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清廉的社會風氣需要你我共同構築。第一屆“清風白山”廉潔美文有獎徵集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現將其中的優秀稿件陸續選登,以饗廣大讀者,藉此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臨下班時,縣紀委邱書記來到第二執紀監督室,說市裏要召開全市紀檢監察系統幹部大會,讓室主任包勉準備一份發言稿。他強調說:“你作爲受表彰的代表在會上發言,是種榮譽。因此必須要精心準備,不能應付差事。所表達的內容一定要厚重。”

包勉面露難色地說:“您是知道的,我這人不擅於表達,還是讓別人發言吧。”

“沒得商量!”邱書記正色道:“你趕緊準備,後天就用。記住,要厚重。”

隔天早晨,與會同事乘大巴車趕往市裏,邱書記看到包勉夾着一個厚厚的文件袋,不免心生疑惑:好傢伙,這回真的挺厚重。該不會是辦案的卷宗吧?

會議進行順利,工作報告之後便是系統表彰環節,然後就是代表發言。第一個代表發言後,贏得臺上臺下熱烈掌聲。這種反響讓邱書記心中忐忑,後悔沒有事先看看包勉的準備材料——他代表的可是縣紀委的榮譽啊!

輪到包勉發言了,只見他捧着厚重的文件袋走向發言席。站定後,他揚了揚手裏的文件袋說:“接到發言任務,我們領導讓我精心準備,希望我表達的內容厚重些。我這個還算厚重吧?”他停頓了一下接着說:“同志們,今天的表態發言我不講工作上的事兒,而是修身律己的事兒。我認爲做我們這行工作的,如果不嚴以律己,工作中難免會有失公允,難免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損失。”

包勉打開文件袋,抽出厚厚的一摞複印紙,他邊展示邊說:“這是我的家譜,全名叫《潤州包氏宗譜》。在這裏,我要公開我的身世,我叫包勉,是宋朝包青天包拯第36代宗孫。”

包勉的話音剛落,與會人員便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我們包氏家族在宋朝時大多居住在合肥、真州一帶,而我們這支族人是在明朝初期遷徙到潤州的,也就是今天的江蘇鎮江。我戶口上的籍貫填的就鎮江。作爲包家子孫,不僅是一種榮耀,更多的則是自省、自律、自警,不能給祖先抹黑。這部家譜裏印有先祖包拯手書的祖訓,他老人家訓誡道:‘凡後世子孫仕宦,若有貪奸犯科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者,非吾子孫。’這份祖訓雖然傳承了900多年,依然有着無比的威力,在我們家族中影響極深。”停頓一下又接着說:“當然,也有冒犯祖訓併爲此付出代價的族人,我父親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名老黨員、老複員軍人、老生產隊長,上世紀‘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父親因貪污了集體的一斤半糧食,被撤了職,開除了黨籍。爲此,他悔恨不已,後半生再不敢稱自己是包拯的後代。即便他晚年重新入了黨,也是愧不敢稱。一時的貪念,造成了半生的悔恨。錯誤成本太大了。”

說到這,包勉提高了聲音:“同志們,我是一名黨員幹部,一舉一動都要對得起黨和人民;我是一名包家子孫,一言一行都要對得起列祖列宗。潔身自律,一日三省吾身已經成爲我生活中的必修課。不以惡小而爲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父親曾查問過這部家譜的費用,我告訴他,我沒有動用單位的紙張和油墨,是在打印店自己花錢復印的。就是這個文件袋,也是自己購買的。父親爲此而欣慰。他囑咐我時刻不要忘記:咱家姓包!”

臺上臺下響起熱烈而長久的掌聲,而且是自覺起立。包勉鞠躬致謝,他知道,這種禮遇不僅是對他發言的認可,更是對他家族的崇敬。(李澤綿)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