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未来的人生,现在一次展现在你眼前,你看见那是一条悲喜交错的路,而路上有无可避免的分离与痛苦,此刻的你,会走上这条路吗?

2017年的电影《异星入境》(Arrival),描述12艘来自太空不明飞行物体从天而降,来到地球。引起人类恐慌,人们不知道对方是谁、为何而来、有何目的,其中最大的担心是,我们的生命是否会遭受威胁?一如过去人类社会的残酷历史,不同文明发展程度的族群相遇时,总是优势的一方迫害著弱势的一方,而现在的人类,体验到自己是弱势的一方。

美国军方找上语言学家Louise Banks协助,希望借由她的专业帮忙解译外星语言,了解对方企图,好使主事者能做出适当的决策。而原本军方只是拿著录著外星生物发出声音的录音档,要请Louise翻译,以为这样行得通,但Louise在此展现了专家态度,专家与生手的一项差别就是,专家对资讯的处理态度更为谨慎,在未收集足够资讯前,专家不会轻易妄下判断。

Louise表明自己无法仅透过录音档,就理解对方的语言与表达,对她来说,得要透过彼此互动与交流,得要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习惯、认知系统,才能更精准掌握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而录音档里的寥寥声响,根本无法提供这些资讯。

这也让我想到,自己在学习咨商的过程中,老师曾提醒我们在理解个案语言时,可从两个层次思考:一是语言的「内容」,这是最表层、最容易接受的层次,简单来说,就是对方说了什么。另一个是要想的是语言的「脉络」,意指为何对方在此时说了这话。如果没注意「脉络」,我们难以理解对方想表达的真意。若语言失去「脉络」,我们就容易单凭「内容」下判断,但误解就因此产生。

Louise想表达的或许就是她想了解更多的「脉络」,否则她无法解读。因此她得亲自与对方接触与交流,而相较军方对外星生物来者不善的猜疑态度,Louise则开放许多,她展现了对话的创造精神,对话不是单向关系,只是要对方来回答问题而已,对话是富有创造性的,一方如何问话、如何表达,都有可能影响对话的方向。所以我们看见Louise并非直接询问对方企图,而是先自我介绍,让对方明白人类的语言,找到对方想对应的表达方式,透过此建立对话的架构与基础,她的目的不是单向地了解对方意图,而是增进彼此了解。

这也是她在片中,对于中国军方使用麻将的博弈术语与外星生物沟通时,感到不安的原因。因为博弈的本质关于竞争与胜负,当对话建立在竞争与胜负关系上,也就增加了彼此对立的可能性。说来,你选择的对话方式,可能就决定了你与对方的关系。

「语言是文明的基础,能够将人们凝聚在一起,也是冲突时,第一个亮出的武器。」Louise曾说过这话。小心地使用语言,对她而言太重要了,因为她清楚知道语言也可以是武器,为关系带来杀伤力,让冲突加剧。

这样的剧情,让《异星入境》与其他类似外星生物接触的科幻电影与众不同,它似乎也让人反思,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与异文化者沟通时的困境与担忧,而好多时候,我们在沟通中投射出自我内在的恐惧,将对方妖魔化,因而导致悲剧结果。

它为这类型电影,带来了深度,但它给人的惊艳,还未结束。

它竟峰回路转般地从一部科幻电影,忽然直探我们对生命的态度。随著电影展开,我们知道外星语言是非线性的,他的视觉表达是圆形表现,没有开始之处,也无终点,也象征他们对于时间也是处于非线性的概念。而日夜与这些外星生物密切互动的Lousie,在越来越能掌握对方语言之际,她对时间也产生了非线性概念,原来,片里不断从她脑里冒出的生活片段,不是回忆,而是预视。

我们从片头就看见她的女儿Hannah因罕见疾病,年纪轻轻就过世,她伤心欲绝的模样还在我们眼底。我们以为那是一切的开始,到后来才发现就如片中的外星文字一样,它是个圆,这幕并不是故事的起点。而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从圆身上,我们无从判断。

「如果你未来的人生,现在一次展现在你眼前,你看见那是一条悲喜交错的路,而路上有无可避免的分离与痛苦,此刻的你,会走上这条路吗?」文章开头,我这么说。

这正是Lousie的处境,她看见了自己的未来,那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她选择勇敢踏上与接受,她给自己的提醒是好好感受每一刻,在生活中展露更多的情感,那是她在不可控制的人生中,唯一她能掌控的事。

电影走到了动人的结局,而说来,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你说我们又没看见未来的超能力?但有些事,不用预测未来,我们也知道是身之为人永远无法避开的结局。我们的生命终将走向死亡,我们所爱的人终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而去,那痛起来直叫人心碎,我们的未来,说起来也都摊在眼前了。

你打算用什么姿态踏上呢?

Lousie的步伐令人动容,她的勇敢,也让活在这苦难世界里的我,多了一丝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