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先天和先驗

先天(a priori):邏輯上先於一切經驗的

先驗(traszendental):和」先天「意思相近,但有細微差別。先驗的東西在經驗之前,但並非與經驗完全無關。比如形式邏輯,可以叫做先天的,因為其可以和經驗完全無關;先驗是有關經驗的一種知識。通常不區分這兩者,如「先驗感性論」其實就是研究「感性的先天條件」

先驗的知識就是研究經驗對象的條件的,通常來說就是認識論的問題。先天知識的則可以是有關認識論的,也可以是僅僅與邏輯相關的。認識論是討論「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也就是「思維和對象「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切先驗的都是先天的」,卻不能說「一切先天的都是先驗的」,在此意義上,康德確立了「先驗感性論」,明確了人的先天的感性直觀形式。所以這些先天的直觀形式不僅是先天的,而且是先驗的。這些形式不僅僅是自己獨立地存在,其也必須與經驗發生關係。

知性(understanding) - 先驗分析論

知性和感性共同回答「自然科學如何可能」這麼一個問題。僅有感性能力是不行的,感性的認識能力只能停留在事實上,而不能把握規律,這個時候就需要知性。知性是一種建立原理的能力,和感性的被動接受能力不一樣,它是能動自發的。知性不能離開感性經驗的運用,感性提供對象,知性思維對象,「思維無內容是空的,直觀無概念是盲目的」。

知性必須以感性提供的經驗對象為思維的對象。知性具有主觀的能動性,能夠自發地提供一套範疇,範疇構成一套嚴密的從低到高的系統,即「先驗邏輯」系統。範疇一種概念,但是與經驗感念不同,其是哲學概念,相比經驗概念,其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比如「實體、因果性、屬性、狀態」等。各種範疇所表明的不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形成一個客觀對象及其經驗知識所必須的條件,因而它們構成一切經驗知識本身內部不可或缺的層次。

康德從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那裡出發,對判斷的類型進行了分類:

(1) 量的判斷: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單稱判斷

(2) 質的判斷:肯定判斷,否定判斷,無限判斷

(3) 關係的判斷:定言判斷,假言判斷,顯言判斷

(4) 模態判斷:或然判斷,實然判斷,必然判斷

量的判斷當中,主要考察主詞的外延

質的判斷當中,主要考察謂詞的內涵

關係判斷中,主要考察主詞和謂詞的關係

模態關係當中,主要考察主詞和謂詞當中的系詞(是)

形式邏輯的判斷不考慮對象,不考慮思維和對象的關係,其是思維本身的形式和規律,但是先驗邏輯需要考慮思維與對象的關係(我們的觀念是否與對象相符合),從這個角度考慮形式邏輯的判斷,就形成了範疇

由此引出範疇表:

量的範疇:單一性,復多性,全體性

質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關係的範疇:依存性與自存性,因果性與隸屬性,共聯性

樣式的範疇: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與不存在,必然性與偶然性

這些範疇就構成了經驗知識內部的層次和結構,知性就是用這十二個範疇形成了經驗的對象。我們對這個對象的觀念一定符合這個對象,是因為這個對象是我們自己建立起來的,這個對象符合我們的結構(時間、空間和十二種範疇)。不過要注意,這裡講的對象是現象世界的對象,而非本體世界的對象(物自體),並不是物自體本身。

那麼下面我們就面對一個問題:「先天的先驗範疇如何必然能夠運用於一切後天經驗性材料之上」。後天的經驗材料由物自體刺激我們的感官而形成的,而先驗範疇由知性提供的。那由我們主體自身提供的先驗範疇,如何能運用到經驗材料上的?

先驗演繹:說明「先天的先驗範疇如何必然能夠運用於一切後天經驗性材料之上」這一問題

康德指出,後天的經驗材料,要想作為認識的對象,必須具有這些範疇。因為要成為知識,就需要構成對象,要構成對象,就必須要認識主體去建立。所有經驗材料,在經驗對象上,都是由一種先驗統覺建立起來的。先驗統覺就是一種先驗的主體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一方面指的是「我」,另一方面構成了認識的對象。自我意識就體現在我和對象的不同上而被區分、建立起來的。主體能夠區分自我和對象,就是因為主體把自己所獲得的那些東西,建立了一個對象。康德把這種先驗統覺成為「本源的綜合統一」。康德認為,一切的認識對象,都是被這樣建立起來的。在康德那裡,認識對象的建立就是對對象知識的建立。

康德指出,範疇可以運用於一切現象世界的對象,但卻不能運用於物自體。範疇的功能就是運用於感性材料從而形成概念,脫離了感性提供的感性材料,知性自身運用自身是無法產生任何具有實在性的內容的,就無法獲取經驗性的實在性,而只有先驗性的實在性,就導致了獨斷論。

康德同時指出,人之所以無法將範疇運用於物自體,是因為人只有感性的直觀能力,而沒有知性的直觀,即直接把握到對象本質內容的直觀。這種知性的直觀能力是人所不具有的,可能上帝才具有,但是我們不得而知。

在先驗分析論當中,康德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講概念,即先驗範疇的學說;一部分講原理,即圖型說。針對上面的問題:先天的先驗範疇如何必然能夠運用於一切後天經驗性材料之上?康德提出了圖型的概念。圖型(Schema)就是想像力對時間做種種先驗規定而形成的。

先學習記錄到這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