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面對的4個問題

1. 純粹數學如何可能 =》 先驗感性論 康德訴諸於人的感性能力

2. 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 =》 先驗邏輯-先驗分析論 康德訴諸於人的知性能力

3. 傳統形而上學的自然哲學傾向如何可能以及如何不可能 =》 先驗邏輯-先驗辨證論 康德訴諸於人的理性能力(消極的理性)

4. 未來形而上學如何可能 =》 先驗方法論 (積極的理性)

1. 感性能力(感官被自在之物刺激而產生感性的表象,即感覺印象),只有人具有感性的表象能力(形成感覺印象的能力),那是因為只有人的主體中具有感性的接受能力。康德認為感性可以分為兩個層次:質料形式。感性的質料是雜多的,無所不包,但是只有感性的雜多無法形成經驗,還需要有感性的形式對感性的質料進行規定,才可以形成經驗。質料是後天的,形式是先天的。康德將這種感性的形式稱為純粹直觀。所謂純粹直觀就是將所有的感性質料都剖出後剩下的那種先天直觀的東西。

康德將感性論當中的質料部分從他的哲學體系當中剖除,他認為那些後天的內容是心理學需要研究的,而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只需要知道其存在和作用就行了。作為認識論,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認識能力當中的先天部分。這些先天的部分康德稱為先天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我們形成的任何感覺經驗都包含空間和時間的要素,否則無法形成感覺經驗。所以康德認為,數學就是考察感性對象當中的那些形式的要素,空間(幾何學何以可能的條件),時間(算術何以可能的條件)。

康德將空間稱為「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現象的先天直觀條件。所有的感官要獲得其空間知覺印象,必須在空間中獲得。時間被稱為「內感官的形式」,感知一切內部現象的先天直觀條件。但是康德說,雖然空間是接受外部現象的形式,時間是接受內部現象的形式,但是最終,時間是一切內外現象的直觀條件。因為一切的感覺經驗最終需要在內感官當中呈現出來。我們可以設想沒有經驗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我們無法設想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經驗。

康德在先驗感性論當中提出了兩條原則:

1.觀念的先驗性 時間和空間是人的認識能力的中的形式,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卻是觀念的,其和牛頓物理學的時空觀不同,牛頓物理學的時空觀的外部世界的、客觀的時空觀,康德則將時空搬進了人的認識能力當中,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內部而非外部的,是觀念的而非實在的,是形式的而非具體的。康德提出這個原則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獨斷論——認為我們可以認定這個世界的對象具有先驗的實在性,認為時間和空間實實在在地存在客觀事物身上(比如物體具有廣延)——而提出的駁斥,認為我們不能先驗得斷言物自體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對物自體本身不具有任何認識的可能性,而只能通過把握由感性能力構建出來的感性對象來認識它,從而確認世界先驗的觀念性。

2. 經驗性的實在性 時間和空間是形成感性對象的必要條件,即當我們把這些形式運用到一個經驗的材料的時候,它就構成了經驗的對象。康德認為,所有的經驗對象,都是由這些主觀的觀念所構成和建立的。當這些主觀的觀念當中充實了經驗的材料的時候,就構成了客觀的經驗對象,其就具有了實在性(客觀性)。由這些主觀觀念所構建的經驗對象,是具有實在性的。所以這種對象不僅具有先天觀念的普遍必然性,也具有了後天經驗的實在性(不僅僅是先天的形式,也具有後天的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說,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對自然科學所建立的知識沒有影響,因為康德並非否認了自然科學知識的實在性,而是將自然科學知識的實在性的來源,建構在了人的主觀認識能力之上。客觀知識是由人的主體建立起來的,不是說離開了人的主體,它就客觀地存在在那裡。離開了認識主體,客觀存在在那裡的康德稱之為自在之物,即物自體。一切我們能夠認識的對象,都是由我們的主觀認識能力所建立起來的。

康德提出經驗性的實在性原則,則是為了反對當時休謨的懷疑論。休謨的懷疑論就是經驗性的觀念論,康德則提出經驗性的實在論。康德認為,並不能因為這些經驗都是由我們主觀確定下來的,它們就沒有任何確定性、實在性和客觀性了。它沒有客觀性,我們可以給其建立起一套客觀性,只要我們追溯其可能的條件,即追溯到經驗當中的那些先天條件。由此我們就可以建立起經驗的實在性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