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對未來鄉村做了一個完全的顛覆設想,那將是一個處於未來時空中的全新業態!而一旦直面現階段的鄉村現狀,在大量的鄉村自建房不斷的如春筍般長起來的當下場域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建築師缺席了。因為超低的收入缺席了,因為並不充足的預算缺席了,因為相對困難的溝通無法讓現代建築學被業主接受缺席了,因為低下的施工技術根本無法完成建築師自己設想的烏托邦缺席了,因為項目分散根本無法操控缺席了等等等!在我腦子裡至少可以羅列出不下幾十條原因,這也是我現在正在面對的困難,但是我更加篤定的相信鄉村建築設計是可以直戳建築學心臟的設計載體。所以我在創業的第5個年頭仍然在繼續!我將在以下文字從建築背景、建築邏輯、建築內容三個方面進行淺訴!

建築背景

較小的體量以及簡單的造型都沒能掩飾住設計思維上的絕對控制性立場

理由一:文化傳統

即便在當下自然村已經被糟蹋的七零八落的現狀下仍然有清晰的文脈和傳承。這是建築的靈魂性支撐,確切的說不是建築師賦予建築氣質而是在數百上千年的形成過程中所具備的集群心態給予建築本身一項必須要遵守的準則。是這哪怕只有春節才人山人海的自然新村都具有的人類共同體共知存在,這樣的共同決定了房子只要落在這個地方就一定會有在場性。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消失,我也不知道這個未來在時間維度上是一個什麼樣的長度,但是至少現在還有!每當我在媒體上看到某地大媽大爺組織節日秧歌。在雲貴看到少數民族同胞吹起蘆笙,帶起數斤重的銀飾。在閩南看到繞圍屋、土樓,在山西看到面朝黃河梭麵條的漢子,在新疆的葡萄架下翩翩起舞的女子,在柴達木盆地上騎馬飛奔的小伙以及從車窗外慢悠悠走過的野狼等,這都是一個個豐富而鮮活的世界且從未中斷,他們從遙遠的過去一直走到今天而且大概率會依然緩慢的朝未來而去。這是一個多生態體參與的完整生物鏈系統,他們多維度的交織聯繫在一起,從走過無數的歲月年華中一點點形成的文化共同體,這種文化共同體本身具有穩定性,就像一個巨大的熔爐所有的東西都能扔進去但是卻被一 一均化,這就叫做同質!叫做共同的文化結構!

庄先生的房子非常好契合了場地,卻將文化傳統的東西在項目消耗殆盡,終究歸於網紅項目而難以繼續被建築發展歷程上的重要建築予以認可

理由二:大地結構

大地結構仍然沒有改變,大地景觀層面所給予的場地氣質極其容易被解讀出來!我們仍然能清晰準確的感受到廣粵和閩南的區別、湖廣和江浙的區別、中原和西域的區別、雲貴和藏地的區別、蒙旗與東北的區別,在廣大的鄉村存在著丘陵、山地、平原、盆地、高原、湖泊、大川等自然界循環鏈條中重要的環節。不同的地形地貌可以非常精準的將場地的氣質進行定調,這與是誰來設計沒有直接的關係!設想我們現在站立在喀斯特地貌的桂林,煙雲繚繞山勢拔地而起但是他比較江浙確實多了一點點力量和粗狂的東西,有些匪氣有些野趣!江浙似乎更加的陰柔和高冷一些,不那麼容易讓平民百姓走進!西藏高山逶迤、冰雪覆蓋的山體在稀薄的空氣下顯得特別的高遠,一種透射清遠而有無比高大的幽靈感,人是渺小而蒼茫的!新疆在典型的內陸氣候的烘蒸與冰凍下即便天空也夠籃夠高但冰冷與炎熱同時存在,厚厚的戈壁與荒漠色相較淺與藍天的明度層次相比西藏拉的檔次較少,從而壓低了天空的高度感,新疆的大地顯得粗獷中帶有更多的平遠!如果我繼續羅列下去一定可以相對準確的表達出我們每一個省、市所本來具有的面貌,哪怕在幾十年的基礎建設與房地產大發展的趨同產物不斷佔據城市主要位置的今天,哪怕在鄉下颳起的「假歐」風已經給大江南北吹了一通的情況下大地景觀結構仍然清晰,這對建築學本身而言實在太過難得!

建築薄氣的體量總是缺失對大行山之間的銜接關係,交接處生硬而勉強

理由三:在場材料

交通工具的日益革新+互聯網對舊有售賣方式的瓦解,在鄉村我們仍然具備充沛的物質條件來維持我們相應的建設活動!我們可以就地取材獲得大量的在地材料以達到和大地景觀結構最為完美的契合,那些土生土長的竹、遍布河灘的鵝卵石、經歷時光滄桑的舊青石等等只要我們想要獲得都還有大量的存在。

黃聲遠先生的鄉村在地氣質把握的極為準確

理由四:尺度適宜

在幾十年代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這個國度造就了太多太多的超級工程,巨大的尺度、巨大的消耗、巨大的野心早就已經讓建築本身脫離了人的在場而讓位於商業、讓位於國家目標、讓位於巨大的時代責任,建築師在絕大多數項目上所處的位置是卑微而弱小的存在。一棟棟建築都在試圖爭取對城市的掌控權,從庫哈斯的CCTV、KPF中國尊、扎哈的各種SOHO等明星建築師的城市地標到次一級的居住區地產樓,各類各樣的政府公共建築(博物館、大劇院、交通綜合體、醫療教育樓等)都無一例外在一級一級的分層關係中儘可能的表達話語權。而在鄉村建築中你將有直面使用者的機會,合適的尺度感下能直面建築本身與文化傳統、大地結構、在場材料的直接關係。建築終於不需要在爭取一個不為「人」的話語權,並且在大地景觀的背景中是謙遜而自省的姿態。建築學中的自我對話、他者對話才有了成立的機會!

趙揚先生此私宅作品是表達的非常恰當的佳作

建築邏輯

中國最近幾十年才開始有了建築教育,有了建築教育後才有了建築學,本身這門學科以及這門學科的名稱都是來自西方,所以在短暫的幾十年中渾渾噩噩的摸索走到當下也算是成績斐然!在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根本無從知曉也毫無興趣了解中國的建築哲學,這種程度嚴重到在研習中國古建築歷史課程的時候都是帶著形式為主、建築概念為主的背景心態進行。而學習建築專業已經十年了,閱讀西方建築史、中國建築史都會非常明顯的發現建築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並沒有經歷形式上的顛覆性改變,而是一直緩慢的在根據生產力、生產技術、整體智慧的疊加以及時代審美的差別做緩慢演化。

西方:從原始社會建構物——古地中海建築圈——希臘——羅馬——中世紀(拜占庭、中古俄羅斯、基督教、羅馬風、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與古典主義)——現代建筑前夕——現代建築運動——後現代建築——當下

中國:原始社會——秦漢南北朝的大發展(土木結構)——隋唐宋到達頂峰(土木結構)——元明清呈現精緻美學(磚木結構,學界認為有倒退)——民國西洋混合(時間上對應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成熟期,但是在中國主要是西方古典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融合混雜)——建國後全盤接納現代主義國際式(另一面就是徹底拋棄了傳統建築哲學)——改革開放後中國成為西方後現代主義的實驗田。

民居建築哲學一直都在一條主線上進行演進

從以上兩條線索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漫長的人類築造史上只有最近200年我們的建築哲學是失控的!可以仰仗技術的巨大革新而肆無忌憚表達人類慾望。我們的建築理論越來越哲學化、觀念化、裝置化、本體藏匿的越來越深遠想抓住卻著實不容易(多少人閱讀艾森曼的圖解日記會痛苦欲絕)。

那麼在鄉村將會給你一個落地的正視傳統建築學的機會(個人對當下建築學持否定態度,所以我不並不認為這觀念化、裝置化、本體缺失的建築學合理,反而認為這是最應該進行深度整治的一種行業怪病。我能接受在計算機高速迭代的今天各種非線性設計創造的優美形態但是完全不認可這些非線性設計的自設起點,也不贊同那些先講概念,然後為了概念而進行巨大的人類付出,小聲反問這個概念有存在的價值嗎?)

中國尊大廈的絕對話語權,科技商業帝國的象徵

建築內容

在中國鄉村你不需要從概念出發做哪些直接掌控環境的建築,你必須紮實的從大地景觀本身去尋找建築的落腳點並務必和場域取得氣質上的同一性。

第一、建築體量小在尺度上面對大山、大河或者綿延的自然景觀絕對處於弱勢。

第二、傳統的文化文脈會直接影響建築的功能和使用者習性並且多半具有特殊性、地域性。

第三、建築的整體氣質符合自然氣質在鄉村將會變得無比重要,建築以他特有的謙虛與隱蔽表達自我將會成為建築師本身智慧的體現。

第四、建築材料的在地性、施工工人與技術的當地性會要求你直面建構,當建築案例抽掉了資本的絕對操控變成了和使用者直接面對面的時候才真正會發現隱藏在使用日常中的各種空間的可能性、紛繁複雜的行為交叉所產生的建築邏輯是豐富而又經得起推敲的最終成果。

第五、村落集群隱蔽了自身的建築屬性,把鄉村建築比喻成變色龍一點都不為過。集群內建築會與場域內的大地進行有效趨同,從來都是匍匐而然直接成為大地的一部分,這樣就將單體建築本身放進了一個更大的築造邏輯中去,這個是一套嚴密的語言系統,會一直約束到構成物中最小的單體分構件。

結語:

我認為這樣的建築學立場是去資本化、去膨脹欲、去中心性的內省建築學,更加關注建築本身與場地、使用者、共有結構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建築學是最高層面上的「無形建築」,因為永遠在探討使用者、行為關係(而實際上中國建築數千年歷史確實沒有在外形上出現過顛覆性改變)。理性而又不失感性的傳達,在共性中不斷追求改進以慢慢追求一種適度的異性共存,在不斷的迭代更新中形成更為成熟、穩重的集體普世建築學,這才是一個民族共有的建築文化,這樣的建築文化才能和民俗學、社會學、器物學、歷史學一起形成並促進一個民族建築文化的進步與更新。

工業化以其巨大的協作性、互聯性強迫了每一個地球人接受了工業化背景下產生的普世觀。在城市中面對不斷比高比大的資本建築,全球至今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大師能解決這類建築的在地性與文化傳統的延續性,究其原因終歸為思想起點就沒有文化延續的傳統土壤,放在人類發展史中去比較,現代建築和現代城市都是一種新的工業化產物。西方從17世紀一直到20世紀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才徹底和古典西方建築進行較為果敢的分隔(雖然那些最有名的現代主義大師往往到職業生涯的晚期都又一次或多或少的回歸到古典建築學的研討中去了)。而在被遺忘的中國鄉村雖然也在最近40年受盡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荼毒,好在直到今天依然保留了不少本質的東西(我們不掩飾鄉村的醜陋面,但是也同時欣賞鄉村美好的另一面),我堅定的認為中國應該要有更多的建築師紮根鄉村做最直接的建築學研究。對鄉村建築做全面有效的調查整理並上升到資料檔案層面的歸納與總結,以便在一代又一代的推進中做到真正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建築學!

(再次號召更多建築設計同行能真正投入到鄉村設計中並為之做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

作者:獨立設計師唐大

微信:15907481068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