD導向開發的項目越來越多,這就意味着只要與公共交通“零距離”,就與項目“零距離”。選擇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降低了開車出行的擁堵、焦躁及停車困難的機率,從源頭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讓社區型購物中心與消費者之間的“最後一公里”變得更加便捷。


此外,各種共享打車軟件的出現也讓消費者有了綠色出行的平臺化便捷體驗與服務保障。


對於購物中心來說,共享出行方式項目的可達性增強,到達方式更加多樣化,間接爲購物中心提供了客流,讓消費者在數字化時代更願意走到線下。同時,共享單車擴大了商圈的消費半徑,很大程度上連接了核心商業圈、外圍的次級商業圈,以及邊緣商業圈或者相鄰商圈,給次級商圈、邊緣商圈內帶來的人口流量,緩和了原本商圈人口分散不均的狀態。一方面有效擴大了商圈的消費半徑,爲消費者“買買買”提供了更多場所選擇。


另一方面,將原有的獨立但臨近的商圈開始逐漸形成交互更爲緊密、清晰的“商圈鏈”,


  • 北京沿長安街形成了一條 “公主墳-復興門-西單-王府井/東單-建外大街-國貿-大望路”商圈鏈;

  • 上海則形成了一條 “天山-中山公園-靜安寺-南京西路-人民廣場-南京東路”商圈鏈;

  • 而杭州出現的“商圈鏈”爲“武林廣場-鳳起路沿線-湖濱-吳山廣場/河坊街”……


未來,大型商業購物中心將逐漸朝着功能多元化、體驗式服務的方向發展,用戶不再是單一的購物需求,同樣今後的停車場也不再只是泊車之地,集更多周邊功能和業態服務於一體的新型生態或將出現。


短期租賃

填補固定租約之間的時間“斷裂帶”


在以前,購物中心的空鋪往往是這樣的。



有點藝術感的通常是這樣的。



共享時代,購物中心的“空鋪”變成了這樣。



2017年,國內首家快閃跨界集合店“POP-UP UNION”——閃殿亮相上海大悅城,在這間總面積近500㎡的店鋪中,實現了品牌跨界、疊加、融合的多元組合,匯聚了買手集合店、潮牌、創意家居、黑科技、輕餐咖啡等多元業態。


“閃殿”開業前5天銷售額突破十萬,進店人數突破2萬,自然人流提袋率實現20%,坪效突破100元/平米/天。


從上海大悅城到龍湖虹橋天街,閃殿的解決方案迄今經過了1.0到4.0的迭代。


1.0時期爲線上撮合交易,注重對服務商家的品牌推廣;2.0時期則是快閃集合店,通過對空間內容的來提升商家的品牌知名度和獲客;3.0版本則是把場景打造、道具陳列、人員安排等所有環節做得更、深入和標準化,讓品牌能夠“拎包入住”;閃殿迭代4.0版本,將數據的獲取、打通與應用作爲該時期的重心,逐步形成線下智能零售矩陣。這與數字化時代共享的進程腳步完全契合。


對於購物中心來說,空置率一直是“敏感話題”,共享時代的來臨,讓空置店鋪這個曾經尷尬的“低效空間”迭代成爲了更有價值的碎片化社交及零售場景,用空間價值留住了消費者的時間,實現了人氣和收益的雙贏。


共享辦公

填補客流潮汐之間的人氣“斷裂帶”


如今,生活型購物中心越來越多。這類購物中心的普遍特點就是,周邊以居民區居多,辦公樓少,因此晚上、週末客流多,白天大家都去上班的時候,購物中心的客流明顯不足。


於是,購物中心功能的複合化就變成一個優選的解決方案,而共享辦公作爲購物中心的新興業態就大張旗鼓的開始進駐購物中心。


“空間共享”這一概念的普遍認可,爲商業地產空間價值的提升帶來了更多的靈感。現在不少國內外購物中心將聯合辦公、快閃店以及商戶之間的共享功能性空間,例如共享廚房等形式搬進購物中心,讓低效空間價值再釋放——包括空置店鋪以及公共區域。


比如,加拿大密西沙加市郊區的住宅人口密集的Erin Mill Town Centre中引進的Mindshare Workspace,遠離通勤的煩惱與忙碌,在家門口“後院”商業中更能創造工作的熱情與靈感;



再如位居世界城市訪問量第二的泰國曼谷中Habito Mall引進的HUBBA-TO,Habito Mall位於一條相對安靜的街區,毗鄰運河及生態美景,HUBBA-TO位於購物中心三層,有助於創意先鋒們在“世外桃源”中進行自己的“創作”,在陶藝及其他活動中醞釀靈感;



還有PIK Avenue Mall也引入了Cre8 Community & Workspace聯辦空間,其擁有得天獨厚的商務樞紐,位於雅加達北部的中央商務區,方便前往Soekarno-Hatta國際機場。


同時,Cre8以其社區運營和設施完善而聞名,會員有機會與雅加達的許多頂級企業主和專業人士交流,碰撞出更有價值的商業/商務火花。另還配有街機遊戲,午睡吊艙,懸浮滑板等休閒娛樂設施……

 

同樣,在國內,聯合辦公作爲提升空間價值及效率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越來越多購物中心的青睞。



對購物中心而言,引入聯合辦公除了可以消耗掉難以去化的出租面積以外,還能幫助項目內的零售和餐飲店鋪在工作日期間提高人氣與銷售額以及孵化商戶及品牌等。


對於上班族來說,商業商務模式無縫切換,有了更多帶動實體消費的理由。除了通過設計改善空間生態,還能夠以空間的商業化改造盤活整體物業,以實現資產增值。


高頻服務共享化

填補維護成本與服務好評的”斷裂帶”


傳統的購物中心,”服務檯”就是服務的核心節點,而服務設施也主要由購物中心運營方單方面提供,爲獲得服務好評而不斷投入人力和物力進行維護和更新。


共享經濟的出現,購物中心的的服務檯,正變成一個“共享服務的提供平臺”。坐擁購物中心客流,將部分服務功能“轉移”,由共享服務的提供方承擔,自己則運營“平臺化”邏輯運營“服務”。


於是,之前普遍由購物中心自行採購的充電寶、兒童推車、輪椅等耗材,開始都採用共享理念了,這極大的釋放的購物中心的服務壓力,節省了人工和維護成本,甚至購物中心普遍採購的公區休息椅也開始被共享按摩椅所取代,解決休息問題的同時還創造了收益。


一、延時消費:“安全感”護航客戶粘性


數字化時代的安全感大多是建立在“手機有電,錢包有錢,車裏有油”的基礎之上,可見移動互聯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共享充電寶租賃服務讓消費者有實質性的安全感,延長了顧客的停留時間,爲消費者和購物體驗的提升提供更多元的保障。



目前,“街電”、“來電”、“怪獸充電”、“小電”、“租電”、“嘟嘟充電”、“FLYPOWER”等充電寶品牌已紛紛入駐購物中心以及各大餐飲商家,爭奪“安全感”服務市場。


二、貼心服務:增強遊逛體驗


在購物中心數字化轉型時代,休閒娛樂業態對於實體商業的引流作用不言而明。


之前,帶娃逛街的畫風往往是“等會兒!”、“回來!”、“別亂跑!”系列,而在共享時代,帶娃逛街的畫風就變成了這樣。



用手機掃一掃交付押金即可使用,共享兒童推車的出現,讓很多家長解放雙手的同時,令孩子有了更多娛樂的方式,代表品牌爲小木馬共享智能兒童推車。同時,該業態與購物中心多采用聯營的合作模式,爲購物中心帶來更多額外的服務及收入。


此外,購物中心原本的休息公區是這樣的:



在共享概念來襲之後,購物中心的休息公區是這樣的。



共享按摩椅的進駐,幫助了購物中心進行空間“邊角料”的去化。由於該領域的門檻不高,出現了衆多品牌,包括樂摩吧、摩摩噠、去摩魚、“榮辰”、“護動”以及“頭等艙”等,模式和價格都大同小異,瞄準了當代消費者的購物放鬆兩不誤的需求,只需花很少的錢就能帶來“上萬元”的享受,在購物中心高流量區域設置點位既留住了消費者的碎片化時間又提升了購物體驗。


同時,減少了購物中心對於公區座椅的安裝和維護成本,爲購物中心提供了又一個“開源節流”的路徑。


共享主力租戶

填補需求多元與有限供給的“斷裂帶”


租戶數量是購物中心豐富度和可逛性的關鍵指標。受面積的侷限,即使過去幾年購物中心租戶面積都在下降,但購物中心所能承載的商戶數量總顯得不夠。


於是,共享類租戶正成爲豐富品牌數量或服務提供方的一種手法,比如聚集小型培訓機構的共享教育空間和聚集外賣餐飲的共享廚房,都算是豐富了購物中心的品牌組合。


當然,這些品牌能拿到的面積和位置也不算是最佳,他們都成爲購物中心喜愛的“吃麪積”的填鋪助手。


一、共享教育空間:“知識進階生活”



位於杭州來福士的EDU MALL夢想加爲共享與購物中心的“聯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於2017年開業,打造了一處沉浸式的共享空間。教學空間由以EDU LIBRARY 爲核心的主題街區、戰略聯盟培訓機構教學點、場景式分時共享的專業教室構成。


通過整合名人名家、專業達人、網絡大咖、專業機構、社羣互動等資源力量推出的各類創新課程,在這裏,消費者將接觸到廚藝、國畫、律政、劍道、古樂等等各種涵蓋生活、藝術以及各行各業專業的課程。


二、"每個外賣商戶都有'一個'廚房"


在數字化時代,消費者的用餐方式和地點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做飯、帶飯、去外面吃”到現在的“一切皆可外賣”。外賣平臺的發展爲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提升了商家的線上客羣覆蓋量以及知名度。


作爲線下商業的重要一環,餐飲一直是購物中心的“人氣王牌”,隨着外賣平臺的發展,購物中心中餐飲的外送銷售佔比也日益攀升,基於龐大的需求量,一度被外界視爲“美食廣場2.0版”的餐飲新物種“共享廚房”出現了。


選址熱門商圈的低租金位置,外賣商家只需要一個檔口,節約50%左右的租金;解決了前期裝修開店等程序,商家“拎包入住”開店成本降低60%左右;店長和採購職務可由共享廚房統一管理取代,能節約1到1.5個人力;騎手在共享廚房一次能接六七個顧客的單,接單效率更高單量增長更快;上游供應商因爲共享廚房規模化的集中採購,食材成本能降低5%~10%左右;外賣平臺因共享廚房優質外賣商家的聚集效應,給出5%左右的扣點優惠和資源傾斜……


此外,除了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增加坪效的實用性外,對於消費者來說,共享廚房還把重點瞄準外賣領域最大的食品安全痛點,對90%的中小型外賣商家進行“標準化、規範化”升級,進一步降低外賣行業此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


基於這些優勢,以“熊貓星廚”、“吉刻聯盟”和“食雲集”爲“三駕馬車”代表的共享廚房在區域型購物中心遍地開花,部分共享廚房還與聯合辦公空間企業攜手,有效鏈接了餐飲業與商業地產兩種業態,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壁壘,豐富服務場景,滿足白領消費者的用餐需求,並通過聚集頭部餐飲品牌、拉昇流量並提升客戶體驗,激活所處商圈的商業地產價值。



隨着餐飲業“強者愈強”馬太效應的顯現,餐飲市場需要更高的集中度和更強的規範化。餐飲品牌將外賣運營單獨分出是大勢所趨,熊貓星廚等“共享外賣廚房”的出現,帶來的規模集中和品牌效應遠大於餐飲商戶的小規模單打獨鬥,提升消費者對於效率要求的同時,加劇了餐飲行業的數字化變革。


三、讓購物中心成爲消費創新實驗室


2015年,位於舊金山市中心的Westfield Mall在項目裏開了一家名爲Bespoke的新型聯合辦公,這是westfield labs對於購物中心數字化時代的硬件體驗升級做的早期嘗試。


它並不是將服務式聯合辦公搬進購物中心這麼簡單,與類似於wework等服務式聯合辦公區和創業孵化器不同之處在於,wework僅是提供聯合辦公的地點與基礎管理服務,孵化器除此之外要提供技術、法律與諮詢等引導……而Bespoke則是提供一個直接與消費者對話的平臺。



基於Bespoke的實體平臺,消費者可以在購物中心裏直接看到、觸摸並實地測試最新的電商產品,甚至可以參與到某個產品的會議討論,爲創業者們提供一手市場調研資料與新思路。BeSpoke的網頁上是這樣描述的自己的:“一個座落在舊金山市中心Westfield商城的集聯合辦公、路演、活動於一體的,與高科技與零售業接軌的創新空間。”


同時,作爲舊金山當地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Westfield Mall每年客流量超過2千萬人次,基於其實體流量的規模優勢,對於購物中心的空間進行升級調整,增強與消費者之間的遊逛粘性。


共享公共空間

填補多變體驗與固定空間的“斷裂帶”


購物中心裏的公共空間以中庭、通道、廣場爲主,這些區域一直以來都是滿足消費者對新事物和潮流體驗的活動基地。


在共享時代,這裏也在發生着變化,空間功能的多樣性正在進行無邊界的延展:比如,下面這個案例:


一、無縫切換的消費-辦公“第三空間”



一家名爲Mirvac的商業地產企業從2017年開始着力創新,以提升旗下購物中心的吸引力,還爲此成立專門的創新部門來推動。在2018年,他們發起了“第三空間”的概念——一個共享辦公空間。其第一個試點位於澳洲悉尼的Rhodes Waterside購物中心內的公共區域,免費向自由職業者以及工作人員開放,測試周期爲3個月。



不同於通過租賃形式引入共享辦公空間,“第三空間”的出現,是爲了滿足在移動辦公時代,很多人在逛商場的時候需要馬上切換到辦公模式(又不想去咖啡廳消費)。在面積約爲100㎡的“第三空間”內,辦公室的設計靈活,配備了開放式工作區,吊艙,休閒聚會區和較正式的會議場所。它還提供自己的禮賓服務,幫助用戶協調差事,如購買乾洗服務和雜貨,以及從百老匯悉尼餐館和零售商預訂餐飲等服務。


此舉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工作和購物模式的無縫切換,還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消費必要性的思考,讓碎片化的公共區域的價值得到了質的提升。


結語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並不意味着實體時代的消亡,在轉型的路上,大家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共享時代帶來的不僅是消費者體驗的提升,更是實體商業的復興與轉型,從運營貨品到運營空間,再到運營消費者,“碎片化”空間與時間的價值重塑讓“我們”未來可期。


文章來源:商業與地產(ID:commercialproperty),本文已獲得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